2023年2月15日,武汉上万民众聚集在中山公园及解放大道游行示威。

2月15日,中国的武汉、大连有大量民众聚集,再度爆发了抗议当局医保改革措施的"白发运动"。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为官方医改进行辩护的文章,称老年人群体是"本轮医保改革的最大受益人",并说他们是"被谣言蛊惑上街的"。中国这波医保改革从长远来说对老百姓真的有利吗?

继上周三(2月8日)爆发大规模抗议之后,15日,武汉再度有上万民众聚集在汉口中山公园等地,要求当局撤回削减福利的新医保措施。民众还与警方发生对峙。


与此同时,有消息显示,辽宁大连的数千退休老人周三也聚集在人民广场的政府大楼前,对地方政府缩减医保福利表达抗议,有人还遭警方逮捕被押上巴士。

另外,广州民众此前已经多次抗议,要求政府返还医保钱。

本轮抗议也是自去年11月末中国部分城市爆发“白纸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民众抗争活动。有媒体把这一波抗争维权集会称为“白发运动”。

中国各地医疗政策调整目的何在? 


根据中国官方消息和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各地政府都在陆续推进所谓“医保政策调整”。其目的何在呢?

“目的就是减少他们医保基金的压力嘛。”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大病救助专案前高管任瑞红告诉本台,这次的医保改革是官方在三年疫情封控后采取的措施,明显感觉到医保基金不够用了,因为各省的抗疫支出大部分都是从医保基金里付出的。

据路透社周三(2月15日)报道,2022 年中国各省至少花费了3520 亿元人民币用于应对新冠疫情,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增大了省级财政的压力。从已披露的20个省份来看,其中富裕省份的抗疫支出最多。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去年就花费超过 711.4亿元人民币,用于疫苗接种、PCR 检测和医务人员补贴。经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去年应对疫情的支出为 423 亿元人民币,经济重镇上海的花费是 167.7 亿元人民币,首都北京则投入约300亿元用于防控。

任瑞红说:“本身中国老龄化就严重,加上多年封控,所以导致了医保资金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它就只能削减给大家支付的这部分医保费用支出,变相的提高个人的费用。”

她还表示,中国的医疗改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由相关部门协商后发文,虽然偶尔也会发出征求意见的通告,但不会对既定政策产生任何影响。但是,“白纸运动”让民众看到,抗争是会有作用的。

“白发运动,确实是牵扯到很多老年人的生命问题。再加上前一阵很多长者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又发生自己的医保不够用的情况,他们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自己活不下去了。” 任瑞红说。

网络贴文引热议:谁是医改最大受益人?

15日,一篇号称“集中辟谣”的微信贴文在网络热传,标题是 “能把医改最大受益人忽悠到上街反对医改,这洗脑本事真是绝了”。 文章来自国家医保局下属公众号 “我的医保”,作者“远方青木”被网友爆出是“大棋论”爆款的始作俑者,曾被央视在限电问题上痛批。

文章称老年人群体是“本轮医保改革的最大受益人”,并把他们的抗议说成是“被谣言蛊惑上街”。文章批驳,外界质疑“本轮医保改革的原因是去年大规模核酸掏空了医保资金池的说法”是谣言。文中还说,“去年下半年的大规模核酸,和医保资金池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此,旅美独立时评人郑旭光告诉本台,2022年5月,医保局曾专门发文,不让地方医保挪用钱来做核酸。“这是非常清楚的,就说明各地都在挪用这个(医保资金)。”

这篇文章还试图为官方医保改革后,减少打入个人账户的钱,增多打入大病统筹的钱的做法进行辩解,称原有做法导致“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医保个人账户后,被人大规模挪用,这就失去了医保医疗互助的初衷”。新的医保政策“不取消个人账户、但大幅减少打款比例至2%,同时大幅提高门诊报销待遇,打通全国各医疗环节,为群众普遍性的频繁门诊报销制造便利”。文章还以武汉市政策为例,指规则出台后,”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医保的存在了,因为终于体会到了一次报销的感觉,不像以前十几年都不知医保报销为何物”。

针对官方医改,任瑞红有不同看法。她认为,其做法根本上是减少了医保基金的压力,而增加了个人的压力。

她解释说,以往民众看门诊和小病,是用个人账户的部分,看大病才用到统筹的基金。而把个人账户的钱减少的做法,“也就是说,我可以自己用的钱越来越少,那你不够用就只能自费,再加上它把很多医保涵盖的,就是门诊可报销的药剔出去了,就导致一些药还是自费。总的来看,如果你是一个老人或者慢性病患者,那么这个钱是完全不够支付你的平时看病费用。”

对此,郑旭光也认为,”过去这个钱是在个人账户上的,大家还感觉比较踏实,这钱还能管上用,但你划到大帐上,一下个人少了三分之二的钱,另外医保报销标准,老百姓个人自己算,个人部分比过去花的多了,他就是不服气嘛。”

从目前各地抗议活动来看,很多参与者都是老年人。这显然也与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受到医保改革影响最大有关。

医保局新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


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文件称, “把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参保人员就医购药的便利性、可及性”。

外界认为,这也是在多地民众抗议后,才逼出来的改善措施。官方把特定零售药店纳入门诊,是为了让有慢性病的老人不用因为个人帐户没钱买药、都得挤去看门诊后才能领药,而造成另一种医疗挤兑。

医保“缩水”的钱哪去了?

武汉有部分老人走上街头,向政府讨要说法。

原因是他们发现每个月打进卡里的钱变少了,再加上一些谣言蛊惑,所以他们就认为新的医保政策动了他们的利益。

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新的医保政策是否真如谣言所传的那样,拿老百姓医保账户里的钱补贴公务人员,或者是填因大规模核酸所留下的亏空?

我稍微研究了一下新的医保政策,其实并不是武汉独有,也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改革,事实上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很早就开始推行试点,今年才扩大到湖北、江西、江苏、黑龙江等地。

这种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权益转换,即将个人账户的部分资金划入统筹基金池,用于建立和提高门诊保障水平,打破此前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局面。

其实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别人,恰恰正是老年群体,而且是普通老人群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打入卡里的钱变少了,但大病统筹的钱却变多了,上门诊看病也能报销了。

换句话说,就是平时能在药店花的钱少了,但在医院可以花的钱多了。

当然也有两个主体利益受到损害。第一是药店。因为很多老人不仅会在药店买药,多余的钱还喜欢刷点其它东西,帐户上的钱少了,影响最大的当然的药店。

第二是年轻人群体。平时不生病不花钱的健康体,去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概率极少,他们个人帐户上的钱也就越聚越多,现在下调了缴扣比例,就意味着躺在帐户的钱就变少了。

一方面是老人不够用,一方面是年轻人用不完。所以医保就拿年轻人现在花不到的钱去补贴生病概率高的老年群体,以得罪年轻人的方式来减轻老年人的看病负担。

所以不管怎么分析,有意见的难道不应该是年轻人吗,为什么偏偏是老人呢,这显然是因为我们政策宣导不到位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有利益链条在背后煽动。

下面回答一下标题中的设问,医保账户是怎么“缩水”的?缩水的钱又去了哪里?

我们在职职工平时统筹的医保账户是10%,即单位缴8%,个人缴2%。而单位所缴纳的8%中,有3.8%原本是进入个人账户的,再加上个人的2%部分,一共是5.5%。

新的医保政策并没有改变这个统筹比例,只是把个人账户中的3.8%部分统筹了,只保留了个人的2%部分可支配,所以大家就普遍感觉医保账户里的钱变少了。

当然这个比例各省在出台实施地细则时也有所差异,所以说各省的感受不太一样。那么,很多人就会问,个人账户里“缩水”的部分去了哪里?真因为医保没钱了需要填补亏空?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医保账户里的钱只是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总数并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来说,就是没病的时候账户里的钱少了点,但生病的时候可报销的钱变多了。

这些钱并不是“缩水”了,而是流动起来了,发挥了更大的效用,也体现了医疗保障真正的意义。

比如说,以前我们只有住院才能动用医保报销,但现在门诊就可以报销,通过门诊的诊疗费、医药费都纳入了报销范围,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因小病小痛个人支付部分的压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阳了之后咳嗽厉害,去门诊拍了个CT,以前这个CT的费用不在医保报销范围,需要个人支持。但改革后这个费用就可以报销一部分,只是各地比例有所差异。

以广州为例,在去年12月实施门诊共济改革后,人均报销金额就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了380元,报销比例增加153%。也就是说,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来说,是个很大利好。

所以从更长的时间轴上来看,参保人并没有亏,只是在健康的状态下短期收益有所减少,但在生病状态下长期收益大幅增加,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都有生病的时候,不是吗?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在这个时候推进医保改革?我觉得主要有两个背景:

第一,目前的医保报销体系有失公平。

这主要体现在只有生了大病住院才能报销,通常在门诊诊疗开药都是个人支付的。这样就倒逼参保人和医生自行勾兑各取所需,小病大治短病长治等现象就十分突出,极大地消耗了本不富裕的医疗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更容易被某些利益群体所占用。

而改革之后,就打破了这种非住院非大病才能报销的弊端,有个小病小痛在门诊也可以医保支付,非必要不住院就能释放出很大一部分床位资源出来,也减轻了医护压力。

说实话,这一轮的医保改革,真正受惠的是老年人和穷人。

第二,盘活当前的个人医保结余资金。

据资料显示,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存36156.30亿元,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为11753.98亿元,且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这部分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可支配的费用,可以在药店里刷卡支付,用于购买药品甚至是生活用品,但与之对应的是,真正需要使用医保的病人却又面临着钱不够用的情况。

这样就形成一个剪刀差,一边是闲置资金越积越多,一边是报销资金越来越紧张,报销范围和报销金额都受到了局限,医保的效率与效用始终难以突破。

那么,很多人肯定会这也不公平,这不相当于医院把原本属于药店的蛋糕给切走了吗?都去门诊看病开药了,谁还到药店买药?这不是抢药店的生意吗?

实话实说,确实是这样。但个人认为影响并不大,一方面只要有有资格的医疗定点药店都可以直接进行结算,另一方面即使是门诊也有门槛的,不是说想报多少就多少的。

比如说武汉的在职门槛就要700,退休也要500,而且还有封顶的上限,这样一来对于小病小痛的普通购药,大部分人还是不会选择去医院,而是直接到药店买药。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两面性,也没有真正完美的方案。所以舆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也很正常,我觉得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有这个容忍度和倾听的心态,而不是不让大家提意见。

比如说关于下有门槛上有限额的问题,这个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到门诊折腾了半天,最后报销的钱还不足以抵冲这过程中的路费和时间成本。

再比如过度治疗问题,为了享受报销额度,原本可以在楼下药店买盒药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却要到医院门诊去做一轮检查才能达到门槛,这样会不会带来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再比如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或者没有子女陪同,但不去医院又无法满足报销门槛,会不会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会用智能手机网上挂号的老人怎么办?

另外,对于那些慢性病、多发病的低龄老人来说,是不是也不够公平?毕竟需要住院的只是少数高龄老人,而更多的老人群体他们只是需要长期吃药而已。

医保资金向来都是各方资本围剿的重点,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扎牢篱笆,加强医疗机构反腐手段,坚决整治过度医疗、效益挂钩等违规现象。

我相信这些问题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会得到不断地修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公平,进一步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政策都是好的,要么下面走偏了,要么宣导不到位,你不能怪群众有意见。

不管怎么说,这一轮的改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当然,我们更期待全民免费医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