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在手机里躺平了两个月,最近终于有了动静。据粤康码(广东版健康码)发布公告,自2月16日11时起,其老幼助查、健康申报、防疫工作台等功能将停止服务,并删除相关数据。



很多人把这则公告理解为健康码将和行程码一样正式下架,这是不准确的。

恰恰相反,这则公告透露的信息很可能是健康码将不会下架,而是转作它用。公告所提到的删除数据也仅限于停止服务那几项功能的数据,并不涉及健康码的身份认证等核心数据。



行程码下线时我就推测认为,有关部门大概率舍不得放弃健康码这样一个超级管理工具。虽然我很希望自己猜错,但现在看来,猜测就快要应验了。

从服务到管理

健康码的使命转折

健康码大家用了两年多,最熟悉的就是用来亮码通行,一旦变黄或者变红,那就意味着麻烦来了。政府和社区通过健康码这个工具来管理居民的出行与生活。

然而,健康码的初心其实是一个服务工具,而非管理工具。

健康码最早在杭州上线,初始功能是自主申报健康信息,体温多少、有没有咳嗽、近期有没有境外旅居史等等。



在最初一波全国疫情封控期间,杭州为尽快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居民恢复生活而开发健康码。居民主动上报信息,防疫部门被动接收,连续多日健康无异常的可以复工,健康存在风险的用户可以获得防护指导和卫生服务。

然而,这一工具实在太直观、太好用了,经试验成功后,很快就由服务工具变成了管理工具,变成了管理居民日常出行的健康红绿灯。在后期,健康码甚至被某些地方用来远程打击村镇银行爆雷的维权群众,将其“管理功能”发挥到极致。



健康码由服务工具变为管理工具,本质是有关部门将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推还给公众自身,推给基层社区管理者,以一刀切的管理代替精细化的服务。

作为对照,欧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发了疫情防控app工具,例如自测抗原阳性后通过app上报,可以申请获得免费的新冠抗病毒药物。2022年疫情期间,香港市民确诊新冠后可以通过电话热线或app向特区政府提出申请,自愿去方舱隔离,防疫部门会安排免费的专用出租车接送。这些都是非常好用的疫情服务工具。

从服务转向管理,背后是不同的观念与思路。

从偶尔到日常

自证清白的思路延续三年

疫情管控期间,上班要查健康码,回家要查健康码,吃饭逛街坐车要查健康码……

一个人只是想要过正常的生活,就不得不每天向保安自证清白,一次次反复证明自己没有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这种现象的背后逻辑其实是对居民的“有害推定”,即默认每个人是有疫情传播风险和意图的,只有通过一定方式(比如做核酸)证明自己清白后才能洗清嫌疑,才能履行上班、回家、出差等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社区人员、基层政府人员则被充分授权,可以凭借“疫情防控原因”轻易决定一个人健康码的颜色,判定一个人是否清白,是否绿色无公害。不同省份之间以邻为壑,对“风险地区”来的人员赋黄码、红码的操作更是屡见不鲜。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旅行、出差、访友的计划因为无法自证清白而被迫放弃。

然而,在健康码刚刚全国铺开的2020年,其实健康码的存在感并没有那么强的。2020年下半年,我打开健康码的频率非常低,像我妈这样的老年用户甚至一次都没有使用过健康码。随着疫情形势的反复,以及地方防疫压力的日渐沉重,健康码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直至2022年下半年没有绿码寸步难行的程度。

健康码从偶尔使用到不得不日常反复使用,归根结底是因为使用它的合理性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与审查。

类似健康码这样的社会管理工具是疫情防控时期的特殊产物,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合理性,但真的已经走得太远,被用得太过。

如今疫情峰值已过,真的希望能有一次全面细致的回头检视,看看哪些是真的必要,想想哪些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从疫情到长期

健康码能否回归服务本质?

去年12月行程码全面下线后,关于健康码的去留有很多猜想。有人认为健康码很快也会成为历史的尘埃,小程序正式下线,后台把数据删得干干净净。也有人认为健康码会保留小程序,增加其它功能后继续使用,例如成为看病就医的凭证。

当时我也猜测有关部门舍不得放弃一个这么“好用”,而且普及率这么高的管理工具。如今粤康码削减功能却不正式下架的操作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猜测,大概率是真的要保留下来长期使用了。

实际上,与通信行程卡全国统一不同,各地健康码系统都是由各省、各市自行独立开发的,系统之间并不互通,绑定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有许多城市早就将健康码与市民卡合二为一,在许多市政服务中通用。



这也是健康码一直没有全国统一下线的重要原因:原本就不是全国统一上线的。

基本常识公众号预计,接下来各地都会效仿广东的做法,将健康码的部分功能剥离出去,保留其身份认证的核心数据,并逐步加入新的功能,以供长期使用。



对于健康码的去留,咱人微言轻不敢发表什么意见,唯有希望它能回归作为服务工具的本质,永远别再回到作为管理工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