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主城区将在今年提速进行第二轮“大疏解”。     

   前段时间,北京印发了足足有3.6万字的《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其中指出,要在今年实施第二阶段重点任务,并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             

              

不仅仅是机关干部们。盘点《任务清单》可以发现,北京疏解的动作越来越快,行动越来越迫切。未来的北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与此同时,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几乎同频推出了第一批商品房。         

一离一迎之间,信号意味深长。         

         

距离喊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日子,已经过去9年,北京的第一轮大“疏散”暂且告一段落。         

不难发现,第一阶段的其中一个重点任务还在于“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而今年这一任务已经开始淡化。         

2016年-2020年,北京合计疏解了2100家一般性企业,相当于年均劝退420家,而2021年这一数字将至166家。         

再到2023年的工作目标,就只剩下“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数字越来越小就意味着,现在的北京已经举目难觅建材、批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         

此外,在上一阶段,即2014年以来,北京的城六区常住人口下降了15%,成果显著。另一边,则是通州副中心人口增长了65万,相当于年均增长6万人。         

而人口迁移的进度,还将在今年持续加速。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今年通州将会再迎来3万多名市级行政机关干部搬迁,这也标志着北京第二轮“大疏散”的开端。         

这3万名机关人员,来自北京市纪委、市监察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部门。         

要知道,2019年首批搬迁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机关也才1.5万人,今年搬迁人数已经是当时的两倍。         

这么多人员齐齐涌入,再度巩固了通州行政政副中心的地位。         

第二轮“大疏散”,还包括高校和医疗机构的持续搬迁。         

例如,今年2月9日新方案出炉后,“双一流高校”首都医科大学校明确会将原本在丰台、顺义区的校本部搬迁至大兴区,迁往京郊,原本校区则会被腾退。         

此外,去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批建设项目已经竣工,预计今年就会开启招生,迎来2万名新生。         

还有去年年中,首都体育学院延庆校区招标方案获批,正在加速推进......         

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腾挪,将宝贵的空间用于服务北京首都功能。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工作清单》中明确提出,要降低北京核心区“四个密度”,分别为:         

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         

这个说法很值得琢磨。         

其中,人口、建筑密度很好理解,主要是通过申请式退租和危房改造、简易楼腾退等方式进行。         

今年,北京会开展2000户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以及20万平方米的危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到2025年,北京共要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万户申请式退租。         

其中,《北京城市更新条例》对腾退主要做的是货币补偿、提供租赁房等方式进行协商。         

说白了,就是那些早早在直管公房承租的老市民们,现在可以通过获取补偿,或者是换新租房的方式离开这片旧城。         

而腾退出来的用地,将会用来造成人才公寓、设计师工作室、咖啡馆、社区便利店、社区会客厅等便民场景。         

至于商业和旅游密度的降低,将如何进行?或许可以从最近三里屯酒吧街的腾退窥见一斑。         

         

这个已有28年历史,承载着无数北京人回忆的酒吧街由于“房屋结构安全性已不适合经营”,而被通知要在1月31日前完成清退。         

未来,这里将继续保留酒吧街品牌,同时引入轻食、咖啡等更多新业态,从嘈杂喧嚣的酒吧街,变成沉静的慢行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要知道北京已经是全球咖啡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现在的北京还要继续建造咖啡馆。         

这或许预示着,北京不仅会“静下来”,或许还会变得更加洋气。         

         

未来的北京腾退了这么多实体,未来还剩下什么呢?         

——“首都功能”。         

具体来说,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         

大量高校生人潮涌动,求医者挤破三甲医院大门的景象,可能长远来看,都将逐渐淡去。         

从城市形态来看,北京已经越来越有点华盛顿的味道。一个庄严且国际化的新北京,已经徐徐展开了序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距离北京130多公里处的白洋淀深处,悄然躁动了起来。         

据河北新闻网的报道,2月6日开盘当天,作为首个市场化项目雄安·华望城的售楼中心处,前来选房的人已经络绎不绝。         

别着急,这不是房地产经济的强势反扑,而是第一个告别土地财政的“未来之城”在小试拳脚。         

雄安的第一批新市民终于准备扎根,正式动起来了。几十年后当我们再回眸,或许会发现,这就是雄安即将热闹起来的前兆。          

图源:河北新闻网         

跟其他售楼处不太一样,别的地方混杂着刚需客和投资客,而这里看房的人几乎清一色都是被来雄安工作的银行、央企等“非首都功能单位”职工,含“京”率几乎100%。         

未来,作为承载着千年大计的第一个楼盘,华望城或许会成为中国“学历最高”的楼盘,也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烂尾的楼盘。         

那么,含着“房住不炒”这个金汤勺出生的商品房,究竟卖多少钱?         

目前官方渠道并未给出具体的参考价,只是表示会用“成本+税费+合理利润”方式测算备案价格。         

根据本地中介和一些房屋买卖二手平台透露,这一项目的单价为1.3-1.6万元,跟2022年长沙的房价类似。         

         

这个楼盘的横空出世,自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色彩。一小部分人震惊于“雄安竟然有商品房”,而更多的人则迫切地想知道——         

这块社会主义试验田的住房制度,是否会呈现完全开创性的崭新样貌?         

早在5年前,智谷趋势就曾经预测,雄安会是“中国第一个租城”。当时的设想主要有四点:         

1.租售同权2.买房难度大,需要一定积分才能购买3.房屋必须持有20年后才可出售4.出售的时候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比照最新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住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可以发现,我们的猜想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还有一些出入。         

例如,买房确实有限售制度,但时间没有20年那么长。具体来说,商品房要买满5年才能交易,共有产权房的时间则是10年。         

此外,据披露,雄安新区在新建片区住房项目中,配置了不低于30%的“只租不售”型住房,延续了“租购并举”的体系设计。         

我们也把目前雄安新区完成土地出让市场化的项目做了整理,在能够满足13万人居住的项目中,商品房占比依旧是最大的,整体超4成,而租赁住房加起来过半。         

这意味着,这里容纳的一半人都是租住群众,并且能够享受跟买房人一样的权益。“租售同权”这个中国人念叨多年的东西,此刻已经落地。         

         

1987年,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从而拉开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让渡的序幕,造就了后来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运动。         

三十年后的今天,深圳的商品化楼市告别黄金时代,而雄安新区开启了第一场实验,中国的另一扇大门悄然洞开。         

这个挑战既有秩序的勇者,挑破了中国顽疾的脓包,正在杀出一片黎明。         

         

当北京开始“静下来”,雄安处于“热闹”起来的前夕。

昨日北京,明日雄安,一动一静之间,是某个部分的交接棒正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