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周四2月9日报道,中国民众去年减少了举债、增加了储蓄,尚不清楚要过多长时间他们才能重新随心所欲地花钱,而这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挑战。此外,已经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表示说,消费者没信心时,直接发钱或者消费券最有效。

该报导说,在取消严格的防疫限制措施后,中国政府正试图推动经济增长。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中国民众去年减少了举债、增加了储蓄,尚不清楚要过多长时间他们才能重新随心所欲地花钱。

报导引述中国政府数据,2022年中国累计新增居民贷款相当于5,640亿美元,同比下挫逾一半,并创下自2014年以来最低累计新增量。这种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住房销售下降,进而导致对新房贷的需求减弱。另外,在影响过众多中国城市的封控实施期间,日常消费支出受到了冲击,削弱了短期借款的需求。

人们转而积攒现金,推动2022年中国累计新增居民存款达到逾2.6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

报导又说,由于基本没什么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中国股市又经历了乏善可陈的一年,甚至一些中国房主还用手头多余的现金提前还了房贷,而非进行大笔采购。

不仅华尔街日报目前注意到,历经严格防疫封控三年后中国民众消费信心普遍不足的问题,其实早在北京政府宣布放弃清零政策后,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孙立行就已经指出,疫情期间支持中国经济的是出口成长,在全球景气欠佳、外部需求下降、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等影响下,中国出口数据从8月开始持续下降。

据他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提到力拚经济、扩大内需,把恢复消费、需求放在第一个位置,这是因为在全球经济衰退,出口下滑情况下,2023年经济成长重心将在促消费、稳就业,尤其消费是经济成长第一驱动力。

但他同时强调,现在最大问题就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振,疫情反覆限制了实体消费,3年疫情也几乎重构了市场生态,民众收入预期下降,更不可能谈消费。官方必须从提升民众收入水平、降低失业率、改善贫富差距、创造投资等方式去逐步地带动、重振消费信心。

孙立行认为,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放出政策讯号,目的就是让市场对于主体政策可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较能有所准备、降低冲击风险。疫情后续经济复甦,政策是个引导作用,基本上会有一定的连续性,避免有效性冲突发生。

经济学家:消费者没信心时直接发钱最有效

尽管中国决策者把促进消费作为2023年的头等大事,但具体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却语焉不详。

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回避发放支票和给予消费者补贴,来刺激经济在疫后复甦的做法。中国政府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帮助企业应对经济衰退和保护就业岗位,担心直接发钱可能导致福利依赖和生产率下降。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今年北京可能采取政策措施的唯一线索,来自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层把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列为鼓励消费的领域。他们还承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但没有详细说明。

据彭博社一月份报导说,几位与中国政府有关联的经济学家——有些是高级领导人的顾问,也就如何最好地刺激支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报道称,有些人指出,毕竟过去三年严格的防疫行动,让消费者信心备受摧折。消费者只有在清楚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安全无忧的情况下,才会放心花钱。其他人则表示,在信心无法迅速提振的情况下,派发现金是提振消费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

彭博社在此观点上引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指出,中国在改善社会保障网和收入分配改革等长期措施到位之前,作为临时手段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是有好处的。

他在凤凰财经峰会上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消费者有明确预期自己的收入有保障,感觉将来会改善,就自然而然地会花钱;但现在的问题是预期悲观,消费者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钱这种刺激手段就很有必要了。

报导又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也支持直接给予消费者援助。

姚洋认为,对企业的支持,例如减税以保住就业,今年应该继续;但抑制中国经济成长的瓶颈在需求端。他在前述峰会上表示,政府要拿出一些钱给老百姓直接发消费券,并且不指定用途。

他强调出,这些措施必须是切实的,要传达出后面还有更大动作的信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意愿。

华尔街日报另一篇报导也指,中国政府混乱地退出动态清零抗疫政策几个月后,虽然说,华尔街仍然认为,尚未释放的中国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市场的一个看涨因素。但情况越来越不明朗。

关注如何储蓄 也更理性的消费

另据台湾经济型月刊远见杂志最新一期(2023年2月)报导指出,目前在中国,比起如何花钱消费,人们更关注如何储蓄。由邱莉燕撰文的报导说,连续7年推出“中国消费趋势年度报告”的知萌谘询机构,2023年最新版中针对大陆15个城市18~60岁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其中有着不寻常的发现。

报导写说,在农历春节期间,中国商业和旅游等经济活动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并未出现原先期待的“报复性”的消费,反而是渐进式的回暖。

报告接着提到“中国消费趋势年度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知萌谘询机构创办人兼CEO肖明超说,“消费的烟火正在升腾,无论是经济还是消费市场,都在进行着一场渐进式回暖,”

肖明超表示,所谓的渐进式回暖,指的是渐进式的恢复,包括2023年的春运、电影和旅游等,其实是因为民众熬过3年疫情后的一次释放。比起报复性消费,渐进式回暖的“保鲜期”更长久。因为这些都将会让蛰伏许久的消费热情被激发出来,成为2023年的新消费潜流。

肖明超又说,尽管“渐进式回暖”对于消费市场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然而,在消费者心理上,却变得更加强调通过储蓄、投资理财等来建立稳健的消费保障,换句话说,“如何攒钱?”比“如何花钱?”更受人们关注。

他举例在调查中,将近七成(69.7%)的受访者回覆在2022年增加了储蓄行为,储蓄这一动作十分突出,而有42%的人表示会趋于理性消费和节俭。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调查发现,理性消费,促使即期食品在2022年成为消费新宠、京东上通过“以旧换新”选购新手机或新电脑的订单量大幅增长等,皆可观察到消费者正在省钱和精致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调查中,还有超过七成(71.6%)的人希望主动学习消费知识,做出理性决策。但不可思议的是,主要从抖音获取消费知识的受访者,占比竟高达83%。

报导总结,综合以上,同时是品牌行销专家的肖明超指出,当大陆经历了人口红利时代、流量红利时代,现在正进入一个以价值驱动的理性消费时代。他补充说:“进入2023年,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自我的小世界,愈发追求消费的获得感、价值感和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