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侯虹斌,编辑:刘军,原文标题:《风声|当生育不再需要婚姻,四川放开“非婚生育”值得鼓励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月30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言以蔽之,就是生育将取消结婚限制。
大家都从这里嗅出了信息:生育率太低了,需要各种手段刺激。
官方希望能通过减少结婚限制,来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这个措施将于2月15日起施行。但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真不好说。
1. 非婚生育停征抚养费才两年:刺激生育,这远远不够
先来看看这个《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它主要修订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取消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将“夫妻均应当在生育前进行生育登记”,更改为“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应办理生育登记”;
第二,取消了生育数量的限制;
第三,简化生育登记的要求;
第四,增加信息共享的要求。
其中的第一条明确表明,“不结婚也可进行生育登记”。这种改变即便放在两年之前,也是无法想象的。“非婚生育”违法、“非婚生育”要罚款,已经成为公众根深蒂固的认知。根据2002年颁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非婚生育要缴纳社会抚养费,即老百姓所说的“罚款”。
直到2022年8月20日,该政策实施20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9月27日,国务院决定废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随着出生率持续下跌,近年来各种人口刺激政策连续出台。不久前,中国人口趋势正式确认进入负增长时代,这无疑增加了刺激生育政策的强度。
四川省新规再次把“非婚生育”推到风口浪尖。此时,我们不禁要问:扭转人口颓势,在“非婚生育”上找增量,是不是仅仅取消罚款就够了?
解决方案远比想象的复杂。
今年的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年末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人口实现首次负增长,被称为“人口拐点”。
一般而言,人口负增长以后很难逆转。这次统计局的数据中,还提供了一个信息:男性人口72206 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而老年女性人口大大高于老年男性。也就是说,生育适龄人口中,男性约比女性多2千多万左右。
中国现在出生率非常低。历史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49年以来,出生率最高的是1963年,高达43.6‰;从1949年至1971年,除了1958-1961这四年以外,中国的出生率在其余年份都在30‰以上。从1972年开始,中国的出生率一直低于30‰;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出生率一直低于20‰;从2020年开始,中国的出生率一直低于10‰。
你知道2022年中国大陆出生率是多少吗?只有6.77‰。
2. 恐婚恐育的背后:中国女性平均每天做2.5小时家务
育龄女性数量持续减少,是中国出生率低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女人能孕育生命。而且,由于中国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本来出生的孩子就已很少了,女孩就更少。
目前来看,女性结婚生育的意愿,还在进一步下降。
正因为如此,官方总是隔三差五地推行一些政策,试图刺激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生育意愿。其实,只要翻一下史书就知道,人口增长,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时期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标准之一。
我们还很难适应在和平时期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突变”,虽然这以后很可能就是常态了。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导致许多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都可以在网络上尽情展现,那些不美好的婚姻内部形态也逐渐被更多人看到。丧偶式育儿、妈宝男、婆媳矛盾、经济纠纷、债务危机、去母留子等等,导致了许多女性开始“恐婚”。
而社会新闻当中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家暴,“离婚冷静期”的实施,让人们在婚姻当中只能进不能出,婚姻对人们,特别是对弱势的女性伤害很大,却得不到法律保护。
这能不让人害怕吗?
男性的结婚意愿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近年来每次的调查都显示:中国民众婚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总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表明:已婚男人比未婚男人寿命要长7.5年。
为什么男性对婚姻更满意?因为男性能明显从婚姻中获益,而女性能获益的不多。
举个例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男性每天在照顾家人、购物和家务活上花费的时间只有91分钟,远低于调查得出的全球134分钟的平均时间,排名倒数第四。在打扫卫生或洗衣服等日常家务上的时间则只有每天48分钟,排名倒数第五。
而中国女性每天做家务的时间是155分钟。不仅如此,大多数中国女性每天的工作时间为291分钟,排名世界第一。
男性想进入婚姻的原因,正是许多女性不想结婚的原因。
婚姻这种制度,现实中似乎不那么符合现代需求了。一方面,以前因为资源太少,个人难以生存、难以抚养孩子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女性也能工作、赚钱,男性也能顾家、带孩子,没必要强行绑定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夫妻双方都有个人资产、家庭内部分配常常有矛盾。中国现行的法律越来越倾向于弱化共同财产,更倾向“谁挣的钱归谁”。如果男性在生、养孩子上很少出力、少做家务,还在经济上不给女性和孩子提供支持,那女性为什么要结婚?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社会里,爱情,性,婚姻,生育,是不同的事。当然,最完美的,是四项都能结合在一起。但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完美无缺的生活?现代人的选择是:挑一两样来实现也行。
对于部分收入较高、又没有结婚意愿的女性来说,解绑婚姻和孩子,不失为一种办法。
其实,不结婚、却生孩子,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生孩子,是女人生的,不是结婚证生的。如果女性认为各方面做好准备了,她可以自由选择。
欧洲国家在这方面早就有了经验。
3. 缺乏配套制度而推进非婚生育,情况恐怕更糟
根据法国人口普查数据,2018年法国成为了欧洲的“生育冠军”,人口自然增长率0.5%,而欧盟的平均水平才0.075%,高出了平均水平6倍,预计到2050年将会成为欧盟人口的第一大国。2016年,欧洲统计局数据表明,法国平均生育率为1.92(即平均一位女性生育1.92个后代),2015年为1.96,而2014年为2.01。
其他欧洲国家当中,生育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1.85)。其次是爱尔兰(1.81)、丹麦(1.79)和英国(1.79),西欧和北欧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并不低。
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
欧美各国为了鼓励国民多生小孩,逐渐放宽制度,并且切实地编制预算。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手段:承认“非婚生子”,大大提高了生育率。
在法国,由于法律上认可非婚生子,1980年的非婚生子比例仅有11%,目前已达55%以上。英国也是,1980年只有11%,现在已经接近五成;荷兰之前只有4%,现在增加至45%。
另一方面,早在40年前,法国就废除亲子关系中对非婚生子的差别待遇,导入了一种叫“公民同居协议”的制度,政府会提供丰富的育儿支持,甚至还包括了聘用婴儿保姆的补贴或新学期的补贴。
瑞典也在近40年前取消了非婚生子法律上的区别,并且对离婚时赡养义务的分配也做了法律约定。从育儿休假、到育儿期间的收入补偿,还有家庭保育所等制度,都充实完善。
没必要把“非婚生子”视为“私生子”,那太可笑了。在欧洲国家,稳定交往的男女朋友生孩子而不结婚,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所知道的英国前首相约翰·鲍里斯、明星约翰尼·德普等都是。
如果我们也能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重点保障女性的自由意志和儿童的基本权益,那么,把婚姻与生育解绑,是一件好事,也许真能刺激生育率提高。
但是,一切都是有前提的。我持谨慎乐观态度。这是因为,目前还有太多的配套措施没有做,如此贸然推出刺激生育政策,可能问题会变得更糟。
比如说,我们的“非婚生子”的儿童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吗?国家是否对儿童发放补贴?孩子的父亲给孩子抚养费吗?有强制付抚养费的制度吗?父亲有探视权吗?母亲在生育后职场还容得下她吗?母亲的保障给足了吗?
如果这些不做,那对生育怎么可能有推动呢?能有几个女人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既工作赚钱又养儿育女呢?
还有,如果无需结婚就可以批准生育,会不会有未成年女孩没到结婚年龄、反而可以生育?会不会在父母和周围的裹挟下,违背未成年女性意志,要求生育?这些,都必须考虑。
一个政策出台,即使它是好的,后面还是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打无数补丁。它会损害一批人的权益,也会给另一些人带来希望。但关键是,政策要保护弱者,保护母亲和孩子,才能有让人生育的欲望。
我认为,重视女性的生育力,把生育主体还给女性,是好事。把婚姻与生育解绑,也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和后手配套政策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就可能好心办坏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侯虹斌,编辑: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