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北京初雪,2022年虎嗅F&M创新节【还是有机会!】的直播也赶着“虎尾”开场了。本次直播共分6大主题,希望让更多仍抱有好奇与期待的用户,关注到2022年商业与科技背后的创新与努力。商业世界风云诡谲,在哪些领域,还是有机会?来给个答案、给个说法。本环节主要邀请了70后、80、90后、00后一起,探讨了“我的选择、我的机会”;虎嗅整理出精华部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enjoy~




过去一年,最重要的时刻与选择?


困困(主持人):在过往的人生中都有哪些非常重要的决定,2022年分别有哪些重要的时刻和重要决定?


刘海龙:对我个人影响比较大的是当年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目前也从事相关研究。当时90年代整个新闻行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包括像《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突然让我们看到,原来凭自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网络的出现其实也对我们改变很大,让我们突然一下和世界连通了。1997年我第一次上网,敲入美国的网址,一下就跳到了美国的页面上去,那种感觉还是很神奇的。所以像去年突然一下的去全球化,或者说“脱钩”,会让我们觉得过去的时代好像突然一下没了。


栗浩洋:2022年其实对我来说是人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情况,因为年初的时候我们整个公司遇到了整个行业大变动的挫折。从本来要上市的300亿市值预期突然到了崩盘,我们真的是凤凰涅槃,重新又做了智能硬件的产业,而产业核心的依托是我们过去八年研发技术的底层。最终,我们做到了行业最高端的智能硬件学习机行列中。


柳智宇:北大出家11年还俗,国际奥数比赛金牌得主,华夏心苑联合创始人
柳智宇:北大出家11年还俗,国际奥数比赛金牌得主,华夏心苑联合创始人


柳智宇:出家和还俗都是很重要的决定。出家是选择自己的一个人生的道路,同时也是信仰。那么还俗的话,我的信仰没有变,只是人生道路换了一条赛道,所以对我还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学佛是很积极的,只不过不是关注外在赚多少钱,而是关注人内心的成长。我记得当初为什么决定出家呢?我在龙泉寺有一次参加法会,一位50来岁的大妈谈到说,参加法会的时候,做义工特别快乐还有很多的收获。一个人到了50岁还能够不断地去学习和成长,内心不断地进步,是非常可贵的。学佛出家是能够让我的心灵能够获得成长,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困困(主持人):2022年你也提到了说,信仰没有变,但是行业变了,这中间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柳智宇:如果没有接触心理行业,或如果没有这个行业,那我估计还在出家。我在出家的过程中开始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我发现它能够非常直接地帮助到一个人。因为我们跟人讲佛法道理高深,很多人不太能接受,但通过心理学能用大家能够接受的,直接面对生活问题的态度去帮助人。


Abby:2015年选择来了北京。之前是和老师,很安分在学校上学。来了北京其实还是很蒙的,没有对于这个行业有那么很深的认知。当时年纪也小,认为北京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城市,但是来了北京发现,现实是现实,想象是想象。大家都还蛮冷漠的,并不是像书本上描绘的非常温暖的样子。但是后来发现这才是人生常态,因为没有人很容易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热闹的心。


其实一开始的信念是不被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你不可以,那我就要“可以”给你们看。也就是反叛精神,我要活给你们看,证明一下我自己。但是后来会觉得我为什么要证明给你们看,你是我什么人,跟我有什么关系。那种信念它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随着自己在长大。



70后、80后、00后怎样看待“躺与卷”?


困困(主持人):从传播学角度来讲,“躺平”现象为什么会变成一个风靡的现象?它的影响是什么?


刘海龙:“躺平”其实它有对应的一个词,就是“内卷”。因为“内卷”,所以“躺平”,其实这代表着00后、90后的一种态度。我们会发现,其实技术和社会发展总是许诺说:你可以用我这个技术,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更轻松。但是事实上,你变得越来越累、你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个人发展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突然看到前面好像没有希望。从代际上来看,70后、80后正经历着社会的高速的发展阶段,而90后、00后面对的是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之后开始放缓的阶段。这个社会只是一个量变,而不会再发生一个质变。原来我们相信,说你要奋斗,996,你要努力,你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你可以到达一个位置,或者说有某种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后来发现你不管怎么做,好像小白鼠在笼子里面不断地在踩轮子。那个轮子不断地在转,转到最后发现你转不动了。“躺平”我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比较同情的。这是一种对抗,或者是一种态度。真正要“躺平”的人,不会再喊出“躺平”这个字。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困困(主持人):所以年轻人的“躺平”,反而是让人觉得有一点悲壮的意思。其实今年有一本书非常的火,是鲍曼写的叫《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他里面提到工作伦理本身越来越不自圆其说了。原本你努力工作必然获得回报,整个社会如果通过这个提高生产力,必然能够实现福利社会。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个体其实会思考说,我花了那么多时间,放在一个螺丝钉工作上,我所获得的精神,甚至说一些世俗的物质的回报是什么?这可能是?


刘海龙:其实工作和个人幸福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自然主义把它连接在一起了。有个例子是,在二十世纪初,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只要每天工作半天,出去打打猎,下午就可以玩了。他生产力也不高,基本上已经能保证他能够吃饱穿暖,幸福感是蛮强的。尽管可能在某些方面,福利、医疗、科技方面很差,但是他个人的幸福感很强,也不用着急说我要完成KPI或者什么。那现代人可能会被一些外在指标束缚,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要做到什么。“躺平”其实意味着年轻人的一种反抗。他突然意识到说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那我要“躺平”。其实也是呼吁大家反思一下我们现在这种状况。对整个社会来讲,大家应该怎么样去关注年轻人。


柳智宇:实际上是游戏规则变了。对70后、80后来说,游戏规则就是我奋斗,我就能够获得成功,我就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然后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这个游戏规则是由资本运营的。因为资本想要增值,所以要制造今天。制造今天就可以让年轻人相互地去往前去赶超,并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资本获益。但是这套游戏玩到90后、00后之后,发现玩不动了,也就是这套规则已经不能够自圆其说了。因为现在社会我们的消费观念,包括生活观念,都是被这个竞争的意识所塑造的。整个社会逼迫我们都得要去获得别人的认可。


所以怎么办呢?我们要把价值观做一个重塑,要把这种以消费和竞争为导向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转变成追求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我们的社会需要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有百花齐放。只有对百花齐放的尊重,我们才能迎来一个共同的春天。如果我们只把物质生活的标准,包括经济上的竞争,当成唯一的价值观,或者主流的价值观,那么结果必然是“内卷”。


刘海龙:我补充一点。一个是个体的努力。其实“躺平”本身代表着一种个人的那种反抗。个体追求一种多元的生活方式,追求多种成功方式。二是整个社会体制上的保证,比如说劳动法,劳动者福利。


你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个人。因为推给个人的话,会形成一个囚徒的困境:我“躺平”了,别人没有“躺平”,我是可以有一个多元的生活方式,但你会发现这个生活环境会更恶劣。因为别人都在往前走。所以应该要有个社会的刹车机制,或者说一个制约机制,能够给大家一个宽松的环境,否则的话,永远是个体去对抗社会、资本。看起来很悲壮的,像以卵击石。


栗浩洋,松鼠Ai创始人,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
栗浩洋,松鼠Ai创始人,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


栗浩洋:保障我是认同的,但是刹车我其实非常不认同。因为中国现在人均收入跟美国比还差四倍。如果现在我们就踩刹车,可能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其实是两极分化的。我们年轻的时候,要想学到什么技能,无论是技术、销售,你要有非常好的老师,甚至是他愿意带你,教你。那现在不是的,现在只要你愿意学,互联网上全部都有。所以现在我们公司里有一些90后、95后比一些年龄大的人还好,他在非常年轻就已经做到了别人可能几年的水平,是因为他确实是利用了信息化的资源。而那些“躺平”和做得不好的人,是因为他既有信息差,他也有努力差,这两个差下去可能是百倍的差距。所以在新人里边,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Abby:其实00后的压力还蛮大的,不是00后敢顶撞上司,不加班,或者是没有任何压力。其实我觉得00后有时候也是在顺应着世界的规则。“躺平”有的时候不是一件坏事。其实“躺平”也许是想休息,短暂地刹一个车,把自己该有的能力放在自我发展的地方上。


70后、80后、00后怎样理解“亲密关系”?


困困(主持人):2022年还有一个话题是和“躺平”是共生的。“躺平”更像是公共自我,职业选择,人生选择的一个现象,还有一个是来到私人自我,或者说亲密关系,特别是跟恋爱观有关的一个变化上: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如何去更好的谈恋爱,反而真正勇敢、感性、有想象力的爱好像变得很少。你怎么看待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有了一个这样的变化?


柳智宇:大家去研究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研究还是希望把问题解决。其实人际关系中间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你只有基于真诚去学习这些知识,才能够把关系处理好,否则所有学的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们不是两个真实的人在打交道,而是一个面具和包装,那怎么能获得真诚的情感呢?所以学习所有的部分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让自己获得生命成长。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远”并不是物理距离的遥远,而是心灵距离的遥远。只有双方相向而行,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成为真正的自己,然后真正地彼此的坦诚地去面对,这样才能把关系经营好。


Abby,3unshie女子组合队长
Abby,3unshie女子组合队长


Abby:因为我没谈过恋爱,恋爱经历特别少。但是我觉得恋爱是给人生自己加戏而已。爱情只是给我们人生道路上加了一些环节。爱情可有可无。你有了是好事,但是没有不一定是坏事,它不是一个必需品。因为我身边朋友在经历一段爱情的时候,都不是特别美好。她们也许会从这段亲密关系中吸取到了一些教训,或者是成长。其实爱情它带给人的可以有欢愉,快乐,但是也还有部分是悲伤。因为你的快乐不可能单纯是从爱情里面获得的,你买一个东西可以去享受,你吃一个东西可以享受到味道,但是爱情呢?有伤也有甜。


刘海龙:我可以理解现在年轻人的这种选择。其实要回到对于婚姻、爱情定位。现在婚姻、爱情的大部分功能,正在被其他一些社会力量或者活动所取代。过去为什么要有婚姻呢?那当然要从历史上恩格斯讲得财产私有制是有关系的,它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财产功能和生活照顾功能,比如说男主外,女主内,互相在经济和生活上的扶持。


栗浩洋:亲密关系可能天生会被人的本性所撕裂,这里是牵扯到的嫉妒和独占这两个问题。另外一个人是不是能被你独占?如果人真的是能够想开:不要独占另外一个人,你才有可能避免撕裂的伤害。这个问题可能永远存在于世界上,极少有人能做到解决。


刘海龙:对,它就不是爱情了,而是唯一性。从柏拉图讲的爱情中,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唯一性,排他性。因为这个东西才叫爱情。



70后、80后、00后怎样看待仪式感”?



困困(主持人):以前我们认为很多小事理所应当,突然在2022年意识到这些事情,要不然是来之不易,要不然是变得非常的珍贵。比如说去餐厅吃饭,跟朋友在咖啡馆聚会等等这些事情。能不能请各位讲一讲,在2022年有没有哪一刻是你现在回想起让你动容的?


刘海龙:上周我们全家人一块去看了《阿凡达》。去之前我还查了一下猫眼的记录,发现最近一次是2019年的12月。也就是整整疫情期间没有去过电影院,所以那一刻还蛮有仪式感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蛮悲哀的,因为它其实是通过一个消费来完成的,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互相交流,而是大家进到电影院互不交流。


栗浩洋:当我们公司在面临马上崩盘的情况下,很多合作伙伴不理解你,但是有一些合作伙伴说:栗总我们无原则地相信你,我相信你也是真心的对我们,我们大家一起全力以赴地去把它走出来,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跟着一起去做。那时你忽然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柳智宇: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仪式感。是因为大家都自主而居,社会流动快速,很多的生活的细节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有的年轻人怕过年回去被催婚,被家长问你有没有找到好工作,一个月赚多少钱,你怎么才赚这么点钱等等。原来让人很温情的一件事情,现在变成一种压力。所以要去从传统的节日中间去寻找一个新的内涵,去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现代社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新的节日,其实也需要一些更有精神性的,或者让大家能够真正触动的,而不仅仅是双十一。


Abby:其实像我们过节日,因为我们更喜欢过年轻化的节日,比如像万圣节,还有圣诞节,不是说春节不好或者怎么样,因为春节的限制好像变得越来越多。比如说之前小的时候还允许放鞭炮,现在不允许了。


像仪式感的话,我们会在像万圣节,圣诞节,提前准备一两天购买服装,然后去消费/玩,或者在家里面开派对。其实仪式感不是说我们真的想过节,而是想和朋友聚一下,想放松,把压力给释放。今天的事今天做完,压力放完之后,明天接着干嘛该干嘛。


最后,每一位嘉宾描绘了2023年要做的一件事,你也可以参考看看。或许像刘海龙老师自嘲有些无聊的——学者“出差”交流,亦或是柳智宇老师的“多些时间修行,更深入授课”的复盘深思、栗浩洋老师的延续2022,打赢与“合作伙伴的翻身仗”,也可以像Abby一样做点儿有意义的“义工旅行”,甚至像困困老师的“生活在别处”——去海边...


无论你选择做什么具体的事,都希望2023的你拥有健康与快乐。


全程精彩,请戳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