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被任命为新一任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出身外交系统,历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驻英公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务
过去几周来,中国外交阵线发生了一系列人事变动。驻美大使秦刚被任命为新一任外交部长,而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被调任海事司。
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人事变动意味着中国有意改变过去几年树立起的“战狼”外交形象。但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上述人事变动并不表明中国外交路线的改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表示:“中国战狼外交的特点仍很明显。我看不出有任何变化,现在只是由秦刚来扮演温和派角色,而王毅则会继续坚持强硬立场。”
专家:王毅将继续代表强硬的外交路线。
长期以来,秦刚一直被视为深得习近平信任的幕僚之一。一月四日,秦刚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他出任外交部长一职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仍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
秦刚写道:“我坚信,中美关系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关上。”“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宽广的地球足够容下中国和美国各自发展、共同繁荣。”
高超的外交手腕?
尽管秦刚对中国关系的发展较为乐观,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却是有增无减。去年八月,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访台之后,中国方面围绕台湾的军事动作就变得愈加频繁。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加强了同日本和菲律宾等盟友的安全与军事合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则认为,在一些外交圈人士看来,秦刚也同样是一位“战狼”外交官,只不过他更加讲求策略。宋文笛对德国之声表示:“他的语言方式更为适合西方听众,但与此同时,他也不在乎偶然显露狰狞,这一点在他以前的一些讲演中都有所体现。北京希望借助对他的提名,为此前的战狼外交找回一些平衡。”
对于赫尔辛基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外交政策的学者 Sari Arho Havrén来说,最新的人事变动,纯属是为了赢得时间的权宜之计:“中国必须强化自身经济,并走出清零政策导致的国际孤立。”
西方外交官认为秦刚"更容易打交道"
过去三年当中,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中国政治高层集体缺席国际场合,使中国基本陷入了孤立境地。去年九月,中国终于重返国际舞台:习近平先后出访中亚和中东诸国,并在十一月出席了G20峰会,也同一些政府首脑举行了双边会谈。
Sari Arho Havrén对德国之声表示,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推动多样化、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重要性。但中国突然发起魅力外交的意图何在,却仍然让他们感到一头雾水。“北京是想赢得时间,一方面保持国内稳定,另一方面则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做好准备。”
他表示:“对于北京来说,欧洲大国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才是更加理想的状态,以便在中美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欧洲不至于轻易站在美国一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表示,由于秦刚相对比较年轻,理论上可以担任三任外长,比其前任的任职时间要长得多。“他很可能会任职较长时间,这样就增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西方国家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毕竟过去几年的‘战狼外交’确实太难预测了。预测中国下一步会追求什么目标,历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西方外交圈来说,秦刚可能是一位比较好打交道的人。”
2023年,中国外交将聚焦何处?
宋文笛相信,习近平开启第三个任期之际,中国目前正在试图调整其外交政策,而人事调整也许意味着,今后几年北京外交努力的重点可能会聚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去年十月的党代会后,中国外交部对西欧的重视程度显然有明显提升。”
台海局势今后仍将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宋文笛表示:“中央委员中有五人有外交背景,其中三人曾是负责西欧事务的副外长或驻英高级外交官。这些迹象显示,今后几年内,西欧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将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
对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下个月对北京的访问,专家们普遍认为,布林肯此行并不会给中美两国各自的外交立场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庄嘉颖( Ian Chong)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是,中美两国都已经意识到,双方虽然是竞争关系,但任何一方都不希望事态升级或出现擦枪走火的情况。我相信,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台湾问题上,双方的立场都不会有较大的改变。”
庄嘉颖表示,习近平仍会以迄今为止的方式捍卫中国利益。他认为,近来的一些人事变动“只是战术性调整,目的是减少前行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