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更大的格局看,国家其实早就在抓紧时间布局国内大循环了。
这里头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是粮食播种面积。
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051万亩,增长0.6%。
一年时间0.6%,对于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基数,而且还是土地这种复杂的生产资料,有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以前你是不是经常听到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现在我们是退林还田,加上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从还林到还田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对于粮食自给率和国家安全的更大关切。
发生贸易摩擦当年,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就止住了连续好几年下滑的趋势,开始实现正增长,三年累计扩大3366万亩。这个体量,已相当于两个天津市那么大。
未来的十几年,绝不同于过去的十几年。
“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
当前,美国消费占比GDP为68%,而中国是50%左右。如果我们要在十几年的功夫里达到美国的水平,意味着以后平均每年要提升一个百分点,挑战不小。
其中的困难,就是纲要所提及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看看这张图片,中国收入人口结构呈现陡峭的金字塔形。
(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为2018年数据,其他指标为2019年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果你还没看出什么道道,我们再来了解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跟中金公司的研究成果。
如果你是三口之家,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你就进入全国前5%了。而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少于2千元的,覆盖了全国9亿多人。
因此,未来的重点是要将中国的金字塔性社会结构变成美国式的橄榄型结构。在切蛋糕的时候,将财富更多的导向低收入人群。
(橄榄型社会示意图)
正如纲要所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相信我,未来一定会有一系列的动作出现。
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的“公平”与“效率”平衡术,将会有新的方程式。
毕竟,中国已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十几年的平均增速可能在5%以下。要在中速增长通道,塑造出一个橄榄型结构,势必需要更强有力的引导和布局。
在今年的胡润慈善榜上,刘强东,王兴两位互联网大佬,分布以149亿元、147亿元的捐赠额荣登前二名。
这是什么概念呢?
有中国最大慈善家之称的曹德旺,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截止到2020年,累计个人捐款达120亿。
然而,刘强东王兴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快赶上曹总几十年的功绩了。真乃后生可畏。
其实,不单单是王兴,今天一众顶级富豪都深刻领悟到时代主题的重要性。
今年《福布斯内地富豪榜》,上榜富豪的财富总额从去年的1.48万亿美元下降至9071亿美元,跌幅达39%,创下20多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而《中国慈善榜》上榜者的捐款总额,今年却翻了一倍有余,从去年的30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了728亿,涨幅高达136%,创下2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这一升一降颇值得玩味。
第三次分配,已经慢慢从选修课变成了中国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上个月的政治局会议通报中提及,“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稳增长,少见地放在了稳就业的前面。
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信号。
过去两三年我们一直在讲“六保”、“六稳”,每一次都是将稳就业置于首位。但是这回稳增长放到了最前面,可见其重要性。
现在,继投资(房地产经济)之后,出口也告别了传奇式的高速增长。
11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8.7%,进口同比-10.6%。全球经贸周期下行,外循环的引擎显露疲态,那么内循环的动力就必须顶上来。
这就是出炉《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经济大背景。全文两万多字,碍于篇幅,这里只挑几个地方讲讲。
我比较意外的是,纲要分为十一个部分,共三十八个点。“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点,给与了较大篇幅。包括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推进新型智能装备、航空消防大飞机、特种救援装备、特殊工程机械设备研发配备;加快构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看来,提高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也是十四五期间的内需之一,而且还是格外的刚需。这些部署,有利于各地应对任何风高浪急、惊涛骇浪般的突发事件。
在区域方面。
纲要提及“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
之前明确要减量发展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
现在加上了特大城市,似乎也意味着对于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的紧箍咒,也会下沉到特大城市这个层面。
部分一二线城市,可能会出现“规模”天花板,从而倒逼质量天花板的提升。
在吃穿方面。
纲要提及要,“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这样案例其实比比皆是,很多人到日本订马桶盖,在德国抢厨具,飞荷兰购奶粉,最后发现其实都是made in China。
客观上是海外发达地区对于化学安全、质量要求有更严苛的标准体系。主观上则是部分企业丢失了良心,总觉得国民收入较低,对产品品质敏感度没那么高,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凡这个质量能统一,我们每年又何须化那么多外汇进口呢?希望接下来会出台长着牙齿的措施。
在教育方面。
纲要提及,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这或许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地方“长三角化”。
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开办了好几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
有的学校一年学费十几二十万,远远高于国内普通大学教育。
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将中产富裕家庭的高额教育投入,留在国内。
在房地产方面。
纲要提及,“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
最近,佛山市解除了最核心祖庙、桂城、大良三个镇街限购,成为了大湾区第一个全面放开限购的经济大市。
这是佛山时隔7年后再次全面退出限购。放开当夜,有热门小区二手房售价连夜上调30万元。
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或暗示着未来会有更多大城市“佛山化”。更低的首付,更低的上车门槛。
它不单满足刚需客,也要满足合理投资的需求。
纲要的部署包罗万象,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其实,要提升市场信心,做大内需市场,方法总是很多的。
之前,由于疫情在国内出行并不太方便,加之其他复杂的原因,有部分顶级富豪出国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马云和他的家人已经在日本东京生活了近半年。后者在《经济学人》杂志旗下调查机构的评选中,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安全的城市榜首。
刘强东出现在美国,颇有一种会在纽约乡下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然后通过邮件遥控京东帝国的感觉。
而张一鸣作为全球最大独角兽的创始人,则下了南洋去了新加坡。
如今。
三年了。
我们终于胜利了。
自从广州打响第一枪之后,这个国家就逐渐重回烟火气,到了全力拼经济的时刻。
改革开放,永远是中国经济前行的最大动力。
如果各地能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让企业家看到投资的预期性,那么出去的人就一定会回来,观望的资金就不会“再看看”。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商业风云,顶级富豪的动向往往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他们的带头,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消费投资动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
马云老师,你何时回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