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闷的俄乌战场冷不丁爆出了两条大新闻:
一是俄军基本攻克重镇苏勒答尔,二是俄军再度换帅,由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出任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
先说第一条,俄军在“阿特木斯克--苏勒答尔”一线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拿下了重镇苏勒答尔。
同时,俄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乌军在巴赫穆特卡河谷地带的防线核心---阿特木斯克。
至此,乌军苦心经营了几个月的河谷防线,面临崩溃。
(图自:微博 蜗牛柯基)
自从7月份从北顿地区撤退后,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构筑了四道防线,最外围是沿着MO3公路,从苏勒答尔到贝雷斯托夫,最后到东北的比洛戈里夫卡,这是第一道防线,这条防线不算完整,严格来说应该算半条;
第二道防线则是河谷地带,包括阿特木斯克、苏勒答尔、塞弗尔斯克三个较大的城镇,以及他们周边密密麻麻分布的村庄,由于这条防线的三个大城镇都处在河谷中,这条防线可以称为“河谷防线”;
第三条防线则是河谷西部,依托山脊线上一些零星分布的城镇,比如恰索夫亚尔。
过了山脊线继续往西不远,便是第四道防线,也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大本营---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
这四条防线都不好打,经过乌军八年的经营,已经全部堡垒化,俄军只能一个点一个点地啃,前段时间,由于动员部队尚未到达,卢顿民兵又实在没有更多的兵力,只能由瓦格纳雇佣兵主攻,于是便有了瓦格纳的日拱一卒。
从7月开始,瓦格纳不断向这里发起攻势,可谓兢兢业业,哪怕是9月中旬,俄军从哈尔科夫败退期间,瓦格纳也没停下,继续在阿特木斯克前进。
那段时间,瓦格纳的攻势成为了俄军“夜空中最亮的星”。
瓦格纳虽然名义上是雇佣兵,但装备已经正规化,还能得到俄军炮兵和空军的大力支援,面对乌军的四条坚固防线,瓦格纳的选择不是正面硬刚,而是把重点放在夺取阿特木斯克的外围。
阿特木斯克地处河谷,两边都是高地,从东面而来的俄军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俄军的炮兵又远强于乌军,因此在态势上占尽优势。
所以乌军最好的选择是直接放弃这条防线,撤到第三条防线上,利用地形优势迫使俄军仰攻,不过这样一来政治上会很被动,二来第三条防线的城镇密度较为稀疏,远不如第二道,防守难度比较大。
权衡利弊后,乌军决定死守河谷防线,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这是一个略显糟糕的决策。
毕竟俄军居高临下,又有炮兵优势,处于河谷中的乌军一直挨炮轰,乌军高层也没什么应对办法,只能不断填人,一支部队被打残了,就用另一支替换,用人命对冲炮火。
而瓦格纳并不急于拿下多少地盘,而是更注重杀伤乌军的有生力量,不断消耗乌军,所以这场战役有了一个专属名词---“阿特木斯克绞肉机”。
按照《纽约时报》在现场的报道,阿特木斯克一所战地医院一天就接收了240个伤员,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当地乌军每天伤亡应不下500人。
(图自:《纽约时报》)
阿特木斯克乌军的伤亡之大,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窥见。
本来俄军从赫尔松撤退后,乌军在赫尔松的十几个旅就被解放了出来,如果这些部队调去扎波罗热,俄军显而易见地会压力山大,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乌军会这样做。
然而,这些部队最后大部分调去了阿特木斯克填线,显然是因为当地乌军已经兵力不足了,乌军在阿特木斯克出现过的部队番号,前前后后多达30个旅,这是严重不正常的。
虽然按照乌军的官方说法只是轮换,但谁都知道,没有打几天就轮换的道理,除非是伤亡过大被迫轮换,比如93旅,乌军著名的硬茬子,野战精锐之一,在阿特木斯克呆了一周,就被迫轮换了,可见伤亡之大。
因此,前段时间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说乌军死亡超过十万,恐怕不是信口开河。
靠着炮火的优势,瓦格纳在阿特木斯克外围日拱一卒,今天占一个村,明天拿一个镇,到12月上旬,已经基本把阿特木斯克东部和南部的乌军外围据点拔光了。
乌军此时精力完全集中在阿特木,继续填人,可能是正规野战军一时不足,连边防军、安全局甚至反贪局都被迫上阵。
就在乌军全力增援阿特木时,瓦格纳出了一张出人意料的牌---转向苏勒答尔。
此前,俄军对苏勒答尔虽然也有进攻,但规模不大,更像是牵制一下这里的乌军而已,乌军大概率没料到俄军会转向。
从12月中旬开始,以瓦格纳为主力,俄军突然重兵进攻苏勒答尔东北部的关键村子雅科夫列夫卡,并一举拿下。
雅科夫列夫卡是苏勒答尔东部的制高点,直接卡住了M03公路(也就是乌军第一道防线的补给线),这里被俄军拿下后,苏勒答尔便无险可守了,公路也被掐断了。
苏勒答尔在“河谷防线”中很重要,它距离阿特木斯克不远,同时城西有一条T0513公路,这条公路同时是塞弗尔斯克和苏勒答尔的主补给线。
一旦苏勒答尔被俄军拿下,阿特木斯克将被俄军三面合围,塞弗尔斯克将失去主补给线,“河谷”防线可能被瓦解。如梦初醒的乌军,紧急向苏勒答尔调集了增援部队,但是制高点在俄军手中,意味着在城里的乌军又要挨炮轰。
拿下制高点后,瓦格纳又玩起了老一套,不急于攻城,而是用炮火不断消耗乌军,反正我有地形和火力优势,急什么。
被连续消耗半个月后,苏勒答尔守军终于顶不住了,1月6日,负责防守市区东部的乌军128旅擅自脱离阵地,瓦格纳抓住机会,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很快拿下了市区东部和中部。
此时乌军还占据着市区西部,瓦格纳没有正面强攻,而是玩了个两翼包抄,南面,瓦格纳兵锋直指市区西南部的克拉斯纳戈拉,这个村子直接卡在T0513公路上,前面我们说过,T0513公路是苏勒答尔的主补给线,经过一番激战,瓦格纳基本拿下了这里。
失去了主补给线,城内守军更加难以坚持,大量部队开始或主动或被动撤退,而在北线,瓦格纳迂回到城市背后,完成了合围。
尽管乌克兰高层试图坚守,但是乌军的伤亡实在太大了,比如46旅,1月7日增援进入苏勒答尔后,9号就被迫轮换,短短两天就被迫乱换,一般来说,伤亡低于30%的部队不会被强制轮换。
46旅三千多人,按最低的30%计算就是一千人,意味着该旅每天伤亡500多人,烈度和阿特木斯克差不多。
CNN对苏勒答尔战况进行了报道,并通过乌军视角说,“没有人会告诉你有多少死伤,因为没有人确切知道。”
从目前的局势看,尽管城内还有残余乌军,但该城被俄军完全拿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苏勒答尔被攻克,影响可能很大,虽然这个地方毫无知名度,但它实际上非常重要。
这座一万多人的小城镇,是建立在一座大型盐矿上的,苏勒答尔盐矿供应了乌克兰90%的食盐,依托这座盐矿建立起来的阿托姆索公司,一度是欧洲最大的食盐企业。
(进入苏勒答尔盐矿的瓦格纳)
俄罗斯现阶段的策略,是让乌克兰彻底失去自我造血能力,从不断轰炸乌克兰基础设施就可以看出。
而斩断造血能力不只是摧毁基础设施,还包括夺取资源,今天是食盐,明天可能是煤炭,后天是铁矿。
当乌克兰失去资源供给,又没有基础设施时,它便什么也生产不了,一切要靠西方援助,变成无底洞。
从战场态势上说,苏勒答尔被拿下,南边的阿特木斯克便被俄军三面包围,局面大大恶化,北边的塞弗尔斯克更是变成了突出部,乌军在这里部署有3-5个旅,两万人左右,可以称为“塞弗尔斯克集群”。
失去了T0513公路的补给,“塞弗尔斯克集群”只能靠西部的一条土路,但想靠一条土路维持两万军队的补给,我看比较悬。
这也是现代军队的弱点,由于存在大量重装备,没法像古代军队那样,动不动就舍弃辎重,走山间小路轻装急进,所以十分依赖公路和铁路。
苏勒答尔的易手,直接让乌军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严重动摇,乌军还要不要继续守下去呢,继续守的话,伤亡会很大,补给线也没了,大概率还是守不住。
不守的话,俄军将直指乌军第三道防线,这里的城镇比较稀疏,理论上要好打得多,这道防线虽说是山脊,但其实海拔就两百多米(没办法,大平原上这点高度算高了),高度优势有些勉强。
同时,第二道防线的乌军如果后撤,会导致顿涅茨克州南部的乌军形成突出态势,南部的乌军不排除也会收缩,俄军在顿州的态势将得到很大改善,由被乌军压制,变成压制乌军。
不过,俄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谈论根本性转变还为时过早,乌军在红利曼附近集结了大量的部队,似乎是要大规模进攻俄军的斯瓦托---克里米纳防线,这条防线也是俄军的一块心病。
(图自:微博蜗牛柯基 俄军斯瓦托--克里米纳防线)
虽然这条防线比较坚固,但这里距离卢甘斯克的双子城太近了,只有30公里左右,一味守下去不是办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正面推回去,俄军还必须从哈尔科夫切入,甚至在白俄方向发起牵制性进攻。
如果要做到这点,苏洛维金的级别就不够了,他没法协调那么多部队,因此俄军昨天官宣组建了特别军事行动联合作战指挥部,由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担任总指挥,苏洛维金为第一副总指挥。
一般在组织中,实际做事的都是副职,尤其是第一副职,就像我们的市政府中,主持日常工作的通常是常务副市长,正职更多是协调各方资源的作用。
所以将俄军此举称之为“换帅”其实不太准确,应该说是升级,升级之后,由格拉西莫夫协调资源,苏洛维金负责日常指挥。
随着俄军动员部队陆续抵达战场,弹药充足,大雪封冻,一切已准备就绪,一场大规模进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