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长刘昆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强调,“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对于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话题,他说,“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析指,中国目前最大危机不是经济复甦或增长与否,而是陷入财政与金融双重危机。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近期接受中国官媒央视专访,据《每日经济新闻》报导,刘昆用不少篇幅谈及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刘昆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他引用数据称,中国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刘昆特别强调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重要性,他提出三点,一是持续规范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二是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三是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路透社)



中国旅美经济学者程晓农接受本台记者访问时表示,2022年中国31个省市地方财政全面亏损,必须发债举债,预期2023年不会比2022年好。地方政府借债手法就是把地方土地当作可卖出的资产,成立融资平台到银行借钱,借来的是民众的存款,等于把民众存款马上从融资平台画进财政填充当年的财政收入。

程晓农:“最后造成地方财政把银行存款搬家的方法,表面上好像财政账目赤字稍微少一点,留下巨大的金融风险。因为31省都是赤字没有能力还钱,最后赖在中央银行头上,等于中央银行要发行货币填补银行被地方财政掏空的存款。”

他进一步分析,在自由国家银行是商业银行,政府不能从银行搬钱;但是,在中国变成“官银”归地方政府管,就能从银行拿钱,问题是银行不造钱,只能掏空存户存款。中央政府表态的意思是谁借的债就自己还,还不了就砍开支,裁员、降薪等。

“中央政府逼地方政府自己解决财政问题,但是地方也可以倒逼中央政府,我没钱躺平,如果逼得没办法,很多开支不做,例如教师薪水不发、很多社会治安问题,可倒逼中央政府警察没发薪水不能出勤。”程晓农说道。

中国地方债5年到期高峰达15万亿元 发债仅能应急

据报导,中国上半年31个省区市的财政盈余全部为负,其中上海在全国各省市中缺口最小。今年上半年,除上海外,天津、海南以及宁夏的财政缺口相对较小。四川、河南、广东、湖南以及云南的财政缺口相对较大,均超过2800多亿元。

中国财政部在去年12月7500亿元特别国债,据中国党媒人民网称,“特别国债主要服务于经济改革、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不计入赤字,但纳入债务余额管理。”

“包括之前核酸检测债务是很大问题,各级财政、刺激经济应该都会做。但7500亿人民币对于各个地方不会有太多解方,这是应急而已。”台湾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雅铃对本台表示。

她指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每年发债,名目是要投入基础建设,相当比例拿去还旧债,降低还债压力。“未来债务到期压力只会增加,中国地方政府一段时间就会调动,所以对地方官员来说,只要能解决‘当下、现在’的问题,不用替继任者烦恼后续的债务问题。”

据彭博报导,中国地方政府未来五年内将面临到期洪峰,近15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将到期,占其债券余额的40%。

林雅铃认为,中国中央政府不会放任地方政府破产,但是会督促要求地方政府有所作为。她预期,地方政府还是会借新还旧(债)缓解压力,在举债力度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会再放宽。她说,“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公务员返还已发放的奖金,势必引起地方公务员不满;或者新增各式各样罚款,恐增加民怨。”

中国地方债务危机 恐引发财政和金融双重危机


“现在变成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程晓农补充道,直到2021年中央政府都是从有盈余的省拿去补永远财政亏损的中西部很多省,2022年这条路走不通了,连最有钱的上海市政府也出现亏损赤字。“中央政府的意思是这些窟窿我不能再替你们还,否则明年窟窿更大,全部躺在我身上靠我喂奶,这样中央政府会垮掉。”

程晓农直言,中央继续喂奶的结果最后不是高额通货膨胀,就是银行金融危机。未来即将接掌国务院的李强又是没有经验的官员,“今后三年中国经济最大危机不是增长与否,而是财政和银行怎么活下去。”

财政部重申“中央不救助原则”,65万亿城投债会变成一笔糊涂账吗?

地产对中国经济绑架有多深?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继房地产房企债务爆雷后,地方的城投公司也还不上债了。

贵州遵义最大城投平台——遵义道桥建设集团发布公告称:“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这虽然是一则很简短的公告,但里面蕴藏的信息量极大!队长给大家简要拆解一下:

第一个信息:贵州城投还不上银行的钱了。

第二个信息:地方城投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银行没有办法起诉城投,迫使地方城投走破产程序。

第三个信息:这钱收不回来,总得收回点利息。双方妥协的方案是,对这笔155.94亿元的债务展期20年,前10年只还利息,后10年分期还本金。

许家印看到这条信息恐怕要眼泪流干。如果恒大欠银行的债务也能展期20年,恒大又怎么会遭遇如此重大的现金流危机?



第四个信息:民营企业和城投平台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民营房企的债务展期1年,都要哭爹喊娘,求爷爷告奶奶,还不一定能搞定。但地方城投就简单了,一次性展期20年。前10年本金一毛都不要还,只要还利息。这真是天之骄子,神仙操作。

第五个信息:这笔钱到底能不能还上,没有人知道。地方政府的领导是流动调任的,今天把这笔债给拖住了,以后调走了,就不管了。即便到了十年后,要还本金的时候,也能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拖下去。

第六个信息:在地方城投面前,银行也只能吃哑巴亏,敢怒不敢言。这是一个双方妥协,银行吃亏的结果。展期20年,这笔债就一直停留在双方的账面上,银行不会形成烂账,贵州遵义道桥建设集团也不会债务爆雷。



同时,为减轻遵义道桥的还债负担,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大幅下调至3%至4.5%。

孙宏斌看了沉默,许家印看了流泪。可以说,任何一家爆雷的房企若是能够享受到银行这等待遇,那都不会走向爆雷的境地。

那么,哪些银行成了贵州城投的大冤种呢?队长给大家看一张图:



从这张图里就能看到,第一大怨种是中信银行遵义分行,借了82.25亿,第二大怨种是贵州银行,借了70.03亿,还有农发行借了30.98亿,民生银行遵义分行借了30.2亿。这些巨额贷款在未来10年是铁定收不回来了,未来20年能否收回来,只能看命运的安排。

为什么银行愿意借这么多钱给地方城投呢?这就不得不聊到土地财政了。地方城投名义上是一家公司,但实际上它就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排在首要地位。

地方基建缺钱时,地方政府主要就是通过城投公司去借贷。这样做的好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不会升高,把债务转移给城投公司了。在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表上,不会计入这笔债务,账表交上去比较好看。



我们都说,中国是世界顶尖的基建狂魔,可做任何基建都是需要钱的。我们不能否定城投公司的贡献,它搞到了钱,推动了中国基建的高速发展,但它也带来了大量的无效基建。

在每个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条路反反复复地修,有些斥巨资建成的建筑,拆了建,建了又拆。还有一些市政工程,如种树,种了砍,砍了又种,重复施工,重复建设,也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

当然,这些负面影响占比较小,城投公司用债务的方式推动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是,为什么城投债搞了这么多年,偏偏今年还不上了呢?大家想想,城投公司为什么能从银行贷到款?最有价值的抵押物只有一个:地方政府手里的土地。



银行愿意借钱给城投公司,主要看中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可现在不同了,房地产迎来拐点了,地方政府的土地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流动性也差了。你让银行持续给城投公司贷款,总会有玩不下去的那一天。这是一个比房企杠杆率更高的杠杆游戏。

明知道城投还不了钱,银行还得一直贷。因为城投背后是地方政府,地方银行和地方城投就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在民营房企爆雷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城投也接盘了民营房企的一些项目,主动承担了许多的风险。

这些债务共同积累到了地方城投的身上,而地方城投还不了债,最后就会变成银行的坏账风险。这些债转移来,转移去,总得有人来扛。要么,把房地产重新搞起来,消解房企和地方城投的债务压力,但老百姓就要承受高房价,这不现实。



要么,就让地方财政接盘。可地方财政严重依赖于房地产,房地产起不来,地方财政也背不住。既然大家都不背,那让谁来背呢?只能让银行来背。银行里的钱本质上是储户的钱,银行也背不住,那银行得找谁呢?终极接盘侠:央妈。

央妈印钞,解决一切问题。它带来的是通货膨胀,只要通胀率在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范围以内,那么,这笔债就在无形中由全民买单了。

但是,财政部明确重审《中央不救助原则》,这意味着,不会有中央财政来为地方财政托底,央妈也大概率不会出手救济,各地方的债务还得各地方自己想办法,节衣缩食,努力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投债总规模有65万亿,平摊到每个中国人身上是5万块。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每个人都要拿出来5万块填坑呢?答案并非如此。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由债务拉动的。比如,政府打算发展房地产,不是先找一堆房地产公司来用自有资金,慢慢投资,慢慢建设。最快捷的操作是,找一堆房地产公司过来,印一大笔钱借给他们,让他们加足马力,拼命干。产品还没做出来,先把钱给印出来,通过债务,层层传递下去,让企业负债,居民负债,大家都拼命干,GDP蹭蹭蹭地增长。



中国房地产、城投债,都是这么玩出来的。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远远领先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搞出来的。中国基建狂魔的身份,就是这么印钱砸出来的。

修高铁,铁路公司负债6万亿;做房地产,100家上市房企负债8万亿;搞基建,城投公司负债65万亿......

产业未兴,债务先行,用债务拉动产业的发展。但是,一旦产业发展受阻,债务就会变成雷区。房地产债、地方城投债,都是因为产业发展受阻,债务就裸泳了。

你说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贵州城投可能给出的这个展期方案,可能已经是最好的标准答案了。



一个字:拖。

只要拖得住,就尽可能地往后拖,对所有人都好。毕竟,地方城投是帮地方政府借的钱,地方政府借钱是搞了基建。换句话说,这是公共预算的表外负债。

能拖住,对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