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 (ID:vittimes),作者:范昕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李凌(化名)大约是公司里第一批感受到风口变冷的人。


2021年底,李凌敏感地发现,公司的芯片项目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进展。本该进厂的IP设计模块迟迟不到位,本该进行的流片进程一拖再拖……他心里隐隐有了预感:公司要做的芯片,可能再也等不到了。但此时,除了他,公司里其他人似乎还没有感受到暗涌的寒流。


没有惊动任何人,李凌开始寻找新的职业机会。今年3月,他顺利入职一家芯片大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行业的判断:风口变冷了


“没想到冷得这么快”


2018年,李凌进入芯片领域的时候,互联网行业风头正劲,互联网巨头发展的颓势还在悄悄酝酿,远没有到爆发的档口。高薪,令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


相比之下,芯片行业还是个小众的圈子,招聘讲究专业对口,要求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工资薪水也不如互联网大厂。当时,李凌身边不少同学都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做IT,但他执意进了专业对口的芯片行业,但因为没有实习经历,李凌最终只去了一家硬件小厂。


芯片行业风口的气旋在2019年开始显现。2019年,国内芯片市场发生变化,大量企业一窝蜂地涌入智能安防芯片市场,李凌所在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芯片,并非李凌所在公司的主要业务。风口到来之前,他们公司产品使用的芯片几乎全部依靠采购。但风口来临,身处风口边缘,谁都想离风眼更近一点。眼见市场有了缺口,李凌的老板决定,投资芯片设计,成为赶风口的那个人。


芯片产业最热的时候,李凌几乎每天都能接到2~3通猎头电话,他参与的芯片项目也进行得轰轰烈烈。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2年不到的时间,随着大量厂商和资本的涌入,竞争快速加剧,在战略部署稍有犹豫之下,公司错过最佳窗口期,项目也因此停滞。


(芯片)设计公司是轻资产。”李凌说,“轻资产,来得快,退潮也快”。尽管一直对行业保持着冷静的态度,但一切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在他的预期里,芯片行业还能火3、4年,然后在第8年进入稳定期。但他没想到,潮水退得如此之快,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人被遗落在浅滩


今年上海疫情期间,裁员的风声已经在芯片行业里扩散。疫情后,好几家有声量的创业公司传出裁员的消息。很快,消息被证实,李凌的一位同学也在其中。不过这些消息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心理波动。因为他知道,尽管芯片行业已经开始降温,但余温仍在,“Marvell上午裁员,下午猎头就在门口等着了”。


尽管没能赶上芯片行业最红火的好时候,但李凌觉得自己还是吃到了行业红利。凭借着3年的工作经历,今年年初,他如愿从原来的小厂跳去了芯片行业里的一家大厂。


似乎职场的风云变幻,并没有波及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同一时间,2023届毕业生孙重兴(化名)正从器件转向模拟IC方向,专注于毕业设计。


“今年和去年是两个世界”


9月中旬,孙重兴的毕业设计告一段落,开始求职投简历。相比其他人,他开始秋招的时机已经晚了一些,但上一届师兄师姐的经历给了他不少信心。


简历投出一周后,孙重兴意识到,今年的情况不一样了。“今年大部分情况是公司挑人,而不是人挑公司。”最先投出的几份简历,全都没有回音。这是他参加秋招前,没有预料到的。


“去年和今年是两个世界。”一年前,正在读研二的他见证了芯片行业招聘的疯狂。比他大一届的师兄师姐几乎不用花很多力气,就能收获offer。offer像雪花片一样地涌进他们的电子邮箱。许多offer直到招聘结束,都没有得到被点开的机会。“offer真的点击就送。”孙重兴半开玩笑地说道。


尽管孙重兴所在的学校并非名校,但是大部分师兄师姐拿到的offer年薪都在20万~30万元区间。甚至有师兄拿到了年薪高达46万元的第一份工作,来自一家上海的芯片民企。这一切让他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让他欣喜,觉得自己选对了专业,甚至期待着通过工作实现收入的大跨越。


但今年,一切都变得更困难了。


投出简历10天后,孙重兴终于接到了第一个面试邀请。10月,他加大了简历投递力度,所有面试邀请,不论大厂小厂,来者不拒。因为疫情,所有的面试都通过线上进行。他感觉,面试变“卷”了。简单的项目经历已经不能应付一些公司的面试官提问,除了项目之外,求职者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许多他感觉发挥良好的面试最终无疾而终。


孙重兴做过一个统计,在近2个月的求职时间里,他一共投出了200多封简历。接到面试邀请的有一二十家,最终收到offer的有6家,其中3家是初创公司,另外3家则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不过这样的数据并没有打击到他,他仍坚信,自己还在风口上


与此同时,一位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哭诉,“有点后悔卷IC了,到现在一个offer都没有,今年不会真的要失业了吧,毕竟这个圈子是真的小。”


大量奔着风口而去的毕业生折戟在半路,有人拿到面试邀请后又突然被收回,有人面试途中被告知岗位取消……没有人知道突然被取消的面试和岗位去了哪里。


一些关于校招的消息传到李凌的耳朵里,被裁的从业者迅速地回流到行业,占据了大量的岗位。“没有好的项目经验,清北的毕业生也要面临被挑选的结局。”他说,“现在最难的应该是那些经验不足半年被裁员的人”。


因为芯片行业比起学历,更相信经验。


求职者放弃高薪,追求稳定


拿到offer后,孙重兴终于有了选择权。在剔除掉3家初创公司后,他开始给企业做“背调”。


“我加入了好几个群,大家会在里面讨论各家公司,比较下各自拿到的offer。”孙重兴告诉《IT时报》记者,一家公司有没有前景,福利待遇如何,甚至交金比例,当地生活成本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聊得多了,他们总结出了几个“避雷”关键词:比如“外企”,比如“近两年成立的初创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就是那些背靠大厂的初创公司。


他们学会了求稳。对此,即便是985学校毕业生,他们的烦恼也并不比其他人少。某985名校的毕业生刘音(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手头握有好几家知名研究所和企业的offer,但他仍然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去稳定的研究所还是高薪的企业。“我甚至想过去考公务员。”他有些苦恼,“毕竟要稳一点。”


一周前,孙重兴终于确定了自己的offer。在高薪和稳定中,他选择了薪资更低,但更稳定的一家大厂,尽管这家公司给出的薪资是三家大厂中最低的。


对于行业,孙重兴仍然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如今的芯片行业正经历着同互联网类似的发展周期,风口还未过去。距离从业人员饱和大概还有2年时间,但行业本身会长久地持续发展下去。11月2日下午,孙重兴得知,自己所在实验室的同学全部都拿到了offer。


刚在大厂站稳脚跟的李凌也决定,近三四年里,自己不会再换工作。“可能往后10年,都不会轻易换吧。”不过,他给自己设了个前提:如果那时候自己还没被“淹”。他说:“毕竟,我现在也不算站得特别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 (ID:vittimes),作者:范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