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27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研究员潘阳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2022年第50周,北京BF.7变异株感染约占71%,BA.5.2变异株约占29%。德尔塔、原始株均未发现在京流行。

问:目前北京市有哪些变异株?

潘阳:近两个月来,北京市流行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F.7分支和BA.5.2分支。2022年第50周,北京市BF.7变异株感染约占71%,BA.5.2变异株约占29%。

近期北京市社会面监测数据显示,没有在社会面发现XBB、BQ.1等变异株流行,也没有发现原始株、德尔塔等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

问:奥密克戎可能变为原始株吗?

潘阳:北京市2022年至今的新冠病毒基因监测中没有发现过原始株,因此我们认为北京目前不存在新冠原始株的流行。病毒的变异有一定的科学规律,理论推算从现在的奥密克戎回复突变为原始株的概率非常小,全球也没有观察到类似先例。

问:奥密克戎有免疫逃逸特性,未来可能二次感染吗?

潘阳:鉴于北京市目前流行的两个分支均属于BA.5的子分支,进化距离较近,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度,两个分支的感染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因此预计近期北京出现再感染的风险较低。

但随着病毒变异、免疫保护衰减以及易感人群累计等因素叠加,预计随后的半年至一年内北京将存在人群再感染的风险,须持续开展新冠病毒监测,密切关注流行强度及疾病严重程度,适时调整防控措施。

问:如果发生二次感染,症状是否更重?

潘阳:现有研究显示,既往感染能够给人体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能力,预防再次感染。再次感染后,由于存在既往感染的免疫保护能力,临床表现一般可能轻于既往感染。

但这种保护力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同时在人群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且受到病毒变异等其他多种因素影响。研究数据也显示,与仅感染过一次新冠的患者比较,两次或更多次感染新冠的患者由于多次感染效应累加,会产生更高的累积健康风险和疾病负担。建议康复后继续采取佩戴口罩等合适防护措施,避免二次或多次感染的出现。

问:北京如何开展新冠病毒监测?

潘阳: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北京建立了多个新冠病毒基因监测网络,以发现病毒变异的规律,早期识别发现变异株。利用该监测网络,在2020年、2021的境外输入病例中陆续发现了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北京是最早发现某些变异株的地区之一,体现了监测网络的灵敏性、有效性。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后续子分支出现,我们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目前北京市运行中的有针对门诊轻症病例、住院重症病例、聚集性疫情病例、境外输入病例的四类人群中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网络,能够从多个维度第一时间识别发现变异株,发现流行特征,为不断优化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对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毒流行情况、病毒变异情况,监测网络还会在运行中持续优化调整。

据湖北发布官微消息,近期,网络上流传,是不是2020年的病毒株又来了?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症状有很大的不同?武汉市目前到底有多少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流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

杨小兵介绍,武汉市常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儿童医院两个哨点医院采样监测,每周一次,每次20份咽拭子样本。12月中旬开始增加到每次40份,本周又增加了金银潭医院为采样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现阶段武汉市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然是BA.5.2。从10月份至今,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全部是BA.5.2变异毒株,没有发现其他型别毒株。

受寒冷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次疫情中,病毒感染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肌肉酸痛,咽干、鼻塞、腹泻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也有出现肺部炎症的情况,但相对患病的人数来说,出现肺部炎症的比例比较小。

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杨小兵介绍,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间限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冠、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要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经过3年的变化,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也演变为以发热、头痛、咽痛、咳嗽这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肺炎已不是主要症状,造成的健康危害也已经明显降低。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仍然是引起肺部炎症的病原体之一。如果感染后较长时间没有恢复,并出现咳嗽、发热、胸闷等加重情况,要及时就医就诊,防止演变为重症。

杨小兵指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后续防控工作目标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现在的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无关

针对有媒体提问称,从近期公众的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和接种疫苗有关系。针对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首先可以明确回答现在出现的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是没有关系的,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严重肺炎的表现,一般来讲,肺部炎症中渗出比较多,也就是白色的影响区域面积达到了70%~80%的时候,在临床上才会称为白肺。出现白肺时患者会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焦雅辉表示,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炎症就叫白肺。临床上出现白肺,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但是占比非常低。

焦雅辉说,她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现在是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的方案,经过治疗,“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