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杂乱无章(ID:ZLWZ2014),作者:李躺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淦,我还没谈上恋爱呢,广州的天气就回暖了。”朋友点了一杯冰美式。
“确实,我今早就被热醒。一个人住想省点空调费,如果两个人就不用在意这些,还可以租大一点的房子。”服务员给我递来一个子弹杯小的咖啡。
我点的是杯dirty,热浓缩咖啡淋在冰牛奶上,喝的时候要一口闷,感受热咖啡和冰牛奶融合的口感。
“你真想省钱就不会花30块喝这么小杯了。”朋友拿吸管搅拌着美式,“对了,你和那位姐姐最近怎么样?”
朋友嘴中的姐姐,是我前段时间在活动群认识的女生,接触后发现我们都喜欢听老歌,尤其是李宗盛罗大佑什么的,而且我们都喜欢打羽毛球,所以上次我和朋友分享过,自己最近遇到一位crush。
“我被拒绝啦。”说完,我把手上的dirty喝掉大半杯。
“你表白啦?”
“没有啊,她不想和我出来打球,她说运动时素颜不好看。”
“那也不算拒绝嘛。”
其实算的,因为姐姐在和我聊天时,她有说到自己打算定居广州,所以在计划买房,她觉得自己到了该结婚的年纪,虽然她没有比我大几岁,但她想尽快生孩子,她还跟我科普女性卵子质量最佳的年龄段是什么时候。
生理学的知识我不懂,不清楚这是不是变相的暗示。不过对于从未思考过买房、定居、结婚、生育这些字眼的我来说,它们的每一个缝隙都揭示着我们“并不合适”。
而作为24岁的我来说,这真是尴尬的年纪。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字眼,就不配走进一段亲密关系。
我摇晃着杯中剩余的液体,由于刚才喝得太快,咖啡都喝完,只剩下浑浊的牛奶,现在这杯dirty已经没有再喝的意义。
就像我和姐姐的这段关系,还没有实际性的开始,就已经可预感结束了。
喝完咖啡后,我和朋友去了一趟宜家。
国庆节后我搬了家,打算来置办一些家具。
我喜欢宜家的灯,喜欢宜家的设计,正如我舍得花30块钱喝杯小咖啡一样,其实宜家家具咬咬牙还是买得起。
但我却下不了决心,总觉得一个人住的话,就没必要花这笔钱。
“我觉得是你拒绝了自己。”朋友聊回我和姐姐的事情。
“换作是你敢上吗,人家要在广州买房哎,而且生孩子你养得起哦?”我耸了耸肩。
“你要是怕耽误人家,那你还想和姐姐在一起。”朋友问我。
这个问题,我自然是想过的,也许是因为我不擅长在情感生活中扮演进取者,于是在姐姐面前,我可以坦然做一个“弟弟”的角色。
除此之外,我在亲密关系里,时常会有喘不过气想要逃避的时候,所以我会希望情绪稳定的姐姐能够包容这样的我。
“这我知道,回避型依恋嘛,现在街上随便拎十个准有一个是。”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
“而且你也清楚,我从小是和我妈住,我爸是很后来才一起生活。也就是说,在我的成长经历,我其实是没有见证过父母的亲密关系,那我现在也因为没有范本,所以很难进入到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
“这个逻辑是很连贯的。”我边说着,将选好的宜家灯放回原位。
“听起来的确是。”朋友说完后又补了一句:
“不过你到底是想解决问题呢,还是觉得解释清楚就满意了?”
解释和解决,一字之差,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因为太多次,当我意识到自己无法进入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时,我都会进行反思。反思固然是好事,但过于自省,其实也在不断让我相信“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
而原因论,恰恰是无法证伪的。
因为不会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出来回答:
那些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经历的创伤,真的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吗。
“所以我一直都说你是受害者思维嘛。”来我新家做客的阿鱼,听完我和朋友的讨论后说。
“那我该怎么改变嘛?”
“不知道啊,但荆棘不是经常说吗,看见很重要。那你现在看见了,没有办法改变就先这样呗,你就维持现在的忧郁气质,会有姐姐喜欢你这款的。”
临走前阿鱼将我的猫蹂躏在手里,作为猫主人的我不敢有意见,因为阿鱼是唯一来做客的朋友。而当她走后,我的新家又归于平静。
我望着空旷的房间,心情有些失落。搬家让我对未来有过期待,但很快我发现生活其实没什么变化,我还是经常呆在家里,很少活动,也不去认识新的朋友。
尽管比起之前的公寓,如今房子更大了,但也显得更孤单。当我想要布置时,我不仅没有过去在小房间里折腾的兴致,甚至不愿意花太多的预算在出租屋上。
而这样的感受,就和我更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一样,尽管我更清楚“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但我并没有因为我更了解自己,于是成为更喜欢的自己。
反而在我需要改变却感到痛苦时,我会选择去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后对自己说:
“可能我就是没有办法改变吧。”
“毕竟曾经的我,他吃苦了。”
荆棘说得对,“看见”很重要。
无论是看见我们真实的需要,还是看见这些需要背后的成因。
但仅仅是看见,也很容易让自己满足。
就像我选择相信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一样,我可以有套漂亮的说法,和周围人解释感情失败的原因,我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甚至我还可以否定自己,然后产生惭愧和自责的情绪,再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卑微的、被动的、不配爱人的位置。
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我读到这样的描述:
当我们面临问题却没有做好恰当的准备,且我们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时,自卑情结就会出现,并且会引发诸如愤怒、泪水和道歉的表达,但这些行为并不指向解决问题,它只会让我们更专心于避开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曾经的那些做法,其实都是自卑情结的体现。
所以朋友才会说,也许不是我被姐姐拒绝,而是我想逃避我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选择相信“看见”,是为了让我们接纳真实的自己。那其实还有一个动作,它关乎我们怎么对待将要接纳的自己,也开启“看见”后的下半程。
这个动作并不难。
它需要我们将那些困扰着我们生活,且不易察觉的情绪,转化为具体且确定的句子。
比方说:“我无法走进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然后问现在的自己,这句话真的有困扰到需要你去改变行为习惯,去改变生活方式吗:
“过去可能不至于想要改变吧,毕竟我确实需要独处的空间。但最近搬家后,想到以后都要这样生活,其实挺没劲,我也想要陪伴,只是我不知道该怎么争取。”
如果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自己是有意愿改变的。
那我们就试着将这个句子,换成一个新的表述吧,将它变成一个可以被商讨的,且有明确动作的句子。
“面对没有期限的亲密关系,我好像很容易逃避。”
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不断调整表述,直到如果问题没能解决,就无法更进一步的程度。
“我能够对亲密对象有所承诺吗。”
让我们不断和内心确认,这句话能令自己信服吗,你会想要逃避吗,它是一个真问题吗。
然后把这句话放在我们的心里,就算暂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不要害怕它,也不要敌视它,而是像朋友一样面对它,直到它有可能被改变。
当我相信问题是有可能被解决时,我才有能力去迎接更好的自己。
我想,这也许是“看见”的更深意义。
也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杂乱无章(ID:ZLWZ2014),作者:李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