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发了一段文字,提到《爱乐之城》和《花束般的恋爱》这两部电影很适合放在一起看。
它们都讲了一个“明明很相爱的两个人最后却分开了”的故事。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没明白,为什么《爱乐》里的Mia和Seb那么在意彼此,却无法继续在一起。
为什么《花束》里的娟和麦那么合拍,却只能互相挥挥手,在默契的遗憾中告别。
直到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才留意到《爱乐》里的mia和seb开的车,一辆是烂大街的丰田普锐斯,一辆是小众但有格调的别克riviera。
他们的不合适早有预兆。
而《花束》里的麦和娟,一直是靠着共同爱好撑起的这段关系,他们聊音乐聊电影聊漫画,却唯独少了聊自己,聊对方。
他们的合拍成就了这段感情,也淹没了这段感情。
我从中看见,每段关系开始的理由,都是因为互相喜欢,分开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所以今晚,我们想好好聊聊“分开”这件事。
“不分开一次都不知道他这么有魅力。”
@阿鱼
好的,小标题党了。
但这也确实是我分手五年后和他再次联系,并且推荐他看《花束般的恋爱》,听他分享观影感想时的第一反应。
因为谈恋爱是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所以那时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密密麻麻的共同话题。
直到上了大学,我发现他不爱看书也不爱看电影,周末更爱钻网吧里打游戏。
和他聊起我看到的精彩的情节,或者细腻的感情,他都无法给我想要的回应。
这也是我们失去高考这个连接和纽带后,分手的其中一个原因。
今年2月我们重新联系,直到4月底之前,我们都在对着电话谈恋爱。
有次我随意聊到《花束般的恋爱》并推荐给了他,但其实心里没抱多大希望,断定他依旧无法给我想要的反馈,只是安慰自己,都成年人了,所以大方向上契合就很不错了吧。
可令我惊喜的是,他提到了电影结尾的一个细节。
他说:“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最后吃完饭离开店的时候,小麦是在出口等新任女朋友出来的,而小娟是挽着男朋友的手出来的。”
我一头雾水:“啊?这怎么啦?”
他接着说:“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并不觉得他们都失去了灵魂伴侣,选择了普通人的感情,反而觉得他们都找到了更适合的人。”
我来了兴趣:“怎么说?”
他解释:“新女友独自在逛,小麦只是在门口等着,但最后走的时候,女友也没有因为独自逛而不开心,她或许已经因为小麦在门口等她而觉得满足。”
“小娟呢,也找到了一个愿意陪她一起‘浪费时间’,一起好好逛逛的人,她的情感诉求也得到了满足。”
“所以分开也挺好的,人是会变的,他们都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人。”
实话说我震惊了,没想到五年前被我吐槽是木头理工男的他,看电影已经看到这么细了。
我问他是怎么注意到的,他说:“可能因为是你推荐的,所以我看得很认真吧。”
他还说他以前挺像小麦的。
他说:“你记得我们最后一次约会时,我给你推了两首林俊杰翻唱的歌吗?在我们分手前一个月,每天我在骑车去实验室准备竞赛的路上,都会反复循环地听它们,然后想着我们的未来。”
他说:“我一直以为你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觉得不需要和你表达。但其实这也算是我的一厢情愿吧。”
他说:“一个人以为在为两个人的未来而努力,却忽视了另一个人当下的情感需求,这是不应该的。这也是分手后我反思了很久的事情。”
他说:“所以我不想也不会再让自己成为另一个小麦的。”
谁懂啊,分手五年后,木头男孩悄悄变成宝藏男孩了啊。
“站得远点才能看清一段关系。”
@刘白
平安夜那晚,我跟前任去吃了一顿云南菜,然后看了一场《爱乐之城》。
其实那场电影,是他一个星期前就跟我约好,买好了票的。
他总是习惯提前安排好一切,但我会因此而感到压力,总觉得像一个有ddl的任务。我喜欢轻松一点,当天看电影当天买票。
他时间观念很强,很早就到了餐厅,而我一如既往地迟到了。
他问我到哪了,我预估还有半小时,怕他等太久会不开心,就心虚地说成“15min”。
但他太了解我了,收到信息那一刻,就做好了等我半小时以上的准备。
原来我们身上那些被对方讨厌的点,在分手后也没有任何的改变。
意识到这一点的我,叹了口气,内心有点复杂。
电影散场后他送我到家楼下,说给我准备了一个小礼物,让我猜是什么。
我听到是“小礼物”,就往小了猜:“保温杯?围巾?暖手宝?”
他笑我:“你是不是野猪吃不了细糠?”
然后他拿出了,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的cd,是他提前一周去东山口买的。
我曾袒露,我不喜欢他所有事情都要提前,但恰恰是那份“提前”,成全了我那一晚的惊喜。
后来我们在楼下又聊了好一会,聊到他之所以喜欢我,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次相约旅行,我就忘带身份证,出发迟到,手机还没电关机联系不上。
他说就是从那一刻起,他莫名有了想要照顾好我的念头。
原来我们控诉过的缺点,也曾是我们喜欢对方的原因。
在过去我们都不曾意识到的某个瞬间,我的混乱和他内心的秩序感互相吸引,无法预料来到此刻,会成为一种消耗。
而能让我们看清这一切的,恰恰是因为如今我们已经分开。
我们站远了很多,视野也因此而更广阔了,能看清的东西也更多了。
我们终于明白,没有百分百的合适,每一种吸引的背后是另一面的麻烦。不再愿意包容磨合的我们,先离远一点,也不失为一个好决定。
“但这段感情,就是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张荆棘
可能我们真到了“要么结婚要么分手”的年纪,所以今年我身边有好多对谈了三年以上的情侣分手。
但问及他们,都说跟“要不要结婚”无关。
“那跟什么有关呢?”我问。
朋友纠结很久,最后挤出一句话:“不合适吧。”
但他似乎又觉得这个回答不够准确,于是他补充道:“她跟我说她不是很开心,当然,她也没有很不开心。如果用天气来形容的话,就是“准备放晴的阴天”,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放晴。”
说完两个“就是”之后,他叹了口气,走了神。
我对他讲:“那你呢?”
他像被吓了一跳,问我:“我怎么了?”
“你能放晴吗?”
“不能,”他把眼神寄托在脚边:“我就好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处境,你说双方真的犯了什么错导致无法走下去吗,还真没有。但如果问你们双方想不想更进一步,他们又确实无法回答。
就这么拖着,让坏情绪慢慢膨胀,直到两个人都被挤进角落。
角落里没阳光,没清新的空气,只有一阵发霉的味道。
都是好人,都没错,但这段感情,就是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而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可能只是某次约会,其中一位想去看电影,而另一位只想在家刷剧;也可能是某天的夜里,一位已经入睡,而另一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抉择,她发现,自己已经“一步错步步错”。
但无论是什么时候,当它发生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极其细微的变化。
笑容还是有,但多了一丝勉强;放肆仍然会出现,但也会多一些疲惫。
后来,就会面临二选一:
“不如我们先分开吧”,或者,“我还是想和你在一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杂乱无章(ID:ZLWZ2014),作者: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