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场后疫情时代的大型社会秩序重建中,迷茫已经成为最为强大的“传染病”。
孩子发烧买不到美林怎么办?家属中招了要不要陪“阳”?寄快递要如何包装药品才不会被偷?员工都倒下了工资怎么算?......
12月22日广州街头散落的水马
在这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哪些城市的复苏走在前头?
前两天,有一个视频刷屏全网。
一个中年男人挂错号后给医生下跪,只为让对方先看看自己发着烧还排了几个小时队的小孩。
但穿着防护服的医生也跪下了,她情绪激动,带着哭腔强调,“老人小孩都在等,不是只有你在等!”
有人感慨,现在的情况就是“发烧40度的医生让39度的护士给38度的病人打针”。
此情此景,很难不让我想到一个经典电影的结尾:毕业生。
两个逃婚的年轻人冲上公交后,在尾厢兴奋地对视而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都露出了尴尬而迷茫的微笑。
一场放开下,人们反而自发收缩了。
很多人因为形形色色的原因而选择不出门。
作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地铁客流量的变化,将从侧面为我们展现城市的复苏进度。
数据非常直观,北上广深蓉这五座超大城市,昨天的地铁客流量对比放开前,几乎腰斩。
以广州为例,放开后的一周内,人流量出现了阶梯式骤降,从500万一路下滑至200多万。
而昨天的地铁客流量,仅为287万人次,刚刚够新十条发布当天的一半,更比不上常态时期的832万。
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还需要适应这种常态。
对于广州而言,连续几天都在200多万的底部摩擦,也说明广州的第一波发烧高峰可能已经到来——
这个时候还没有二道杠的朋友们,实际上已经杀入了决赛圈。
笔者就在广州海珠,曾经的“震中”。
上周末(16日),作为阳康人士的我决定出发去海珠江南西的影院看《阿凡达2》,拉动一下消费。
整个商圈人流稀少,餐饮店门口的打包袋密密麻麻,寒风中偶尔出现的几个学生发出了几声巨咳后很快消失,整条大街冷冷清清。
坐满了三分之二的影院也不例外,嚼爆米花的声音和咳嗽声此起彼伏。
最有意思的,还是电影过半,我去上厕所,隔壁冲进来一个人,隔着挡板我都能听到对方咳嗽吐痰到几乎干呕的声音。
彼时彼刻,很难不让人想到半个世纪之前,光化学烟雾笼罩下的洛杉矶——一个昔日的“咳嗽之都”。
让人感动的是,面对疫情,不少广州人自发相互帮助。
有一些药店晒出了这样的宣言:“凡家里有老人小孩发热,无退烧药可用,本店可免费提供”。
也有人在这个敏感时期来到广州出差,不幸“中招”,幸好有好心人通过腾讯小程序,给她送了抗原,还贴心讲解了许多重要事项。
黎明终将会到来。
只要再过一阵子,那个熙熙攘攘,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美食之都就会重新归来。
加油广州。
跟广州的画风不太一样,深圳可以说是四大一线城市中感染最慢,最不愿认输的。
放开后的一周内,深圳地铁人流竟然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变化,保持在500万人次以上的平台期。
这无疑走出了一线城市的完全独立行情。
这是13号的深圳地铁情况:
地铁门一开,打工人们鱼贯而出,一刻不停地往前赶,头也不回,神情严肃。
摩肩擦踵,充满了为生活打拼的朝气。
这是一件极为神奇的事情——
在四个一线城市当中,深圳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分明是最高的。
深圳主城区的人口密度突破至10524人/平方公里,上海主城区是8241人/平方公里,北京是7939人/平方公里。
深圳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几乎是广州的两倍。
而此时此刻,待在深圳的两千多万人中,有1100万人住在城中村,忍受着“开门见床”和“推窗遇邻”的逼仄环境。
即使是这种适宜“气溶胶传播”的情况下,大家依旧坚持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正常出行和通勤,不得不让人感慨,深圳人的打工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即使是“奥密克戎”,也没法阻挡深圳打工人对全勤的渴望。
当然,在这背后,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座中国全国最年轻(平均年龄32岁)的城市,单身率(77.23%)高居全国第二。
年轻单身者最多,意味着一来不需要照顾同居人,二来自己身体也能硬顶。
然而,或许是经过一个周末,人们认识到硬抗不可取,在新的一周才出现客流剧烈减少。
这周一,深圳地铁的客流量仅为399万,与上周一的6字头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这几天,更是每日阶梯式下滑,直到昨天跌至322万人次。
这意味着,这一周才是深圳人疫情感染的高峰啊。
大型电视连续剧《消失的同事》也才开始上演。
空荡荡的深圳地铁车厢,让不少深圳人感到极为不适应,仿佛提前过节一般。
但是这些打工人也愁:春节将至,今年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呢?我有一个朋友害怕把病毒带回去,于是打算今年不回老家,转而去福建旅游。
相比之下,不少街边的小饭馆、沐足店店员们,已经早早回家,打算过上一个极长的团聚年。
早在4月份就跟病毒来了波正面硬刚的上海,非常“勇敢”,对于病毒的焦虑相对较小。
放开当周,上海地铁就恢复了疫情前的千万客流。
当然,饶是上海宁也敌不过感染速度,在上一周出现了人流的每日锐减。
从接近千万人次降到600万人,上海仅仅用了五天时间。
昨天,上海地铁客流量仅为347万人次,还不如放开当周的休息日人多。
从数据来看,上海地铁客流已是放开时的一半,但人数还存在下降态势,似乎在暗示尚未到达发烧最高峰。
最万万没想到的,这第一波发烧中,竟然是北京最先扛过来了。
就在昨天,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已经达到349万,是新十条发布以来的最高峰。
任何一个传染病传播的规律,都要经历引入、扩散、上升、高峰、下降5个阶段,现在很多城市,奥密克戎感染已经进入上升期,但有些城市还是扩散期。
第一批城市客流开始回升,第二批城市还在谷底摩擦,第三批城市则迎来了客流的迅速减少。
作为第一批“迎阳”的北京,应该已经进入了“下降”的阶段。
现在的北京,到处都是“阳康”人士。20日,北京多家商场宣布,餐饮堂食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少部分餐饮店已经坐满了人,重现旧时的烟火气。
截至今年12月,北京地铁共有27条运营线路,它们是城市的动脉,孜孜不倦地为各级CBD输送潮水般的人群。
作为中国醒得最早的城市,北京4条地铁不到五点就率先发车,从回龙观东大街出发的第一趟车4:39分就敲响了清晨的第一钟。
车厢里咳嗽声不断,有人已经珍惜起这段不用高喊“生死天通苑、决战西二旗”的时刻,坐在座位上安心敲起了键盘。
要知道,北京的烧跟南方的烧还是有着不同的。
12月22日,张文宏医生就《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发布演讲,他指出,在北方有症状的病人比例比南方高很多,上海有症状病人的比例介于北京和广州之间。
这意味着,真的不是北方人“娇气”,才在前期喊发烧喊得震天响。
无独有偶,成都也迎来了城市复苏,地铁开始恢复人气。
从这周开始,成都地铁的客流量从273万人次攀升到324万人次。
这说明成都的第一波高峰期正在过去。
现在的成都,发热门诊接诊量从4.2万人下降至1.8万人,互联网诊疗和电话咨询也都大大下降。
就在昨天,上万名球迷甚至把成都蓉城在成都凤凰山足球场主场比赛的门票——
足足3万张票都抢光了。
这般热闹的场景,我们有多少年没有见过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们期待的花开灿烂的春天,真的已经来临。
现在,很多地方的门诊不再查核酸阴性证明。与此同时,香港卫视报道,2023年1月3日起,境外入境的隔离措施或将有所调整。
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新的一年将全面迎来烟火气。
今天是冬至节。
这是中国,或者说北半球一年当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我们将迎来“白天”越来越长,“黑暗”越来越短的日子。
干了这碗布洛芬汤圆,我们的生活还将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