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感染病例的增加,在中国国内,布洛芬等退烧药一度成为稀缺物品。

殊不知,就在同一时期,远在欧陆的德国,布洛芬也变得“一盒难求”。据称,许多德国的父母要跑好几家药店,才能给生病的孩子买到一瓶退烧药。

这一时间点上的微妙联系,不由让一些人将德国药品缺货的“大锅”扣在了中国头上。

比如,德媒《快报》(Express)一篇题为《中国灾难的全球后果》的报道即援引科隆药剂师协会主席普莱斯(Thomas Preis)的说法称:

“如果那里(中国)的需求增加,我们得到的就会更少。”他还担心布洛芬等药物的价格也会因此上涨。



▲图源:Tobias Arhelger / AdobeStock

中国对布洛芬的高需求,真的会让德国人更难买到退烧药吗?

这个问题姑且先放一边不谈,有一点则是肯定的:对于德国退烧药等基础药物的供给来说,中国的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布洛芬为例。尽管全球售卖这种常规退烧药的药商成千上万,但它们都需要从特定的生产商那里获得布洛芬的原料药。

据称,全球可以生产原料药的厂商屈指可数,包括湖北的亨迪药业以及山东的新华制药,另外几家则主要来自印度和美国。



▲图源: tagesschau.de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不具备生产条件,德国的退烧药高度依赖从中国等原产国的进口。

科隆药剂师协会主席普莱斯在另一篇采访报道中指出,“世界的药房”曾经是德国,现在则是中国和印度。

除了退烧药,根据普莱斯的说法,欧洲100种基本药物都只在中国的两三个工厂里生产。

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是:整个欧洲,生产抗生素的工厂只有1家!

据说,这唯一的1家工厂也将在明年关停。



▲图源:br.de

将布洛芬这类基本药物的生产完全“托付于人”,德国等欧洲国家是如何放心的?全球的供应链虽然发达,却也脆弱——持续三年的疫情以及一夜间爆发的俄乌冲突已经让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德国也并非不曾预见这种依赖的后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它的存在。

究其原因,在于德国对布洛芬等基本药物采取了“限价”政策,这使得保险公司只能寻求便宜的供货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国成为首选的供应来源,而德国本土的药厂也失去了为这类药物开辟生产线的动力。

造成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居然只为“贪便宜”!

明明多年来都在从发展中国家的“物美价廉”中获益,一遇到全球供应链的波动,就开始埋怨对方,是不是有点不厚道了?

在中国布洛芬短缺的当口,药厂优先保障本国人群的供应,自然是天经地义。此前有传言,亨迪药业的布洛芬原料药已悉数被政府“征用”。这件事虽已被辟谣,但若事出紧急,似也无可厚非。

德国这边的“缺药”,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中国头上;怪就怪自己舍不得下本钱——只要政府补贴到位,德国本土的药厂也完全建得起来。

更何况,在供应紧张的同时,德国这边的需求也出现暴增。

近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感等传染病席卷全德,大人小孩一齐遭殃,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儿童病房所造成的负担已不亚于新冠,药店的退烧药更因此捉襟见肘。



▲图源:picture alliance/dpa

至于某些自媒体传出的“华人代购买空德国布洛芬”的说法更是不值一哂:你以为是菜市场买菜,想买就能买?

德国药店对这类药物的限购已经不是一两天。而另一方面,像退烧药缺货之类的新闻,有心者查找一下就会发现:早在几个月前,德媒上的相关报道就已经铺天盖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