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作者:李海涛(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林锡,原文标题:《欧洲制造“气短”,这个行业迎来重要机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与俄罗斯经济合作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欧洲决定脱离对俄罗斯油气依赖。如今欧洲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


出于对欧洲制造优势的担忧,以及在欧洲高能源价格导致贸易顺差收窄背景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带领企业高管访华。


欧洲制造业战略东移,持续的天然气危机,会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一、欧洲制造困局


德国以高端制造著称,引领欧洲经济,这背后重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供应。


俄乌冲突使德国失去了近1100亿立方米/年的俄罗斯天然气供气量,占2021年德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22%(德国没有LNG接收站,全依赖管道进口天然气)。由于天然气供应下降,德国不得不削减工业用气量,以确保居民用气需求。


德国在俄乌冲突前天然气进货量约在4.7亿立方米/天(包含过境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天),其中约1.7亿立方米/天来自俄罗斯。


俄乌冲突后目前天然气进货量约在3.2亿立方米/天,如果北溪1号持续不通气,德国比正常水平持续差1.5亿立方米/天的供气量,工业用气将最先承受这部分用气短缺。


图1:德国天然气进货量水平
图1:德国天然气进货量水平


图2:德国2022年工业用气低于去年以及2008-2021年平均
图2:德国2022年工业用气低于去年以及2008-2021年平均


持续高涨的能源价格不仅让欧洲投资信心下降(图3),同时让欧洲及德国面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差的贸易差额(图4)


2022年8月德国电价涨至0.5欧元/千瓦时,约3.4元/度,约是中国工业电价的7~8倍。高电价对德国高耗电行业形成打击,德国钢铁、电解铝、合成氨单吨成本较中国价格分别贵约188美元、5110美元、3280美元。


2022年8月欧盟27国贸易逆差-577亿欧元(出口额<进口额),德国贸易顺差12亿欧元(出口额>进口额)


其中,德国2022年二季度部分商品出现贸易逆差,能源品贸易逆差-174亿美元,有机化学品贸易逆差-144亿美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贸易逆差-50亿美元,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无机化学品等贸易逆差-10亿美元左右。


图3:欧元区及德国投资信心指数
图3:欧元区及德国投资信心指数


图4:欧洲及德国贸易差额
图4:欧洲及德国贸易差额


昂贵的能源价格使欧洲制造业不得不考虑战略东移,并且这让它们离最终消费市场更近。


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为欧洲创造了制造优势,但随着欧洲决定跟俄罗斯能源脱钩,这一优势反过来限制了欧洲制造业扩张。


同时中国凭借巨大需求市场与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欧洲放弃美国“脱钩”战略。


2022年9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以逃离欧洲昂贵的能源成本,同时更靠近终端消费市场——2021年德国巴斯夫在中国区收入占比达15%。


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带领12名企业高管访华,这些企业大多在中国有非常高的销售收入占比(下图)


图5:2022年11月来访德企中国区销售收入占比
图5:2022年11月来访德企中国区销售收入占比


另外,中国自身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资,努力实现从“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变。


中国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在欧洲能源紧张之际,中国重视实体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也为中国化工制造升级创造机会。


二、中国化工制造发展机会


化学工业是一个重资本与高度创新的行业,德国、日本、美国、韩国是这一行业领先者。但同样需要持续不断的廉价能源供应——这是竞争力的重点之一。


1. 中国具备可靠廉价能源供应,这为中国化工制造提供机会


一方面,中国石油、天然气能源供应安全性在增加。


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向中国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管道天然气供气,另外中国沿海LNG接收站接受能力将达到约3000亿立方米/年(约2亿吨/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将逐渐打开。


此外,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外交经济合作,中国能源进口来自俄罗斯、中东等经济合作国家,保证了能源供应渠道多样化与安全性。


图6: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6: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溢价,使中国能源成本具有竞争力。


德国化工制造除了技术外,主要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而当欧洲对俄罗斯能源进行制裁,俄罗斯向亚洲倾斜能源供应,过去大家常说的中国能源溢价在变为欧洲能源溢价,这为中国化工制造提供优势。


充足与廉价的电力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强的另一因素。凭借新能源革命与储能技术发展,中国发电量与储能能力快速扩张。


中国不仅发电量大,绿电产量高(水电占比21%,风电太阳能占比10%~15%),电力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制造强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这成为中国制造重要比较优势。


图7:世界主要国家电价水平
图7:世界主要国家电价水平


2. 技术与研发投入帮助化工产业发展


制造业发展必须依赖技术革新。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一旦取得制造技术突破,制造壁垒下降导致大规模生产,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产品溢价或利润下降。


规模效应使制造业必须持续创新,才能维持产品竞争力与溢价,维持企业基业长青。过去西方众多企业凭借在中国市场获得盈利,进一步加大研发,保持了竞争力。


中国化工企业研发投入跟世界领先企业还有较大差距。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跟全球发达国家比较,依然偏低(图8)


图8: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偏低加快上行(世界银行2021)
图8: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偏低加快上行(世界银行2021)


研发投入有差距,但中国化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2021年全球50家最大的化工公司中国占据9席,比2020年增加2席,这些中国企业将对标全球最优秀化工企业——通过研发不断扩大产能,获得市场份额与现金流。


图:中国部分化工企业研发情况(单位:亿元,2021)
图:中国部分化工企业研发情况(单位:亿元,2021)


另外,当前中国制造业正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所谓10年一次的朱格拉周期),资金快速投入高端制造,将支撑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支撑这一轮制造业产能扩张周期的需求包括“碳中和”、新能源车、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一点需要特别关注。


图9:中国制造业及化工制造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
图9:中国制造业及化工制造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


除了研发资金投入与产能扩张之外,中国化工公司在部分关键产品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涉及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从国产角度看,这些产品有巨大的缺口。


实际上,从出口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化工材料的出口在快速增长,在全球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下图)


拿具体材料TDI/MDI来讲,过去这一材料技术被日德等国家垄断,国内以万华化学为代表的公司经研发取得技术突破,2021年万华化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MDI供应商和全球第三大TDI供应商,国外收入占比已经占49%,万华化学公司产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10:中国化工制品出口交货值占比
图10:中国化工制品出口交货值占比


3. 中国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


中国化工制造具有发展机会,还在于中国国内有广阔的需求空间。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半导体、电子电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发展势头良好,有望带动上游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拿新能源来说,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80万辆,这将带来锂电池薄膜等相关材料需求增长。


整体上讲,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化工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或许也是巴斯夫决定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的重要原因。


图11: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与累计同比增速
图11: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与累计同比增速


三、化工制造东移,代表性产品及公司


客观讲,中国化工制造跟西方国家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昂贵的天然气价格只能将部分欧洲化工制造转移到中国,这些产品往往对天然气能源依赖度高但技术含量一般,比如合成氨等——此前巴斯夫表示将关停部分欧洲产能。


如果欧洲天然气紧张持续,或许那些欧洲化工品全球产能占比超过20%的产品将更多依赖东方。


比如辛醇、苯酚、丙酮、聚氨酯(TDI/MDI)、环氧丙烷、维生素(VA/VE)、蛋氨酸、磷酸一铵、有机硅等。


再结合中国制造技术及产能优势,持续的天然气危机可能对国内维生素、蛋氨酸、聚氨酯、抗老化助剂、环氧丙烷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涨价后的超额利润,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关注。


由于欧洲天然气紧张,维生素A/E产量可能紧张。全球维生素A产能格局是欧洲占比约50%(帝斯曼7500吨,巴斯夫6000吨,安迪苏5000吨),其余约50%产能在中国,维生素E欧洲产能约占36%(帝斯曼3万吨,巴斯夫2万吨)


由于欧洲天然气短缺,欧洲整体计划减少15%的工业天然气用量。巴斯夫此前警示,若天然气供应量低于最大需求的50%,巴斯夫将不得不缩减或完全关闭其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基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地区,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将可能导致维生素产量不足而涨价。国内企业将受益于维生素涨价,代表性公司如新合成、安迪苏等。


图12:国内若消费格局下维生素A/E价格偏低
图12:国内若消费格局下维生素A/E价格偏低


欧洲天然气紧张,也可能导致重要的聚氨酯材料TDI、MDI产量短缺。


2021年欧洲MDI产量约占全球23%,TDI产量约占全球24%,重要的生产企业包括巴斯夫等。受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欧洲MDI/TDI产量可能下降,导致价格上涨。


图13:国内消费疲弱下MDI/TDI价格低位
图13:国内消费疲弱下MDI/TDI价格低位


欧洲天然气紧张造成产成品产量影响还包括蛋氨酸、抗老化助剂、环氧丙烷等。


2020年欧洲蛋氨酸产能占比接近30%,抗老化助剂产能占比约30%~40%(主要集中在巴斯夫)、环氧丙烷的产能占比则约为25%。


近些年,中国蛋氨酸、抗老化助剂的研发与产能扩张上稳步推进,主要企业包括安迪苏、新和成、利安隆等。


图14:蛋氨酸(左)与环氧丙烷(右)价格
图14:蛋氨酸(左)与环氧丙烷(右)价格


总结来讲,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紧张,使欧洲重新考虑将高昂的生产制造成本向外转移。


同时,中国为化工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有利于化工制造升级与迁移(所谓的“销地产”)。我们认为,中国化工制造正在逐渐具备成本与产能优势。


一旦国内疫情后需求复苏,产能扩张后的企业将重新获得现金流,并以此进一步扩大研发,帮助中国化工企业完成资本与技术积累,走向制造强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长江商学院(ID:Weixin_CKGSB),作者:李海涛(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林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