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新冠检测点。虽然全世界其他地区很久之前就已得出新冠病毒致死率正在下降的结论,但北京将这一进展当作了全新信号。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几个月来,投资者和首席执行官们焦急地等待着中国放松新冠病毒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已使经济不堪重负,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做法格格不入。仅仅是政策变化的传闻,就能让股市反弹。企业发出警告,“新冠清零”正在损害业务。
现在,中国终于开始放松严格的防疫措施,取消了全员核酸检测、大面积封控和集中隔离等做法,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微妙阶段,将面临一系列与其他国家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的经历不同的挑战。
分析人士说,消费者支出被抑制了这么长时间后不太可能迅速恢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房地产市场低迷,还必须加紧为更多人口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驱动中国与世界贸易的中国工厂面临着美国和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需求疲软的问题,欧美地区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未来几个月的路线图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已经受到我们真的无法理解的阻碍,”华盛顿咨询公司亚洲集团驻上海的中国区主管林翰(音)说。
上海的一家箱包店,摄于周四。“中国经济已经受到我们真的无法理解的阻碍,”一名从事咨询工作的人说。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西方国家,民众不再受防疫措施的限制后,经济迅速复苏。许多疫情期间在家工作的人存了不少工资,还拿到了政府发放的补助金。新冠病毒的威胁刚有所降低,消费者们就开始外出就餐、购买飞机票、预定酒店房间。
中国对疫情经济的管理完全不同。
广州结束了一次又一次封控后,该市居民、现年30岁的营销员瑞安·林为了庆祝,出去吃了几顿饭。但他为了省钱已改为在家吃饭。他的目标是将一半工资存起来。
“私企普遍开支上都在收缩,”他说。“疫情相当于是催化剂,加重了这种顾虑。”
上海一个购物中心的餐厅。在西方国家,新冠病毒威胁消退时,消费者马上开始外出就餐,恢复旅行。中国管理疫情经济的做法完全不同。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就在今年春天,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曾是地区范围的封控引发的供应链中断。许多公司已适应了“新冠清零”情况,但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外,特别是苹果iPhone的制造商富士康在郑州的巨型工厂,那里的工人因厌烦封控发生了骚乱,让工厂的收入受到损失。供应链瓶颈现已得到缓解,从上海到美国西海岸的货运集装箱运费直线下降。
“就供应链而言,大公司确实已恢复了正常运营,”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他们更关心消费者的情绪——人们不太愿意花钱。”
再就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阴影——新冠病毒可能引发的健康危机。西方国家重新开放,通常是在大多数人或接种了效力高的mRNA疫苗和加强针,或感染过病毒,或既接种了疫苗又感染过病毒之后。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据官方数据,中国只有不到1%的人口感染过新冠病毒。虽然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但他们打的是中国使用较老的技术生产的国产疫苗,在其他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发现,国产疫苗的效力不高。中国8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最低。
中国的医生预测,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里,全国80%或90%的人口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这波疫情可能会让消费者不敢出门消费。
上海的一个核酸采样点。中国的医生预测,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里,全国80%或90%的人口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管怎样,许多街头的店铺已经停业,人们可以消费的场所变得更少了。
在中国一些最著名的购物街,如上海的南京路,沿街仍可看到展示国际品牌的精美的厚玻璃橱窗。但走不了多远就能看到许多用木板封起来的店面。在黄浦江对岸一个庞大购物中心里,一长排的商店已经停止营业。
中国的家庭也没有很多可供消费的可流动现金。美国、香港和欧洲各国的政府曾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头两年,通过发放补助金或为失业者提供慷慨补助来支持消费,这帮助许多家庭积累了存款。
上海一个火车站里关门的餐馆。中国的酒店在过去三年里几乎空无一人,因为许多城市对外来者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没有这样做。除了少数地方为支持本地消费发放过少量消费券外,中国政府没有向家庭发放补助金。中国政府更喜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补贴上投入巨资,这些做法对中共控制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有利。
中国政府已向企业施压,要求他们不裁员。但企业的加班时间消失了,导致通常占收入一半或更多的加班费消失了。 许多公司已停止招聘。年轻人失业率已接近20%。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本周提出了采取更多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实际上等于告诉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这会让公司和购房者更容易借贷。但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一直疲软,而全国范围的房地产开发商资不抵债和烂尾楼问题,已打击了房屋销售。
中国家庭的储蓄中有三分之二或更高比例绑在房地产上,只有相对少的储蓄投资股票,这种配置以国际标准来看比较罕见,也使中国家庭不太可能像许多美国家庭那样从央行的刺激方案中得到好处。
房地产开发商资不抵债和烂尾楼盘的全国性问题打击了中国的房屋销售。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家庭的银行存款在疫情期间有所增长,因为他们的支出比平时要少,牛津经济研究院新加坡办事处的经济学家路易丝·鲁(音)说道。但家庭存款的大部分放在利率较高的银行定期账户,取款要受数月甚至数年的限制,这使得家庭即使有信心花钱,也没有更多的钱可花。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与西方的不同。这可能会进一步限制未来几个月的消费支出。
在西方国家,甚至在香港,许多老年人住在养老院或其他安养照护设施,这些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在疫情期间限制了探访。多代同堂的情况在中国更普遍。由于这些家庭中有老年人,而且往往是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其他家庭成员开始外出就餐和消费的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因为担心可能会把病毒带回家。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继续看到住宅楼的居民不外出的情况,”鲁女士说。
旅游业是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由于许多城市对外来者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些城市的酒店几乎空无一人,迫使它们将房价降低了一半或更多,以吸引一些当地居民“就地度假”。乘坐国内航班和火车的人数大幅降低,而国际航空旅行自2020年3月以来就已几乎完全停止。
尚不清楚中国何时会向外国旅行者开放边境,允许更多国际航班落地。政府周三宣布了减少限制国内城市间人员流动的新政策,这可能会推动消费,但也会让疾病传播。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过街天桥。 政府周三宣布了减少限制国内城市间人员流动的新政策,这可能会推动消费,但也会让疾病传播。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市政府曾在今年秋天几乎完全禁止了外地人进京。从北京去其他城市探亲或出差的成千上万北京居民发现自己无法返京。尽管采取了这种预防措施,北京最近几周的新增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仍在中国城市中属于高的。取消城市间旅行的限制将让(中国最富裕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居民能去其他地方花钱,但也有把新冠病毒传播到其他城市的风险。
世界这个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可从企业主龚乃民(音)的情况略见一斑。龚先生在义乌有一家生产圣诞树装饰品的小工厂。义乌是轻工制造和出口物流中心,位于上海西南四小时车程。由于需要应对严格清零政策的客户不再下订单,他的销售额一直在下滑。
因此他一直没有雇更多的工人。损害了许多公司销售额的全国范围失业浪潮就是由这种小涟漪形成的,因为龚先生雇的工人也是其他企业的客户。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黄金时段已经结束,”他说。“国内需求疲软,已经来不及把东西卖到国外市场上去了。”
面对巨大而仓促的新冠政策转向,很多中国民众眼下的心情喜忧参半,最主要的担忧就是感染和病例激增。专家指出,国产疫苗有效率不足、脆弱人群接种率不高等可能导致中国面临灾难性的感染潮和死亡。
欢迎阅读本期“海外华人札记”,每周四我们邀请常驻美国的资深中文媒体人撰稿,一起从华人视角解读、探讨新闻热点、品析时报精华文章。本期的作者是现居休斯敦的撰稿人詹涓。欢迎点击这里订阅,或推荐给朋友。
当局放松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后,广州拆除路障,摄于上周五。
在中国多地爆发抗议活动后,北京周三猝然宣布大幅放松“动态清零”政策,将使中国许多地区的居民从日复一日的核酸检测中解放出来。此时距离中国武汉出现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过去了三年,三年间人们的求救和呼喊、枉死的生命和失去的生活被中国官媒用一句轻飘飘的“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概括。这让人们百感交集,许多人来到李文亮医生微博的“哭墙”下发表感想,一条评论是这样写的,“纵然放开了,伤痕忘不掉,恨也忘不掉。纵然毒性下降到小号流感,恐惧扯不掉,慌乱扯不掉。”
“新十条”取消了大规模核酸、放松了封控隔离规定和国内旅行限制,许多人感慨说之前三年中国是在抗疫,而现在“真正的疫情终于开始了”。
由于官方此前几乎没有针对不断演进的新冠病毒提供可信的科普,而放松发生在各地疫情快速增长的时期,面对巨大而仓促的转向,很多民众眼下的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重获自由,忧的是可能的感染和病例激增:家里没接种疫苗的老人、病人和小孩该怎么办,现在接种还来得及吗?国产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到底怎样?如果疫苗不是那么有效,中国的医疗机构准备好迎接可能的冲击了吗?如果各地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政策会重新收紧吗?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向“中过招”的海外亲友学习了一波预防感染和中招后康复的经验,很多人开始囤退烧药,一些内地居民甚至在考虑去澳门自费接种mRNA疫苗。众多的担忧突显了一点:中国严格的疫情封控虽然已经有了结束的希望,但距离疫情真正“结束”还很远。
我想到了我第一次在漫长的疫情中看到希望,是在2021年初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时。当时辉瑞疫苗刚刚从医务工作者和养老院的老人推进到其他脆弱易感群体和一线工作者,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那天我在阴雨中排了两小时队,但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心潮澎湃。在接种大厅里,有人在接种时痛哭,有人开着玩笑——我是嗷嗷哭的那一个,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有那么多人没能等到这一天,想到我们的生活将有希望因为疫苗而重启,这一刻让人不禁落泪。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我只是为了接种淋了会儿雨,一些健康的年轻人为了尽快接种更是各出奇招,有的去接种场馆当志愿者,希望当天接种剩下的疫苗他们可以捡漏插队接种;有的则通过社交媒体信息四处寻找多余的疫苗。
当时的证据表示,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疫苗在预防感染和重症死亡率方面有效率可谓出色。虽然在病毒不断变异后,疫苗预防感染的有效性降低,但加强针仍然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们进入ICU或者死亡。有疫苗可用、有数据可信,这应该是我们和很多家庭放心让孩子回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正常生活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疫情应对虽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是差生,但随着疫苗接种增加,经济迅速反弹,服务业和制造业快速恢复。
但当中国一些城市突然急剧地放松限制后,多名专家对时报表示,中国或许将要面临灾难性的感染病例激增,最主要的症结正在于疫苗。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需要接种三剂中国国产灭活疫苗才能达到相当于两剂mRNA疫苗的保护效力;此外,中国上一次大规模疫苗接种距现在已经相隔大半年,因此疫苗带来的保护力进一步下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开始讨论是否可以接种第四针作为加强针,甚至有人尝试利用各省疫苗信息一度未同步的漏洞去异地接种,但官方暂时并未正式批准加打第四针。
除了这些,还有最脆弱的人群疫苗接种不足的问题,包括高龄老人、重病患者和孕妇。美国癌症协会和欧洲癌症患者联盟建议除了特定的几类患者需要推迟接种,其他癌症患者都应该尽快接种疫苗。但我接触的几个在中国的癌症和尿毒症患者最近跟我说,自己一针疫苗都没有打过,现在他们看着广州恢复了热热闹闹的堂食、郑州恢复开放室内娱乐场所,非常惶恐不安,有一种被全世界抛下的感觉。
这些患者说,主治医生和疫苗接种人员都不建议他们接种疫苗,加上中国民众多年来对于国产疫苗质量的怀疑、坊间关于疫苗副作用的大量传说,以及对政府和官方媒体的不信任,他们自己也没有接种疫苗的强烈意愿。时报周三采访的一位72岁的老人说,基于对疫苗有效性的怀疑,他没有也不打算接种疫苗。而我认识的数名中国医生说,他们之所以不建议脆弱人群接种疫苗,则是受到中国长期以来医患关系紧张的影响,担心但凡病人出现副作用,不管是否与疫苗有关,最后自己和所在的机构都将会“背锅”。
中国当局已经表示将要尽快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但即使消除了各种对疫苗认知的障碍,现在还来得及吗?
在疫苗推广方面,一度在全球疫苗竞争中领跑的中国怎么“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这点让许多国际观察人士也有点看不明白。中国内地居民原本不需要专程去澳门接种mRNA疫苗,因为上海复星医药在2020年就与BioNTech达成合作,在大中华地区以“复必泰”为商品名分销其新冠疫苗。(BioNTech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是辉瑞。)复必泰早已在港澳台获得审批,唯独落下了内地。德国总理11月访华的成果之一是推动中国允许为在华外籍人士提供BioNTech疫苗,这似乎又把中国大陆居民剔除在外。中国现在倒是有了国产的mRNA疫苗,但是是在印尼上市。
在已经无法迅速提升群体免疫的情况下,大陆是否会像香港今年年初奥密克戎暴发期那样,在养老院之类的免疫洼地出现灾难性的感染和死亡?黄严忠在为时报撰写的观点文章中指出,中国在迎接可能的大规模感染时,面临着医疗基础设施资金不足、设备落后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弱点。一旦病例不可避免地激增,卫生保健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最终可能“抵抗新冠的三年痛苦时间将会付诸东流,中国将面临其一直努力避免的最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