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物天地人(ID:shiwuzq2021),作者:胡靖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责编:Ripple,原文标题:《胡靖 | 2003-2020,江苏从“主销区”到“主产区”的成功逆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包括建筑业),在2003年跌入粮食安全谷底的关键时刻,并没有选择贸易依附型的“主销区”模式,而是积极挖掘耕地资源、播种资源、单产资源的潜力,同时不断完善苏北、苏中、苏南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逆袭。江苏目前是国家重要的“主产区”之一,粮食安全获得了生产与贸易的双重保障,是全国粮食安全最可靠的地区之一。


从长远看,江苏的这种发展思想、发展结构,证明了一个道理:粮食生产不一定依赖“比较优势”,而且,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相互促进。


正文


自2000年前后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31个省级以上地区,包括4个直辖市,粮食生产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主产区有12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主销区有8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基本平衡区有11个(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山西、陕西、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


主产区,有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需要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保障全国的粮食供给。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则主要由市场调节,还要“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主销区种植业生产结构,为主产区粮食销售腾出市场空间”(参见200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1999年~2003年,江苏等8个主销区,粮食产量迅速下跌。2003年,国家粮食生产总量跌倒危险的谷底43069.5万吨,较之1998年的51229.3万吨,5年直接减少8159.8万吨。由此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33.29公斤/人,江苏只有345.05公斤/人。2003年,全国粮食危机的征兆其实已经出现。


一、总量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主销区”的江苏,没有选择“搭便车”,利润导向、GDP导向,顺势加快土地的“非农化”、农业的“非粮化”,反而选择了一条独自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的逆行之路。粮食产量迅速回升,见图1。


图1  1979年~2020年,江苏人均粮食总的变化
图1  1979年~2020年,江苏人均粮食总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到2006年,仅用3年时间就将粮食产量恢复到3096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23.09公斤/人,事实上实现了粮食总量的基本自给。2006年以后江苏的粮食生产一直稳定、缓慢增长,2020年达到3729.1万吨,人均达到473.44公斤/人。可以说,江苏已经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将“饭碗”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里。由此,国家的“主销区”由原来的8个,变成了7个。江苏自动退出,反而加入了13个“主产区”的行列。江苏没有黑龙江、吉林那样的土地资源优势和粮食安全的输出能力,但没有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负担,就已经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江苏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那为什么江苏在粮食安全路径的选择上,与浙江、福建、广东等其他发达省份不一样,一定要主动选择一条背离“比较优势”原则的粮食安全路径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江苏的粮食安全路径完全没有妨碍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


2020年,江苏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增加值44226.43亿元,全国第一,高于广东(43450.17亿元),远超山东、浙江、福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3390元/人,位列全国第五,低于上海、北京、浙江、天津,高于广东、福建、山东,参见图2。这说明江苏的产业结构更合理、更可持续。



图2  2020年,全国31个地区第二产业附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 |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br>
图2  2020年,全国31个地区第二产业附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 |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利用“广州昆阅”数据库FEDS的数据计算,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图、表,比较清晰地展现江苏粮食安全的特殊路径。江苏的粮食生产经历了3个周期:


第一个:1979年~1991年,粮食产量在1984年达到峰值3353.6万吨,但随后下降到1991年的3035.5万吨。


第二个:1991年~2003年,粮食产量在1999年达到峰值3559万吨,但随后急剧下降到2003年的2471.9万吨。


第三个:2003年以后的近20年,江苏的粮食产量平稳增长,2020年达到3729.1万吨。超过内蒙古、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这些著名的“主产区”省份。位列全国全国第七。


2020年,江苏户籍人口7876.27万人,常住人口8478.8万人。由于人口增长一直平稳、缓慢,江苏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基本上也是3个周期,参见图3。在1984年达到峰值543.45公斤/人后,缓慢下降。1997年512.9公斤/人达到峰值以后,急剧下降,2003年只有345.05公斤/人。2003年以后,人均粮食产量平稳增长,2006年423.09公斤/人,2020年473.44公斤/人。


图3  1979~2020,江苏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3  1979~2020,江苏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江苏产业现代化的路径: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成功发展,粮食安全“去依附”成功。


二、播种面积与单产水平


粮食产量是由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两个要素直接决定的。因此,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是各地政府政策的两个抓手。没有有效的政策引导,没有“系统性思维”,这两个主要的要素,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改进。


粮食产量 = 粮食播种面积 × 单产水平


2003年~2010年,江苏粮食产量增长813.1万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195.57万亩,增长幅度为17.1%,参见图4。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直接贡献为435.82万吨。这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2010年以后,由于耕地资源约束,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下来,没有太大变化。


图4 1989~2020,江苏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4 1989~2020,江苏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这一期间,粮食单产由353.68公斤/亩提高到了407.66公斤/亩,为粮食产量的增长贡献了另外的377.28万吨。单产,同样是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参见图5。


图5 1989年~2020年,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的变化<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5 1989年~2020年,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2010年~2020年,江苏粮食单产水平由407.66公斤/亩,提高到459.99公斤/亩,增长幅度为12.84%。在372万吨的粮食增量中,单产提升贡献了349.57万吨,是这一时期粮食增产的最重要的要素。单产水平的提高,除了良种、水利、技术咨询、农机服务,政府的补贴同样重要。江苏单产水平长期维持高位,反映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东、福建、浙江明显不同),和各地粮食生产社会服务的健全、高效。


这一期间,粮食播种面积也贡献了22.43万吨。这说明耕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接近极限,但政府还在努力挖掘潜力。


江苏粮食增产的步骤:前7年扩大播种面积,后10年稳定播种面积,持续提高单产水平。

三、区域生产结构变化


2003年,江苏的粮食产量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谷底——2471.9万吨(比1979年的2574.7万吨还要少102.8万吨),人均产量只有345.05公斤/人。此时,江苏事实上已经是缺粮地区。以400公斤的安全标准计算,全省缺口至少393.68万吨。但是从2004年开始,江苏的粮食生产开始回升,2010年达到了3285万吨,人均439.96公斤/人,超过了粮食安全的要求,顺利“上岸”。


但是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粮食生产的恢复是不均匀的。2003年以后,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市粮食生产持续下降,2020年产量只有402.1万吨。但这并不是“断崖”式下降,17年只下降了138.1万吨。即使是降幅最大的无锡市、镇江市,近17年的产量也仅下降了20.8%、17.2%。参见下表。


表1  2003、2010、2020年江苏13个地级市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变化 
表1  2003、2010、2020年江苏13个地级市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这说明苏南这个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基地、城市群,即使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巨大压力,粮食产量也在努力维持;苏北、苏中8市粮食生产连续16年平稳增长。最快的居然包括苏中(2020年粮食产量1279万吨)的泰州、南通,产量分别增长了77.81%、71.18%,粮食播种面积也分别增长了29.51%和34.5%。这说明这两个城市确实是“真刀真枪”、踏踏实实地抓粮食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苏中的扬州市,扬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但产量却增长了59.19%。2020年,扬州市粮食亩产492.68公斤/人,比2003年的383.41公斤/亩,几乎多出了100公斤。这足以看出扬州对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以亩产替代播种面积,可能是扬州重要的生产策略。

2003年~2020年,苏北地区(包括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是江苏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基地,占全省产量的6成以上。2003年~2020年,粮食产量从1226.4万吨,增长到2484.6万吨,几乎翻了一倍。但是增长最快的是在2003年~2010年期间,产量增加了1016.2万吨。在2010年以后,苏北粮食生产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很小,10年仅增加142万吨。


因此,江苏粮食生产,有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区域分工,但所有的城市都在主动、认真承担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责任。这一点,与其他“主销区”和部分“平衡区”还真的不一样。


江苏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规律:苏北稳定增长,苏中稳定增长,苏南稳中有降。


四、谷物结构的变化


2003年~2020年,江苏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257.2万吨,其中水稻增加561.1万吨,小麦增加725.17万吨,玉米增加111万吨,其他粮食减少了140.08万吨。



图6  2003、2020江苏粮食结构的变化
图6  2003、2020江苏粮食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水稻的比重降低了差不多4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谷物,比重高达52.71%;小麦产量增长最多,在粮食中的比重由24.62%提高到了35.77%;玉米基本保持不变,其他粮食品种降低了约7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小麦,二者合起来的占了88.48%的份额。


表2:江苏谷物结构的变化<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表2:江苏谷物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昆阅FEDS数据库


江苏粮食结构的演变规律:前期7年,总量以水稻为主,增量以小麦为主。后期10年,水稻小麦的生产结构基本稳定,辅之以玉米和杂粮。


五、总结


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包括建筑业),在粮食安全路径上,在2003年的谷底的关键时点,并没有顺势选择贸易依附型的“主销区”保障方式,而是积极挖掘耕地资源、播种资源、单产资源的潜力,同时不断完善苏北、苏中、苏南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成功实现了粮食生产的逆袭。江苏目前是国家重要的“主产区”之一,粮食安全获得了生产与贸易的双重保障,是全国粮食安全最可靠的地区之一。


从长远看,江苏的这种发展思想、发展结构,践行了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要求。在将来不仅能够抵御粮食危机的风险,而且更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其他“平衡区”“主销区”,的确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示范。对于发展经济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它证明了一个道理:粮食生产不一定依赖“比较优势”,而且,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相互促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物天地人(ID:shiwuzq2021),作者:胡靖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责编:Ri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