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俄军从第聂伯河右岸撤出赫尔松,乌军并未继续跨河追击,而是将兵力向北转移。乌军将在扎波罗热地区发起新一轮攻势的传言在网上逐渐兴起。然而从军事地理和战场态势来看,这里的战线对俄乌双方都“不太舒服”。

2.由于乌军在此前的反攻中大量损失了人力和装备,暂时无力组织大规模攻势。对俄军的兵力和装备都不缺,然而初冬的地理条件并不理想,而且掌握着战略主动,并不急于发动大规模进攻。

3.从俄乌战争的进程和俄乌两军的作战节奏来看,双方仿佛“回合制”一般交替着发动战役进攻。若按这个规律,下一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更有可能是俄军。

2022年11月1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军从赫尔松州第聂伯河右岸地区的撤军行动已经宣告结束,据称总计撤出了2万多名军人和数千台作战装备,随后俄军工兵将连接第聂伯河左右两岸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新卡霍夫卡水电站引桥等均实施了爆破,切断了乌军渡河追击的主要通道,乌军部队也非常“识趣”,在夺取了赫尔松市后,并未选择进一步追击。



随后,大批原本配置于赫尔松方向的乌军,如山地128旅、坦17旅、机28旅等部,开始离开赫尔松北上,前往依然鏖战中的顿巴斯、扎波罗热、哈尔科夫等战役方向实施增援,而最重要的兵力集结方向,还是已经平静了半年有余的扎波罗热战线,无论是俄国内传言,还是乌高层消息,都传言对方将把扎波罗热作为下一阶段战役进攻的目标,那么,俄乌双方为何同时“看准”了扎波罗热地区,两军的下一阶段战役进攻是否很快就会爆发呢?



扎波罗热,俄乌两军的“共同软肋”?


今年二月份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际,俄南部军区第58集团军编内部队,在突破了克里米亚彼列科普地峡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向梅利托波尔、扎波罗热、古列波利方向猛冲,另一路则向别尔江斯克、雅尔塔和马里乌波尔方向突进。



由于乌军部队在这一线防御失当,防线被俄军迅速突破,在短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梅利托波尔、别尔江斯克等地均落入俄军手中,再加之四月份俄军攻克马里乌波尔,由此形成了在亚速海地区、对俄军极为有利的战场局面,一方面,俄军掌握了别尔江斯克港口,可作为扎波罗热战线的主要补给基地,另一方面又掌握了马里乌波尔和梅利托波尔,将整个亚速海沿岸连成了整体。



但是,由于俄军投向扎波罗热方向的58集部队数量不多,未能对当面乌军形成绝对兵力优势,实施纵深突击后劲不足,且随着春泥季节到来,扎波罗热地区的作战环境转坏,导致俄军部队未能实现连续突破、夺取古列波利、扎波罗热和大诺沃西尔卡等三个要点的任务。



乌军反而借助这三个要点,加强了现地防御,从而在扎波罗热州北部,形成了俄乌两军的对峙战线,这条战线东起顿涅茨克州州界,乌军以大诺沃西尔卡为主要防御核心,中经古列波利,乌军同样以此作为主要防御核心,西到扎波罗热州的首府扎波罗热市,这是乌克兰重要的工业中心,也是第聂伯河左岸沿岸地区两个重要城市之一。



从兵要地志和战场态势的角度来看,俄乌在扎波罗热北部形成的战线,是一个对两军都“不太舒服”的战线,堪称“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对于俄军来讲,俄军尽管掌握了亚速海沿岸地区,手握马里乌波尔、别尔江斯克、梅利托波尔三个主要城市,同时还掌握了乌克兰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和安赫德科学城,但在扎波罗热北部,并无较为有利的防御基点,三个重要的防御基点反而都在乌军手中,等于俄军在扎波罗热北部的防御缺乏较为有力的支撑,相反乌军可以以这三个要点作为攻击出发地,向扎波罗热南部地区实施纵深突击,只要能够夺取梅利托波尔,那么就等于把俄军在扎波罗热的战果、控制亚速海沿岸地区的战略成果全部清零,乃至导致俄军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大致失败。



而对于乌军来讲,问题也是一样的,尽管乌军手握三个防御基点,但扎波罗热北部地区战线太宽,且乌军并未进行严格的、类似于顿涅茨克周边那样、长达八年的筑垒化建设,如果俄军在有利的作战条件下,能够投入主力兵团实施大纵深战役突击,那么乌军部队是很难凭借这三个防御基点,坚持太长时间的,一旦乌军的一线防御遭到突破,其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



最危险的是位于大诺沃西尔卡纵深数十千米、乌军在顿涅茨克的主要要点红军城,该城交通四通八达,是东乌克兰南部重要的铁路网交汇点,事实上承担了乌军顿涅茨克兵团后勤和补给中心的作用,是顿涅茨克乌军的“战役大后方”,若俄军能以侧翼突击的方式,突破乌军在大诺沃西尔卡的防御、直扑红军城,则有可能动摇乌军在顿涅茨克州的整个战役布势,其后果同样是乌克兰军队绝对无法承受的。



因此,从俄乌两军当前战役态势而言,在扎波罗热战役方向,双方的战线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可以说是俄乌两军的“共同软肋”,要改善这一软肋,乃至夺取战役和战争的胜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扎波罗热发起战役进攻,这也就难怪俄乌两国都将扎波罗热视为“决战战场”了。



乌攻?俄攻?谁会打出“先手棋”?

当然,有了战役企图,并不意味着会有相应的战役意图,更不意味着俄乌两军会就此制定战役计划,毕竟,在一个方向上遂行合同战役进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才能最终确定,甚至在战役方向的选择上,俄军和乌军也未必会选择扎波罗热方向作为主要战役方向。

哈尔科夫、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北部,甚至基辅和苏梅地区等,都有可能会成为俄乌两军后续交锋的战场,那么,俄乌两军在下一阶段作战中,可能会如何做出战略抉择呢?

我认为,目前无论是对于俄罗斯军队,还是对于乌克兰军队,暂时都还处于无法进攻的状态,以到今年年终之前的情况分析,则可能会出现“乌军想攻而无法攻”、“俄军能攻而不想攻”的态势:以乌克兰军队的整体状态而言,乌克兰军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显著的,那就是兵力和装备的逐渐耗竭,在兵力上,乌克兰军队在冲突爆发之后,先后实施了五个波次的成规模动员,而零散的“拉壮丁”式动员已经根本无法计算,估计动员出来的士兵已经高达70到80万人,考虑到目前乌政府实控区域的人口也就2000万出头,再考虑到乌克兰的老龄化率,动员出70到80万部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



而更为恐怖的则是乌克兰军队的伤亡数据,就在昨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发布的视频中,“不慎”指出,乌克兰军队在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超过10万名军人被杀,这一数据和部分OSINT在乌克兰国内网络上搜集到的、阵亡讣告和失踪军人寻人启事的数量基本吻合,如果这一数据属实,再计算上负伤无法归队、被俘、逃离的士兵,那么毫无疑问,乌克兰军队在为期九个月的作战中,遭遇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



同时,乌克兰军队在装备上的损耗也极为严重,战前乌克兰军队的重型装备保有量是相当充足的,共装备有1360余台主战坦克、接近3000台各型号履带式/轮式步兵战车和1800余门各型号身管式火炮。



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短短半年时间内乌克兰军队又接收了大量北约地面作战装备援助,包括波兰给予的232台T-72M1型、30到40台PT-91型,捷克给予的数十台T-72M1型主战坦克;美国给予的200台M113型,荷兰给予的300台以上的YPR-765型装甲运输车,东欧各国给予的200到300台BMP-1型步兵战车;



美国和加拿大给予的142门M777A2型,法国给予的18门“恺撒”,荷兰和德国给予的12门PzH-2000,波兰给予的24门“Krab”,挪威给予的30多门M109A3GN,英国给予的36门L118型榴弹炮;还有美国给予的38套M142“海马斯”以及英、德给予的6门M270A1型远程火箭炮等,



但即使如此,由于装备无法自产,且北约的地面作战装备产能已经急剧萎缩,无法大量向乌克兰提供现役的、较为先进的作战装备,乌军的装备损失数量依然极为惊人。同样是根据OSINT的统计,乌军光是在8月到10月的“赫尔松大反攻”中,参战的各型主战装备被击毁数量就高达数百台,损失极为惨重,直接导致了俄军从赫尔松撤退时,乌军甚至无力实施尾随追击。



因此,目前摆在乌克兰军队面前的问题是非常明确的,一是缺乏人力,二是缺乏装备,在赫尔松一线的乌军已经只能靠各种各样的民用车辆、轮式轻装甲车辆凑合的情况下,在乌军甚至已经开始解封部分堪用的T-64A送往前线的情况下,指望乌军立即发起大规模战役反击,其实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不符合客观军事规律的选项,即使强行发动,以俄军在赫尔松战役方向上表现出的防御能力,乌军的进攻也很容易被俄军粉碎,对于乌军来说,似乎还是等待后续动员部队训练完毕,最好还能补充一些重型装备、尤其是对纵深突击最为重要的主战坦克和步战车之后,再选择一个战役地域发起战役进攻较好。



对于俄军来说是什么情况呢?俄军到今年年底之前,其实是具备一定的、实施大规模战役进攻的能力的,在人力资源上,俄军从今年9月份开始实施动员,首批动员出的30万预备役军人已经有8万投入到了乌克兰战场上,另外还有22万军人尚在训练中,此外,根据普京总统的表态,俄军将继续签署合同兵服役合同,招募志愿兵,甚至还专门通过了方便外籍人士入俄参战的“方便法律”,还有诸如“瓦格纳”雇佣兵团甚至在监狱中大量招募囚犯入伍,这都决定了俄军依然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没有用上。



说句难听点的,俄监狱中还有30万囚犯,单单是招募囚犯就可以组织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堪称亡命之徒的战役军团入乌参战了,如果俄军意图实施进攻的话,在今年年底前,还有30到35万机动部队可以向乌克兰战场投入,事实上英国MI6也已经向乌克兰发出了警告,称俄军准备在年底前“将乌克兰战场部队总数提高到50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在装备上,俄罗斯依然具备着强大的重型装备生产能力,仅仅是乌拉尔机车厂和鄂木斯克机器厂两大重要的坦克工厂,绍伊古军改后,俄军在8年时间内列装、出口了超过1500辆T-72B3系列主战坦克,都证明了俄军兵工的生产能力。在6月份,鄂木斯克机器厂和乌拉尔机车厂已经开始大量招募工人,为扩产做准备,9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局部动员、俄罗斯军工系统转入战时体制后,俄军的地面作战装备产能、产量应当是有所保证的。



以赤塔的坦克维修厂为例,俄军准备在未来三年内在该厂升级超过800台T-62M型中型坦克,意味着仅此一个坦克维修厂的年产能就接近300台,加之俄军正在大量解封装备,批产、解封加上翻新的主战装备,应当能够基本满足俄军的需要,俄军补充了动员部队、接收了新装备后,是有能力发起新一轮大规模战役进攻的。



但是,俄军“能攻”,却不一定“想攻”,一方面是天候因素,目前无论是在乌克兰北部还是南部,尚处于秋冬过渡季节,以北线的哈尔科夫-卢甘斯克而言,从俄军近期于战地拍摄的视频显示,绵绵秋雨夹杂着初雪,加之温度还不够低,导致地面反复封冻后又解冻,大量的积雪融化之后成为雪泥,雪泥又变成泥潭,无论是给哪一方实施战役进攻、尤其是实施对道路保障条件要求较高的大纵深战役进攻,都将造成巨大的困难,天气条件和战场的地理条件,将成为俄军在今年年底之前,实施大规模战役进攻的一大限制性因素。



另一方面则是俄军的整体战略设计因素,目前的俄乌军事冲突在战略层面上来说,对于俄乌两军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就是“俄军只要不败就会胜”,而乌军恰恰相反,“只要不胜就会败”,对俄军来讲,目前已经开启了使用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巡飞弹等,对乌克兰社会财富、战争潜力实施大规模打击的潘多拉魔盒,而乌克兰方面对此毫无办法。



如果俄军的打击持续下去,乌克兰有可能从社会层面上被整体压垮,从而使得俄军“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此条件下,俄军对于发起大规模战役进攻时机的选择,无疑也会更为谨慎,最好是能够和对乌克兰实施的战略打击形成有效策应、奠定胜局之时才会实施。

因此,虽然目前俄乌两军(确切说是两国国内)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扎波罗热战线上,但综合考虑天候因素,两军自身的战役准备,俄乌两国的战略态势等,在今年年底之前,两军不仅仅是在扎波罗热,甚至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其它各条战线上,发起大规模战役进攻的概率都不大。



俄乌战场,战役是否存在规律?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存在着“紧张和平静”的规律,而这种战略层面上的“紧张与平静”,既受到双方面临着的政治因素的制约,也同时受到军事因素的制约,在战役层面上,当然同样存在着“紧张与平静”交织的规律,简单来说的话,在战役准备阶段,也就是一方的“平静”阶段,而在战役实施阶段,则是一方的“紧张”阶段,对于另外一方也是如此,在双方尚有战役潜力的情况下,理论上应当会呈现出交替发动战役的战争图景,这就是战争的“紧张和平静”,或者说的更加简单一些,这就是战争的“回合制”。



那么,乌克兰冲突是否存在着“回合制”呢?应当是有的,我们看俄军的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俄军的战役准备,有迹可循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甚至在去年十月份就出现了俄军实施战备检查,部分部队前调白俄罗斯的消息,在2月24日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俄军的作战一直持续到了7月初,但从俄国内军事记者公布的消息来看,俄军在7月初已经出现了“兵力的极限使用”问题,也就是已经到达了攻击的顶点,



这决定了俄军在7月打完北顿涅茨克城市群之后,放着唾手可得的塞弗尔斯克和阿特木斯克没有实施进攻,而是全军回国休整,甚至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起新一轮大规模战役进攻,简单来讲,也就是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是俄军组织战役准备的“平静期”,2月底到7月初则是俄军实施战役进攻的“紧张期”,战役准备期约半年,战役进攻期约四个月。



乌军呢?乌军某种程度上也遵循了这一规律,目前有迹可循的、乌军开始实施战役准备的新闻,是2月初乌军开始大规模召回预备役人员,为25个国土防御旅补充兵力,在冲突爆发后,乌军一边对俄军的进攻组织抵抗,一边继续训练动员部队、囤积装备等,一直持续到了8月,才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方向启动了大规模战役反击。



这六、七个月的时间,可以被视为乌军的“平静期”,而乌军的战役反击启动后,从8月打到11月下旬,同样持续了三四个月,也就是说,乌军的战役准备期同样是六七个月,战役进攻期同样是三四个月(可能比俄军略短),尽管这一观察未必准确,但目前来看,很显然,这就是俄乌两军在战役层面上、乌克兰战场上交替实施战役攻防的基本时间规律。



因此,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再综合上面的诸多因素,下一阶段可能发起冬季攻势的,恰恰可能是俄军而非乌军,毕竟俄军从7月份结束战役进攻、转入防御阶段后,目前又经过了大约六个月的“平静”期,这意味着俄军的“紧张”期有可能会到来,而乌军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紧张”期,目前要再度“紧张”起来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当然,正如我们之前说的那样,俄军目前处于“能攻而未必想攻”的状态,是否做好了战役准备就一定会发动进攻,战役发起的时机如何选择,乌军又将如何出招,这都是对俄乌两军指挥官的考验,对此,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