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因为在香港被一个老外嘲笑,让我决定报考英文专业。后来在东南亚的经历,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想要去看看的念头。
结婚后,我和老公一起走过了东南亚、北美等很多地方。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把紧张的生活节奏降下来,并最终选择到加拿大温哥华。
如果说人生是行船,温哥华就是我航行途中的一个港湾。这里有温和的气候,也有奇葩的邻居。前行途中,难免停留休憩,而我船上的帆布,还会扬起。
(2021年时的我)
我父母都是公务员,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一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父母对我从未有过太高的期待。
高考的时候,我超常发挥,多考了100多分。本来只能读二本的我,竟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当时,我报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两个原因。首先,这是学校第一次开设这个专业,分数线没有那么高,如果选择别的专业,我可能只够上个二本。
其次,是因为高考前一年的一次经历。2002年,我跟家人一起去香港游玩。那天,我在海洋公园遇到一个老外,他用英语问我从哪里来,我就回答他说“China”。
(大理洱海边)
也不知道是我发音不标准,没能让他听清楚,还是那个老外在跟我开玩笑,他居然说了一句,“China?never heard of it(中国?从没听说过)”。
当时,我英语不好,没大听懂,但他那轻佻的语气,让我感觉非常不适,激发了我要学好英文的念头。
进入大学之后,我做了学生会的公关部部长,经常组织或者参加一些活动。那时候,我邀请过一些名人到我们学校做演讲。通过这些活动,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之后踏入社会打下了一点基础。
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个国企的广告公司工作。可半年后,我感觉对未来非常迷茫。于是,2007年12月,我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飞机,去那边留学。
(在新加坡留学时,和同学们在一起)
2008年4月21日,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火炬在吉隆坡传递。我从新加坡赶赴过去,参加火炬传递仪式。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看着周围来自不同地方的形形色色的人,我内心突然燃起一团想去更多地方看看的小火苗。
毕业后,我留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直到2012年才回到北京。回国后,我在一个英国猎头公司做猎头。期间,在一个网络交友平台上,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交往一年多后,我们在2013年结婚了。
我是一个追逐自由、追逐快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坚持开心就好的原则。一直以来,我老公都一如既往地陪伴和支持着我,让我在追求向往的生活时,心中有了底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婚后,我们每年都会去一个新地方,到当地租车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2014年4月,我们第一次去美国,自驾1号公路。我们一路租车,一路自驾,想在哪个城市玩,就在那里多待几天。现在回想起那次旅途,还是很开心的一段经历。
在3500公里的行驶途中,我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同于国人的谦虚和内敛,老外们特别喜欢表达自己。
走在路上的时候,常常会有不同的人跟我说“我喜欢你的鞋子”、“我喜欢你的装备”……尤其在加州,遇到那些老外特别夸张,在路上正走着,突然对面就会有人冲过来跟你击掌,而这仅仅是因为他的心情很好。
(1号公路路边)
当然,世事无绝对,有好的,就有差的;有喜欢的,就有讨厌的。比如旧金山,就是我很不喜欢的一个地方。在旧金山的市中心,随处都是莫名其妙的怪人:睡在大街上的、自言自语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总之,什么人都有。
从美国回来后不久,我辞去了猎头的工作,进入施耐德电气做HR,正式步入人力资源这个行业。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我在HR这个岗位做起来还算顺利。
这个世界是广阔而多彩的,工作之余,我一直没有停止对新世界的探索。随着去到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也越发体会到世界之大。然而,一直以来,我只是作为一个过客,匆匆路过,对很多地方的感知都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
(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观看NBA快船队的比赛)
在我32岁那年,因为工作多年,手里有了一些积蓄。我们便打算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B计划,找一个地方待上几年,换一种生活,深度体验一下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在我看来,三十多岁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物质积累,是最适合走出去的年龄段。因为到了四五十岁,去外面不太容易找到工作。而二十多岁时,工作经验有所欠缺,物质上也不够富裕,心里会少些底气。
确定之后,我们就开始选择目的地。之前,我在新加坡待了5年,东南亚已经很熟悉了,再去那边也没什么意思。欧洲至今尚未去过,算是一个遗憾。不过,正是因为对欧洲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也不考虑。
(墨尔本海边的黄昏)
选到最后,我们锁定的目标,就只剩下加拿大和澳洲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但是老公更倾向于加拿大。在我认知里,加拿大比较寒冷,我一开始不想去。
后来,老公找了一个有关温哥华的片子给我看,片子里介绍说,温哥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季的气温在0℃以上,而且温哥华的中餐还特别好吃。看了之后,我才开始考虑加拿大。
而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因为雅思考试。如果去澳洲,每个单项都要达到7以上。然而,我的英文其它方面都好,唯独写作能力不行,最多也就6.5的水平,所以只能移居加拿大。
(温哥华市中心的港口)
2017年6月,审核通过了,我们带着登陆信第一次来到枫叶国。因为在机场办理landing的手续,所以错过了后程航班,只能在机场里等候下一个航班。
当时,机场空调开的很大,吹得我瑟瑟发抖。恰巧外面又下雨,我顿时感觉很不舒服,对温哥华印象瞬间就不好了,心想以后再也不来这里了。
直到后来的一次旅程,我们途径萨斯卡通、卡尔加里、班夫再回到温哥华,一路阳光,一路都有友好的问候,才让我对温哥华的印象有了改观。
(2017年,加南大班夫国家公园)
这次旅程,也让我开始对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我在卡尔加里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有个加拿大老大爷想看我的护照,我就把咱们中国的护照递给了他。
大爷问我:“这个护照是多少钱办的?”我说:“40加币左右”。大爷把他的护照塞到我面前说:“你看看我这个加拿大护照,一百加币办的,也没啥用。我听说中国快占领世界了,是吗(I heard China is taking over the world,isn't it)?”我回答他道:“我以为我们已经占领了呢。”
虽然是开玩笑,但回忆起当初在香港的经历,还是让我颇有感触的。同样都是老外,对我的态度已经截然相反。
这些年,随着祖国崛起,我们这些祖国的子民们,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受到敬慕的眼光和待遇。
(北京故宫留念)
2018年春节,我们带父母去美国,也有一样的感受。当时,我们到庞蒂亚克去逛汽车博物馆。庞蒂亚克是一个古老的汽车小镇,当我们逛了一圈正要出门的时候,一位老奶奶走过来,问我们喜不喜欢这里。我说这里很好,很不同。
然后,她又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就告诉她,我们来自中国北京。老奶奶瞬间变得异常兴奋,她惊叹道:“哇!北京,了不起的地方!我之前在里面打扫,没能带你们好好逛一下,我可以带你们再看一下这个小博物馆吗?”
仅仅因为我们是从中国来的,从北京来的,便让老奶奶生出如此敬意,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值,瞬间拉满。
(我在美国德州游玩)
之后在德州、加州……几乎我们去过的所有地方,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那几年出国在外,中国护照真的很好用。每个接触到的人,在得知我们是中国人后,都会变得特别有礼貌,特别热心。
2019年春节和国庆期间,我和老公到温哥华买了一套房子,又办理了一些证件,计划到2020年的时候,搬过来住上一段时间。然而,2020年疫情爆发,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直到2021年,我们才第一次住进买了两年的加拿大房子。可刚住进去,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奇葩邻居。
(在温哥华的朋友家做客)
我们下飞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到自己的房子已经接近半夜12点了。我们担心吵到邻居,就打算睡在床垫上,凑合一晚上,等明天再整理床铺。
我刚把床垫拆完,就听到墙上传来“砰砰砰”的响声,把我吓了一跳。很快,我就反应过来了,这边房子都是木头结构,不隔音。于是,我们急忙蹑手蹑脚地熄灯休息了。毕竟初来乍到,不能给人添麻烦。
(温哥华的住所附近)
第二天邻居大姐就找上门来了,她那爆炸头的造型酷似浪姐张蔷。刚一见面,大姐就跟我们一番寒暄,非常热情。
她说了一大堆话,大致就是,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社区,我猜你们一定有很多地方需要帮忙,千万别见外,有事您说话。然后,她话风一转,对我们说,咱这小区什么都好,就是房子不隔音。
我一听,赶紧给她道歉,说昨晚太晚了,打扰你休息了,这礼拜来我们家吃饭啊。大姐一听,马上笑了:“谢谢你的邀请,我从来都不做饭的,哈哈哈。”
我们的初次见面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当时我就想,这邻居还挺好相处的,这么热情,以后要多来往、多走动。
(温哥华附近的岛上,朋友开的扇贝养殖场)
没几天,我们回国了,因为一时半会也不打算回来,就把房子租出去了。租客是一对90后的小夫妻,非常有礼貌,还带着一个两岁的可爱女儿。
临走的时候,我给隔壁大姐留了封信,礼貌地告知她租客的情况以及我的邮箱,并且跟她说,有事可以跟我联系。
可是,就在我们刚回国的第一周,物业便发来了一封警告信,说是邻居投诉,噪音扰民。信里面还把什么时间,有什么动静列举得一清二楚。其中包括大声说话、走路重,还有敲水管……
(在太平洋西海岸的大坝骑行看日落)
我就找租客了解情况,租客很委屈地跟我说:“隔壁大姐已经上门找过一次了。他们现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举动,一直都是轻手轻脚,尽量避免制造响声。”
但是,两岁的孩子,你总不能让她一直不活动吧?宝宝只要一哭一出声,隔壁大姐就开始敲墙,搞得孩子这两天都快产生心理阴影了。现在,只要孩子动一下,就会问妈妈,墙会不会响。
之后,我跟物业交涉了一番,申明我的租房流程是合法的,然后指出邻居提出的一些所谓噪音的不合理理由。最后,我跟他们强调,我买的是房子不是监狱,平时租客进行的都是正常的生活行为,没有举办聚会,也不存在扰民的嫌疑。
(在温哥华出海钓鱼)
如果真要追究责任,只能说是房子的结构问题,应该找开发商问责,而不是让住在里面的人都飘着走路。没多久,我就收到了物业的道歉回复,然后隔壁大姐也卖房搬走了。
到2022年,眼看着枫叶卡马上就要过期了,刚好国内疫情不是很严重。于是在6月6日这天,我们背着9个大箱子,从北京出发,坐了17个小时的火车和13个小时的飞机,来到了温哥华。
由于我一直在外企工作,一直身处英文交流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上家公司,我做出海业务,负责管理Global HR团队。得益于之前的经验积累和全球化的工作经历,我来到加拿大后,找工作还是挺顺利的。
(GHRC论坛,我作为嘉宾在台上分享)
来温哥华一个月,我就拿到了两个公司的offer。之后,多伦多有个公司的CEO向我发出邀请,给我订了机票和酒店,让我去面试。
这家公司是个独角兽企业,业务前景非常不错,我也很看好。公司CEO是一个在这边生活多年的华人,眼光很犀利,业务敏感度极高,思考深度跟我很契合,我们也很聊得来。
所以,在视频面试后的第二天,我便应邀来到了多伦多。面试很顺利,他们开出的条件也很好,很有诚意,但我还是拒绝了。
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对我来说,多伦多真的是太冷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气候。另外,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竞争很激烈,类似于国内北京的那种氛围。
(北京HRflag新旗峰会,我担任演讲嘉宾)
我之所以出来,就是想换一种生活,把节奏放得缓慢一点。所以,在纠结了一段时间后,考虑到当初来加拿大的初衷,我便留在了温哥华。现在,我在温哥华的一家公司,负责加拿大地区HR团队的管理工作。
初到国外,人地两生。工作确定之后,我们还要学习很多生活技能。这段时间,我们学会了刷墙、野外露营、回收瓶瓶罐罐、自己开车,甚至还学会了怎么种大葱……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来加拿大之前,我还担心生活无聊。可几个月下来,通过不断地学习新东西、新知识,认识新朋友,我有时反而会感觉时间不够用。
(在越南的沙滩)
现在,我们移居加拿大快半年了,各方面都还算顺利。我能走到今天,尤其是事业上的一步步发展,跟海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倒不是说海外的哪些方面比国内好,而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不同的事物,刷新了自己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开放的心态,让自己吸纳更多的可能性。满怀着好奇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满足并保有这份好奇的同时,再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真诚地面对自己,开心地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充满无限可能,这是我坚持的价值观,也是我一直以来去探知世界的动力。
(66号公路的路上)
往后余生,我还想到那些我尚未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比如欧洲……温哥华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小段旅程,未来某天,或许我会离开这里,赶赴另一段旅途,也或者,在感受到疲倦的时候,我会回到北京,落叶归根。因为不管身在何处,我的根在中国,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