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 (ID:njunewtide),作者:潘媛媛、冀思宇,指导老师:白净,编辑:周婧,原文标题:《观点 | 为什么传统戏剧中的“忠贞”今天成了群嘲的“恋爱脑”》,题图来自:《薛平贵与王宝钏》




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起热议,王宝钏苦守寒窑挖野菜的剧照被做成表情包,网友们纷纷借之警醒自己:恋爱脑是要去挖野菜的!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做成的表情包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做成的表情包


王宝钏的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经过明清两代的改编,以戏曲形式在舞台上流传,其中以秦腔《五典坡》(京剧称《武家坡》)和京剧《红鬃烈马》最为著名。这个故事于2009年和2012年被改编为歌曲《身骑白马》和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


这则经典而古老的传说为何在2022年再次掀起讨论热潮?当人们在讨论王宝钏时,究竟在说什么?新潮选取《红鬃烈马》作为范本,从王宝钏和薛平贵出发,谈谈解读经典文本的态度问题,从“恋爱脑”和“野菜”聊到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恋爱脑祖师奶奶?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做成的表情包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照做成的表情包


为了一个男人与父亲决裂,从相国千金变成寒窑贫妇,苦等丈夫十八年,一纸血书却换来丈夫冒充他人试探自己是否坚贞的羞辱,好不容易被接到西凉做皇后,也不过十八日就魂归西天。拥有“教科书级别恋爱脑”的王宝钏成了全网群嘲的对象,不少网友更是追溯到京剧《红鬃烈马》,细数王宝钏的恋爱脑行为。


王宝钏在花园与薛平贵私定终身,网友借《红楼梦》中贾母之言,嘲弄此情节:“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王宝钏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被贬斥为不孝不义,为了一个相识几天的男人不惜与至亲决裂;最让网友火冒三丈的是“武家坡”,王宝钏好不容易盼到薛平贵回来,却被他几番试探和羞辱,只为证明“好一个贞洁王宝钏”。


也有人提出,王宝钏不是“恋爱脑”,而是一个赌徒。王宝钏梦见红星落入闺房,梦醒之后在花园见到薛平贵,觉得此人有帝王之相,认为夜梦红星是上天预兆,因此选择嫁给他。


当然,也有戏剧爱好者表示不满,在他们眼里,王宝钏不慕荣华、不屈父权、敢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爹爹不必把儿为,孩儿不做那无义人。三从四德是本分,怎敢爱富来嫌贫。”她耐得清苦、痴情重义、坚贞不渝,“奴在寒窑度春秋。守不住来也要守,纵死寒窑我也不回头!”她不卑不亢、率真刚强,“这锭银子奴不要,与你娘做一个安家的钱。买宝库,做衣衫,买白纸,糊白幡,落得个孝子的名儿在那天下传。” 


重生之我是王宝钏


与“王宝钏挖野菜是什么梗”同时登上热搜的是“为王宝钏改写结局”。对王宝钏的恋爱脑行为,网友实在怒其不争,为其重写“手刃渣男”的逆袭大女主剧本:重生的王宝钏终于看清“渣男”的真面目,决心不再恋爱脑,回到相府,和父亲一起夺取薛平贵的王位,让“渣男”死于剑下。


似乎让王宝钏挖十八年野菜的罪魁祸首就是薛平贵,似乎她的一切不幸都源于“恋爱脑”和识人不清,似乎只要听从丞相父亲的安排就可以幸福美满。但真的是这样吗?须知虽然王宝钏是丞相府备受宠爱的小女儿,但归根结底,她仍逃不过父权社会结构性的困境,在相府时她是父亲的附属,哪怕嫁与王孙公子也不过变成丈夫的附属。因此,比起扣在王宝钏头上的“恋爱脑”帽子,更值得关注的是角色脚下的镣铐。


《红鬃烈马》受作者和受众审美意趣影响,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烙印,存在“武家坡戏妻”等迎合封建大男子主义的情节,但《红鬃烈马》之所以久演不衰,就在于其对市场性和艺术性的协调:


一方面,《红鬃烈马》每折戏都设置了丰满的冲突和反套路的创新情节,例如“武家坡”一折虽然借用了丈夫戏弄、试探或怀疑久守空房妻子的经典桥段,但一改以往京剧“戏妻”剧情苦大仇深的套路,以薛平贵的佻挞自喜和王宝钏的泼辣回应营造了轻松俏皮的氛围;另一方面,复杂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感情变化和代代锤炼的唱腔表演都为其成为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典戏曲中,王宝钏的形象,符合她所在的时代公众对“忠贞”女性的期待。旧时代,女性依附于男性,从属于男性,王宝钏寒窑十八载,终等得意中人,虽受尽苦楚,但终盼来大好结局,苦尽甘来。今天,人们用世俗的眼光解读王宝钏的行为,将戏曲中的经典形象庸俗化,如果套用这种思维,那杜十娘为何要怒沉百宝箱?干嘛和钱过不去?傻不傻?


阅读经典文本时,抛开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拿现代价值观去套评古代角色则容易滋生傲慢与偏见,现在的观众喜欢清醒独立的“大女主”角色并无不妥,但因此将所有女性角色都放进这个模板中改造,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被标签化的恋爱脑


“恋爱瘾犯了,让我去挖点野菜冷静一下”

“头好痒哦,是不是要长出恋爱脑了”……


当一条条段子刷屏社交平台,当一张张表情包在聊天框中反复传播,“恋爱脑”成为了大众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它成为一个高度标签化的符号,一旦有人为了另一半付出,便有被贴上“恋爱脑”标签的风险。


但是,在戏谑化的表达之下,在高度娱乐化的二次创作之后,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当我们说“恋爱脑”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恋爱脑”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汇,概念本就模糊。百度百科对恋爱脑的定义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就可以形容他有一个‘恋爱脑’”。


然而,在互联网场域的舆论狂欢中,“恋爱脑”概念被高度扁平化、无限泛化,于是,一个“人人皆是恋爱脑”的世界达成了。完全坚持自我和完全为另一半付出本是两个极端。对爱情态度的判定绝非网友“二极管”式的论述:要么不付出,是值得颂扬的“人间清醒”;要么为对方付出,就是应当接受千夫所指的“恋爱脑”。


在传播的过程中,“恋爱脑”的意义变得扁平,几乎成为一张贴纸样式的标签,网友敲敲键盘便可以把这个标签贴到各种人身上;它也变得很宽泛,不管什么样的付出行为都可以打包扔进这个概念里,哪怕是假日的一天陪伴、节日的一束花朵。


作为一种“舆情符号”,“恋爱脑”这种表达一旦形成,便被纳入了价值判断中——恋爱脑不可取。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只需发出若干符号(如表情包、搞笑段子),就可以达到理解语境的效果。何为恋爱脑、某人是不是恋爱脑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人们在意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戏谑的调侃。


叔本华曾经说过:“为了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失掉了四分之三的自己。”在扁平化的互联网空间,你是否还分得清,在爱情里付出或退缩,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评论与期待,还是自我审慎思考后的选择?


网上冲浪,图一乐就行,别那么认真。挖了那么久野菜,歇歇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 (ID:njunewtide),作者:潘媛媛、冀思宇,指导老师:白净,编辑: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