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经过数天激烈谈判,各国终于就设立基金以补偿因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的中国却以仍属发展中国家为由,希望成为该基金的受益国而非出款国。



广东去年9月末采取限电措施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气候峰会上,中国极力强调自身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将可以从气候基金中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世界报》就此写道,西方国家必须要提高警惕,不应让拯救地球的款项流入中国的军备扩充计划。这篇题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必须擦亮眼睛》

“以中国为首的130个国家极力主张成立这样一个基金,而中国也将是从该项基金获得款项的国家。中国的做法很有些讽刺意味,因为中国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消费国。

而中国无视上述事实,坚持要国际社会承认其发展中国家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对中国当然十分有利,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就不必大费周章地向各种资金池注入经费,而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取国际援助。”

评论指出,中国也为环境保护付出了诸多努力,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能源需求远远超过可再生能源的覆盖能力。就在今年秋季,中国还曾实施过限电措施,并同时提高了火力发电的占比。

也正因为如此,允许中国保住其发展中国家地位就很难理解了。毕竟,中国在某些领域似乎并不需要获得国际援助:仅在2021年,中国就为打造一支高科技军队投入了29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换言之,西方必须擦亮眼睛,不要成了中国军事野心的赞助者。西方也必须意识到,仅仅实现了气温升高不超过1.5摄氏度这一目标,并不足以挽救地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也仅仅是个普通的商业模式,也必须以商业模式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南德意志报》也就埃及气候峰会发表评论称,中国正在成为在气候保护领域开展全球合作的绊脚石,各国为气候保护付出的努力很有可能化为乌有。

“对于阻止气候变暖的抗争而言,这一发展趋势极其危险。京都议定书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有可能会再度上演。京都气候会议之后,整整十年全球气候保护方面几乎毫无进展。因为欧盟、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环境政策都是基于巴黎气候协定制定的,也就是基于各国都要共同应对气候保护这一人类最大挑战的共识,其基础是相互间的巨大信任。也就是说,各国相信中国也会信守为下一个十年所作出的承诺。但北京在埃及的种种表现,却似乎无助于增强这种信任。

但一旦这种信任完全丧失,巴黎气候协定也会像纸牌屋一样顷刻坍塌。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强调,只有各主要竞争对手都同意采取共同行动,美国才会参与气候保护。美国不起表率作用,欧盟就无法为其宏伟的气候目标提供合理的政治理由。而中国快速发展经济以及不断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同时,一旦流露出不愿履行巴黎承诺的迹象,那么,全球共同抗争气候危机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