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来,印有“清华妈妈语录”的相框摆件、墙纸在电商平台销量不菲。一些买家说这玩意儿送给孩子有激励作用,但更多的人则批评这是将教育功利化的毒鸡汤。



这个“清华妈妈语录”其实很老土:孩子问“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妈妈的答案为“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是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


简单点说,就是将教育的目标定为“有钱”。


这段并没有明确出处的“清华妈妈语录”,大概率只是拙劣老段子的集合,也是电商刻意打造的噱头。但它并非“胡说八道”,而是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你随意走入一个中国家庭,谈起孩子的学习,大概率会听到类似的话,无非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比如“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好好学习,以后才不用担心”……它最终的指向都是一个字:钱。


无论中国式家庭教育,还是家庭沟通,对钱的执念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执念甚至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从两三岁就开始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争气”的人生不在少数。


这种执念自有因由,毕竟“没有钱万万不行”的心理已经深入骨髓。而且即使是执念,也不能说是错,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中国人过得都太苦了,正因为缺少足够保障,所以对“保障”有执念。即使到了今天,许多人仍然有着“高储蓄低消费好囤积”的基因,当然,在很多时候,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在这种状态下,将执念贯彻于教育中,也是正常的,它甚至可以被视为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必备的“危机意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人生完全被一个执念所充满,那不但无趣,还可能会一无所获,尤其是在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而宣扬这种执念的心灵鸡汤,也是不折不扣的毒鸡汤。


我一向不喜欢功利心太重的人。有些人认为所谓“功利心重”,就是凡事讲钱,一心求名利,实际上它的体现远非这般狭窄,也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而是关乎从小接受的教育、三观的成长。


比如说,如果你从小被要求在只有标准答案的状态下生活,那么你的功利心就不会少。如果你从小就被教育只能读“有用的书”,那你大概率也是一个功利心非常重的人。


相反,如果你明白“多读无用之书”的道理,如果你能有几样可以享受终生的爱好,不会一人独处就大呼无聊,那你不但有趣,也大概率没那么浓厚的功利心。


在某些时候,功利心是一样好东西,尤其是在遵循丛林法则的社会里,它会让人更“进取”。但更多时候,功利心对人生的摧残不但是显性的,也是不可逆的,它会让人缺少持久走下去的能力和动力。


更何况,以当下现实来看,考上好大学不但跟赚钱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跟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没有必然关系。所以,“清华妈妈语录”式的教育灌输,带给孩子的可能是未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这种落差甚至会让人陷入某种认知层面的崩溃和信念的坍塌。


至于“清华妈妈语录”的最后一条,更是典型中国式家庭的道德绑架,它同样是非正常三观的体现,而不是真正的爱与理解。当然,它存在于大多数家庭的认知里,或者说,大多数家庭仍然活在前清时代,而非真正的现代文明社会。


功利心与道德绑架,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一体两面。它将教育变成了某种单向目的,既为了孩子,也为了家庭,但最后往往一无所获。甚至可以说,因为对孩子灌输了功利心,才有道德绑架的需要——因为当你培养出一个除了钱什么也不认的孩子时,你的潜意识也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白养了这个孩子。


其实,没有什么比三观更重要。一个心理健全、认知正常、尊重常识和逻辑的孩子,即使不读清华北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有人会说,现实是只有功利心特别强的人才过得好,才配得上“懂事”二字,才算得上精明。但人生那么漫长,何必盯着眼下?世界那么大,何必盯着粪坑?文明那么美,何必非要学着丛林里的野兽?


无论是“清华妈妈语录”式的毒鸡汤,还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动物性推崇(比如“狼性”之类),本质都是反文明的。它当然有“为势所迫”的一面,但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做的,显然不是掐着自家孩子的脖子,把毒鸡汤往他嘴里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