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科曾感慨,

他正在主持“最艰难的”

G20峰会。

“请各位嘉宾享用我们精心准备的美食,我希望各位不会觉得(菜肴)太辣了。”

11月15日夜,在2022年G20峰会欢迎晚宴上,身为东道主的印度尼西亚(下称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在致辞最后幽默地说道。

本次晚宴在巴厘岛“神鹰广场”举行。在进行了一上午的会议后,各国嘉宾都换上了更加舒适的便装。整个晚宴的气氛显得轻松、和谐。



· 佐科(右二)身着华丽的印尼传统服饰巴迪衫,与妻子一同进入晚宴现场。

晚宴很快吸引了国际媒体的注意。这不仅是因为餐桌上的巴东牛肉和天贝饼等印尼美食,更是由于此次峰会是3年来成员国领导人“最齐”的一次:共有17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这也展现了佐科领导下的印尼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尼此次主办G20峰会,彰显了印尼作为一个具有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大国的形象。同时,这也体现了佐科一直希望能在促进印尼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印尼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愿景。



· G20峰会举办地巴厘岛美景。



史上“最艰难的”

G20峰会

“我们决不能让世界落入另一场冷战之中!”在会议开幕式上,身着黑色西装的佐科说道,“我们需要树立合作的模范,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作为领导人)我们不仅对我们本国的人民负责,更要对全世界的人民负责。”佐科这一演说,奠定本次G20峰会弥合各国分歧的基调。

在G20峰会前夕,有媒体报道,佐科多次向外交官员感叹自己正在主持有史以来“最艰难的”G20峰会。



· 佐科在G20峰会现场发表讲话。


本次G20峰会,印尼既是东道主,也是G20主席国。这是佐科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

按原定顺序,2022年G20主席国应为印度担任。但考虑到2023年印尼还要担任东盟峰会轮值主席国,在与印度商讨后,印尼提前一年担任G20主席国。

为了确保G20峰会的顺利举行,印尼政府投入了至少4500万美元,并部署了超过10000名印尼警察和18000名印尼士兵保证会议安全。

许利平说,上任以来,佐科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讲究实干的外交风格。但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参会各国间有着比较尖锐的分歧,这也为佐科通过G20平台开展多边外交增添了不少难度。

在外交活动中,佐科经常把“具体”这个词挂在嘴边。曾有人询问佐科,为什么上任以来他从来没有亲自参加联合国大会。佐科笑着回答道:“因为我喜欢达成真实而具体的成果。”但在今天的国际局势下,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 在G20峰会举办地巴厘岛街头巡逻的印尼骑警。

在峰会筹办过程中,佐科扛住了西方要求“孤立俄罗斯”的压力,坚持邀请俄罗斯参加G20峰会。

佐科在多个场合表示,他反对战争,但他也认为经济制裁“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无论面临的问题多么艰难,如果我们(各国)能坐下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

在筹办G20峰会期间,佐科先后前往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访问,与两国总统进行面对面会谈。

佐科曾希望能够邀请俄乌两国总统一同参加G20峰会并举行会谈,并多次与两国总统进行沟通。但在各方因素的影响下,佐科的这一设想最终搁浅。但他表示,自己在促进俄乌两国维持国际粮食出口上取得了成果。



· 2022年6月30日,佐科(左)与普京在莫斯科会面。


还有消息称,为了避免参会国在会场上爆发激烈冲突,在会前,佐科指派多名资深外交官,努力劝说西方国家在俄乌问题上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并争取各方能够在峰会结束时签署一项联合声明。

佐科也曾表示,如果参会各国能在会议结束后举行联合声明,他就能视此为“一次(我)个人的成功”。

在峰会演说中,佐科表示,作为G20的现任主席国,印度尼西亚竭尽全力“在(拥有)巨大分歧(的国家)间建起桥梁”。他同时强调,只有当G20成员国共同合作时,“我们才能取得具体的、对世界有利的成果”。这句话背后,似乎也有些无奈的情绪。

此次G20峰会的主题为“共同复苏,强劲复苏”。在议程设计上,佐科将全球卫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作为三大优先议题。

在G20峰会前夕,佐科宣布启动二十国集团疫情基金,以帮助全球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全球性流行病的预测和防治能力。佐科表示,该基金至少需要310亿美元,才能保证国际社会为下一场全球性疫情做好准备。



· G20官方宣传画,图中塑像为佛教和印度教神祇“金翅鸟”(梵语称“迦楼罗”)。这凸显了印尼作为多元文明国家的特色。


许利平认为,本次G20峰会的三项议题,都与疫情后各国共同关心的经济与社会的复苏紧密相关。这一设计体现了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佐科希望缓解各方分歧,将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作为主题的务实主义态度。



“摇滚总统”重视民生

今年61岁的佐科,身材精瘦,肤色黝黑,脱下西服后,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爪哇百姓。

出身平民的他也常强调:“我从来没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小人物,是普通人的一员,而现在是我为他们(普通人)做些事情的时候了。”

同时,摩托和摇滚这两个爱好,又为这位“平民总统”增添了“炫酷”的气质。

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宣传片中:佐科戴着黑色头盔,在摇滚乐的伴奏下,驾驶一台大排量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纵横穿梭。最终抵达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后,他摘下头盔,又“变回”了那个面带微笑的总统。这段兼具动感和温度的视频,让他成为雅加达亚运会的“形象大使”。



· 2018年8月,佐科在雅加达亚运会宣传片中驾驶摩托进入亚运会会场。


佐科曾说,“摇滚乐给我动力”。他幼年体弱多病,所以父母为他起名“维多多”,意为“健康”。

尽管家境贫寒,但佐科从未放弃学业。然而,他在高中入学考试中发挥失常,最终只考入大学升学率很低的国立第六高中。据他的母亲回忆,那段时间,他寡寡郁欢,身体也不好。

就在这灰暗的时刻,“金属摇滚”激励了他。许利平说,金属摇滚为当年陷入迷茫的佐科提供了一个发泄压力、找寻自我的渠道,也助他逐渐形成了坚韧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家人和音乐的鼓励下,佐科迅速重整旗鼓,并在3年后成功考入印尼名校加查马达大学,最终实现了靠教育改变人生的目标。



· 2013年,在雅加达“金属制品”摇滚音乐会上,时任雅加达市长的佐科(左一身着红色外套者)与摇滚迷们一起举起“金属礼”。


佐科从不吝于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作为“金属摇滚迷”和“摩托车发烧友”的活跃形象。

许利平表示,佐科的目的是通过凸显自己勇敢果断、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性格,来激发印尼人的斗志。这既向印尼社会传递了鼓励奋斗和创新的正能量,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印尼社会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新面貌。

佐科出身平民,了解印尼普通人的生活。他曾说过:“在我眼里,民主意味着(政府)必须为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他要求官员“离开办公桌”,多和普通百姓接触。

许利平说,佐科的足迹遍及印尼所有省份,很多时间都用在外出考察调研中。这为他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在任内,佐科推动了对印尼各地贫民窟的改造,许多居民住进了整洁舒适的公寓。由于大力推动印尼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佐科获得了“施工帽总统”的外号。



· 2019年,佐科(高举左臂者)在雅加达农村地区发表演讲。


与此同时,佐科也有着雷厉风行的一面。在禁毒问题上,他曾强硬表示:想要解决印尼的毒品问题,就要向输入毒品的毒贩们“开枪”。他还力排众议,改革了燃油补贴政策,将节省下来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医疗等重要领域。

在佐科的努力下,印尼在民生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许多印尼人亲切地称他为“佐科维(jokowi,佐科姓与名的简化结合体)”。印尼媒体也发明了一个新名词“佐科维效应”,形容佐科在印尼的人气。



连接世界的“中等强国”

在此次G20峰会前夕,英国媒体《经济学人》曾专访佐科,并询问其对中美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看法。面对记者设下的“陷阱”,佐科表示:“中国是印尼的朋友,美国也是印尼的朋友。中美都是印尼重要的合作伙伴。”

许利平认为,自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以来,印尼一直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佐科继承了印尼国父苏加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担任总统以来,佐科领导印尼与世界各国及多边组织保持了良性互动。



· 1955年,印尼国父苏加诺(图中央左手抬起者)正在前往万隆会议会场。

有学者表示,作为一个领土横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中等强国”,印尼的国家发展一直受益于其“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不仅让印尼避免卷入国际冲突之中,也让其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扮演“架桥者”和“调停者”的角色。同时,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也能更好地助力印尼的经济社会发展。

自上任以来,佐科一直非常重视中印尼关系,并曾多次访问中国。

2022年7月,佐科在访华期间表示:“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印尼和中国的良好合作体现了双方关系的战略性,对地区和世界都是正能量。”

许利平认为,这显示在当今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两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依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在佐科任内,中印尼关系高速发展。佐科曾3次视察中印尼两国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这条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是中印尼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佐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条铁路将为印尼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印尼和中国之间的合作越多,对两国越有利”。



· 佐科(图中穿紫色马甲者)正在视察雅万高铁。

许利平认为,成功举办G20峰会提高了印尼在区域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但务实的佐科无意让印尼成为第三世界的“领导”。与此同时,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G20成员国发表共同声明的可能性比较小,本次G20峰会的成果可能会更加集中在数字化经济转型、新能源发展以及健全国际卫生合作体系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东道主,佐科还能否在G20期间重现“佐科维效应”,人们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