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中国全境出现5400个新冠感染病例,感染者人数同欧洲小国瑞士的感染人数相当。但对于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来说,疫情却是"极其严峻"。有人担心,大规模的停摆浪潮又会来临。



(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周六,中国疾控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再度强调了坚持动态清零的决心。《新苏黎世报》报道称,中国地方官员目前的处境极为艰难,因为中央政府要求他们既不能防疫过度、干扰民生,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导致疫情扩散。这篇题为《中国面临新一波停摆潮》的文章写道:

"上周,有关中国将会很快放弃引起广泛争议的清零政策的传言,曾使得中国股市出现短暂的反弹。社交媒体上,所谓结束疫情的详细计划以及降低入境者隔离日期的传言,一度广为流传。然而,周六防疫部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显然让这些传言不攻自破。

疫情再次严重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九月底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奥密克戎BF.7变异毒株的传染率极高,另一方面,十月长假期间出门度假的中国人明显多过以往。其结果是,十月份平均每天都有上百个城市发现病例。除此之外,十月中旬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也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压力,毕竟地方官员都不想在这一政坛大事前夕留下不好的印象。咨询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师Ernan Cui表示:'二十大前,一些城市可能没有及时采取控制疫情的措施,甚至干脆没有通报疫情数据。'

有些城市的感染数据很低,却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封控措施,这一现象也许说明有些城市可能在故意隐瞒疫情的实际情况。新疆乌鲁木齐的居民被要求足不出户已经三个月之久,而当地官方通报的每日新增病例却只有两位数。十月份,河南省会郑州也曾实施为期三周的封控,而官方通报的病例也只有一到两位数。即便是在中国,如此低的感染病例也不会引发严苛的封控措施。"

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中国再度发起大规模停摆措施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目前有六座大城市处于封控状况,北京再度收紧了防控措施,外地进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如果继续长期坚持清零政策,经济将难免付出惨痛代价。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疫情限制以及无休无止的核酸检测和停摆措施后,中国民众也普遍表现出了厌倦情绪。抱怨呼声越来越高,还有很多人丢掉了工作,生计失去了保障。

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感到不堪重负。按照北京的指令,地方官员必须在辖区内做到疫情清零,但同时又要尽可能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这完全就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使命。更何况,一些地方当局的财政已经清零,无休无止的群体检测和停摆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的亏空。北京防疫政策的重点是检测和监控,而不是疫苗接种。这种防疫政策已经将中国带入了陷阱。"



《新苏黎世报》:历时三年的疫情防控、群体检测以及停摆措施,已经令许多中国人感到厌倦。

德国政府就中资入股汉堡港做出妥协性决议之后,相关的讨论已经渐渐平息。《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德国政府的妥协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还无法定论。评论写道:

"一方面,让中资持有少数股权以便同中远集团保持距离,这是政界的一厢情愿,但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中远集团是否会接受德国政府的方案,也还没有定论。有一种可能性是,中国人彻底被激怒,从而将更多的货船调往中远集团参股的鹿特丹和安特卫普港。

中国人被激怒后可能做出的反应,已经在此前的讨论中被不断提及,这也恰恰说明了中资参股绝非聪明的伙伴合作,而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这场参股之争也使港口的战略意义重新受到了重视。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海运一片混乱,运输费用飙升,最普通产品的供货时间也变得遥遥无期,凡此种种,都使人们重新意识到了港口的重要性。更何况,面向出口的德国工业更离不开运作良好的全球货物流通。而全球货运的9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

在此背景下,汉堡港不能和欧盟货运增长保持同步的现状尤其令人不安。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汉堡港2021年第一季度的货物转运量同2005年第一季度基本持平,而2014年之后,汉堡港的货物运输量一直在持续下降。而与此同时,汉堡港对中国的依赖却日趋严重。今天,汉堡港集装箱转运量中,来自和驶往中国的货物占比已经高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