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新疆、气候变化、贸易等议题上,星期五在北京的会谈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以"不要重蹈对俄政策的覆辙"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德国人总是对德中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当今真正关键的问题则是,作为欧盟最主要国家的德国应该持有怎样的战略定位。
"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肖尔茨是首位去北京探讨地缘政治问题的德国总理。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也许是唯一一位能够对普京施加些许影响力的领导人。肖尔茨确信地说,他和习近平都一致认为,威胁动用核武是不负责任且危险的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应该高估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普京已经一再证明,他愿意为侵略战争付出极高代价。至于他是否回动用核武器,则很有可能取决于他的统治权力受到多大威胁。哪怕是习近平,也无法为普京提供权力保障。"
"而在台湾、新疆、气候变化、贸易等所有其他议题上,星期五在北京的会谈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德国公众总是对此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固然可以公开谈及维吾尔人的境遇,肖尔茨总理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我们不应该以此作为衡量德中关系的准绳,因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议题,比如乌克兰问题。即便在气候保护问题上,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中国也不会在短期内如德国环保人士所希望的那样快速行动。这也是我们应该更多谈论如何适应气候变暖的原因。"
"德中关系最艰难的议题则是贸易,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严重不对等,也因为社会各界总是对此危言耸听。让具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德国在全球化时代停止和中国的经济往来,也就是对华脱钩,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便美国也不会这么做。德国的问题始终在于:将工业界的利润与国家利益等同起来。德国政界不应该像个商人一样对待国际政治,比如在处理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时。安全与自主必须得到首要关注,这一点德国总理还需要补课。"
"德中既是伙伴也是对手,这就是全球化的矛盾之处。关键问题在于,作为欧盟主要国家的德国持有怎样的战略定位:到底是站在西方阵营内,还是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样站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在俄罗斯问题上,柏林曾做出了错误决策,这个错误我们不应该再犯。"
德国《经济周刊》以"不要害怕中国"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值得我们害怕的并非中国本身,而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
"在北京的会谈也混杂了一些窃窃私语:更多中国生意是否导致危险的依赖性?作为新兴世界强国的专制中国是否会在不久后肆意地遥控我们的宏观经济?"
"德国经济与中国越是嵌合紧密,届时面临的损失就会越大。假如中国有朝一日武力攻占台湾,德国企业即便按照如今的中国业务规模,也会面临数以亿计的损失:西方对华制裁会彻底摧毁中国业务,甚至可能让我们根本无法再和中国做生意。所以中国生意正面临戛然而止的威胁,具体的进程,我们从俄罗斯身上就能得到参照。"
"我们所亟需的是摆脱这种可能遭受讹诈的境地,这一切必须依靠对等的经济合作。但是,将这一任务交给德国企业界去完成,未免太天真。此事攸关8400万民众的福祉,德国政界必须从最顶层和中国展开谈判,就行为方式展开对谈: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确保投资环境对等。中国必须对此表示理解,因为他们也是想做生意的。"
"和肖尔茨一同访问中国的企业老总们,其实也有机会减小自己遭到讹诈的可能。过高的中国业务额会导致危险的依赖性。英飞凌营业额的38%来自中国业务,大众汽车为37%,奔驰、宝马也都超过30%。化工企业科思创以及瓦克则超过20%。某些企业的业务集中风险大得惊人,从长远战略计议,这必须有所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