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中国最美企业”变成“中国最霉企业”需要多少年?国美的答案是,十八年。

2004年是国美的高光之年,蝉联中国家电零售之王,成功打入香港股市,把黄光裕送上了“中国首富”宝座。

现如今呢?门店如山倒,负债高过天,股价跌成狗……最倒霉的还是2万多名员工,非但可能延迟领工资,还得担心被公司法务“惦记”。



唯一的好消息是:据第一财经报道,国美准备向厦门建发集团融资100亿元,作为封闭资金,支持业务运营。

这个短短的句子,包含了三个关键性问题。

国美的总部明明在北京,为什么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厦门搬救兵?

这个厦门建发集团是什么来头,居然能在大家都躺平的时候拿出这么多钱?

当其他公司都绕着国美走时,厦门建发集团为什么要出手相助?

2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贴地域标签。

一说起东北城市,就立马会想到“国有企业大本营”,经典CP是“长春+一汽”。

一说起东南沿海城市,只会想起那些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比如深圳的腾讯、杭州的阿里巴巴、南京的苏宁、佛山的碧桂园。

但也有一些反常现象,上海“头马”宝武钢铁和广州“头马”南方电网都是国有企业,还是规格最高的中央企业。

厦门也是国企更占优势的城市,本文的主角——厦门建发集团就是厦门市国资委旗下的超强国企。

到底有多强?其2021年营业收入高达7195.76亿元,居然比厦门市GDP(7033.9亿元)还要高。在40多万家地方国有企业中,厦门建发集团的赚钱能力排第三,仅次于上汽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

建发这头“大象”不但体量大,而且跑得快。今年前三季度,地方国企系统营业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建发股份”(厦门建发集团的旗下上市公司)则增长了19.83%。

更神奇的是,厦门市属企业里不止有7000亿级的“建发”,还有6000亿级的“厦门国贸”和4000亿级的“厦门象屿”。

在这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加持下,厦门创造了一个奇迹:2021年市属企业的营业收入高达20130亿元,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是广州和深圳的2倍多,是重庆的3倍多。



谁能想到,小小的厦门岛居然搞出了如此宏伟的国企。

3

你有没有注意,厦门的国资还有个特殊性,是唯一一个资产总额低于营业收入的城市。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厦门国资是靠三家世界500强撑起来的,而这个巨无霸都是搞供应链运营的,固定资产不多。中国共有四家超级供应链企业,厦门独占三家,还有一家在杭州(浙江国资委旗下的“中大物产”)。

或许有人又有疑问,为什么人口只有500多万、GDP只有700亿元的厦门市能把供应链企业做这么大?

这是由厦门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精神决定的。

首先,厦门是第一批对外通商口岸,有很强的商业基因。建国初期因处于海防前线,很难得到大型工业项目。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厦门很自然地办起了一大批贸易公司。

其次,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相比,厦门市的辖区面积最小,陆路交通条件最差,腹地人口最少,所以厦门的贸易企业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去全国乃至全世界抢市场。

再次,厦门是第一批经济特区,官员务实又开明,政府在管理与扶持之间的尺度把握较好,既能做到有效监管又能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厦门国企开会有个潜规则:谁赚钱谁坐前面,谁赚钱谁声音大。

最后,厦门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厦门人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风口,捕捉全球商业风向,善用资本力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业模式,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搞转型,从单纯的贸易公司变成综合性的供应链运营商。

总之,厦门建发、厦门国贸和厦门象屿的这份基业,确实来之不易。

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厦门建发必须搞多元化扩张,用资本的力量来开拓更多有前景的新业务。如果这次能够控股国美,厦门建发就可以切入家电零售业务,开拓C端业务,形成新的供应链闭环。

或许有人会质疑,厦门建发是厦门市属企业,国美的总部在北京,相隔三千多里路,很难做好融合。

这种思维太狭隘了,中央都说了,我们要搞“全国统一大市场”。

现实当中,地方国资拯救外地企业的案例,一抓一大把。如果操作得当的话,还能给本市经济带来新活力。

合肥国资委就是经典案例,重金投资北京的京东方、北京的兆易创新和上海的蔚来,为本市带来了显示面板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就了“中国风投第一城”的美誉。

合肥可以做到,厦门为什么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