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哲宇@东京刘博士,江苏人,在日本生活已3年。

在路遥马急的一生中,总有些过往值得我们静静回想。多年之后,当我满头白发、步履蹒跚时,我希望在回想过往时,不后悔曾来人间一趟。

从江苏的渔港城市,到繁华的东京大都市,我曾在大学创业就赚到了21万,后来又到日本读博士,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期间,我看到了不同人,见到了不同事,感觉人生值得。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所以不防大胆一些,遵从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2021年1月,我在北海道)

1995年,我出生在江苏连云港。我的家乡面朝大海,背靠群山,气候湿润,四季鲜明,海洋资源特别丰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小就经常接触海洋生物,不光是在水族馆,更多的也是在餐桌上,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水族馆。

父亲喜欢炒股,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父母经常带我到各处旅游,所以我从小性格比较开朗且精力旺盛。

2007年暑假,父母带我去浙江舟山旅游,顺道去拜了普陀山的南海观音。回来后没多久,父亲就卖掉了所有理财产品,再之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2008年大熊市了。

(2019年8月,在韩国群山市参加海洋环境保护交流会)

从那之后,父母就觉得一定是观音菩萨在冥冥之中保佑着他们,所以每年都会去趟普陀山。我们家也与舟山有了不解之缘。

父母对我的快乐教育,最终也险些付出代价。他们在学习上并没有对我过多要求,我在班里成绩一直都是默默无闻。

直到高二期末考,我考了倒数第二名,最后一名还是个艺术生——人家的分数足够上一个很不错的大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要开始认真学习了。

之后,我把喜欢的海报唱片锁在柜子里,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夜里经常熬到12点才睡觉。父母也很支持我,给我报了补习班。

(高中时期参加科技节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高考结束后,我的成绩有惊无险地压着本科线。

在填报志愿时,我们全家对着高校报名的册子,一眼就发现了坐落在舟山的浙江海洋大学,还有我喜欢的水产养殖专业。随后,我想也没想就报了这所大学。

最终,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校园。一开始,我以为水产养殖专业就是学习怎么养小鱼小虾。但入学之后,我才发现里面大有学问,不同新型的鱼种、基因改良、生态环保等也都属于水产养殖的课题。

我们有很多实验课,每门重要的理论课都会配套相应的实验课。

(浙江海洋大学全景图)

记得,在一次解剖课上,我们学习解剖石蛙。老师幽默地说:“小心着点,你们的刀下可是100块钱呢。”我当时很惊讶,一只小小的青蛙竟这么值钱?

课后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石蛙不同于常见的牛蛙。市场上牛蛙16元/斤左右,而石蛙却能卖到200元/斤。石蛙营养丰富,除了有药用价值,蛋白质含量和瘦牛肉相同,脂肪含量只有瘦牛肉的4%。

同时,石蛙养殖周期长达三年,而野生石蛙捕捉难,人工养殖规模小,成活率低,大部分的养殖场只能建在山上。

( 2018年10月,在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

之后,我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养殖人太辛苦了,遇到恶劣的天气还会血本无归,要是石蛙能在平原上养该多好啊!”

恰巧,当时全国挑战杯创业比赛非常火热,我抓住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辅导员姜老师,他让我勇敢试一试。

我跟父母商量了一下,他们很支持我,愿意给我投资30万元。

在姜老师的帮助下,我迅速组建了一支大学生创业队伍,还得到了生态养殖专家王志铮教授的指导,就这样我的第一家公司诞生了。

我给公司起名“舟山原茂”,寓意把石蛙搬到平原上,也依然能够丰茂。

(2016年,我(讲台右一)在舟山市政府创新创业路演现场)

之后,为了获取精准的实验结果,我多次前往余姚的深山养殖场,光是坐车上山就要一个多小时。每次到养殖场,我都要呕吐十来分钟。

身体的痛苦还能忍受,实验的无数次失败让我备受打击,我甚至一度想放弃。

幸好有王教授的指导,我们有的放矢,着重在已知可行的几个改良点上进行实验。

最终,我们发现,将石蛙从山上“搬到”平地上来,最关键是水质的调控(此处省略数千字商业机密)。就这样,我们火速申请了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学校替我们报销了所有的专利申请费用。

(2015年11月,石蛙实验小组,左二是我)

可没想到,技术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取得养殖户的信任才是关键。养殖场的老板们看我们是一群毛头大学生,对我们不屑一顾,即使我们磨破了嘴皮子,也不愿试一试新技术。

我们挨家挨户拜访,了解他们养殖中存在的难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来获取他们的信任。最终我们的诚意打动了一家,有了第一家就有第二家,最终多家养殖场跟我们签订了合作意向。

这些经历,再次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不抛弃不放弃,失败距离成功往往只差最后一步。

公司创办了三年,我净赚21万。虽然这些钱对于我所付出的艰辛来讲微不足道,但最让我得意的是,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面做出的贡献——野生石蛙资源相当匮乏,我们累计放生了2000只幼蛙。

(2015年12月,在浙江余姚,指导当地石蛙养殖户直到深夜,左一是我)

其放生过程并不简单,为了让养殖石蛙适应野外环境,我们要在放生之前,对石蛙进行恢复野性训练,这样到野外后,它们才不会遭遇不测(比如被老鼠、蛇等天敌吃掉、不适应自然水温、湿度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性格开朗,自带北方人的豪爽义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认可我,我还当选了学生会主席。

随着创业成功和学生会主席的身份,一时间,我成为院校的风云人物。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生会和公司创业,与女朋友却渐行渐远,最终分手了。

(2017年1月,在舟山,我为筹建第二家公司路演)

当时第一家公司创业成功,形势一片大好,在大三快结束时,我还和学弟共同筹建了第二家公司,也算是准备完成儿时的梦想——开办一家观赏鱼养殖技术公司。

正当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王教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使命,如果在本可以迅速汲取知识、思维尚且灵活的阶段去做了其它事情,就算你的小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这样以后真的不会遗憾吗?”

很庆幸,在我人生的关键阶段,有这样一位恩师指引我走向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于是,我关闭公司,投入到研究生备考中。我似乎又回到了高三阶段,每天在图书馆学到深夜,在知识海洋里畅游,同时也让我忘却了失恋的痛苦。

(2016年,我在浙江海洋大学)

最终,我成功上岸。2018年,我正式拜入王教授门下读研,研究课题是一种鲫鱼的养殖技术开发。

研一刚开学不久,学校组织了东京海洋大学针对中日韩三国海洋类高校发起的硕士攻读项目,每年总共招收15人,可以在研二研三期间,前往东京海洋大学攻读双学位。

我抓住这次机会,经过努力,成为学校被录取的两人之一。就这样,我如愿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9年9月,我在日本方面的辅导员协助下办理了签证,从宁波飞往日本东京。飞机起飞那一刻,我觉得人生一片光明,未来可期。

(2019年10月,东京海洋大学入学仪式)

东京海洋大学是日本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学费很便宜,每年只需要3万人民币左右。生活费的大头在租房,我通过申请住进了学校宿舍,每月只需要交1千人民币。

在日本的硕士学习,大概要修10节课左右,每周三门课,其它时间自由安排。

因为实验室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导师不像国内那样给你明确的任务,也没有明确的签到制度,虽然这看起来很爽,但实际上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就很可能毕不了业。

在日本,需要自己想一个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跟老师商讨,最终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在国内,一般课题的方向都是直接继承了实验室现有的。这是两个国家在研究上最大的不同。

(2022年8月,在北海道函馆调研)

另外,国内对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很高,但日本不是很注重,只在意最后的毕业论文。

据我所了解,日本大部分学校的硕士都没有期刊论文的发布要求,即使是博士也只需要发表两篇国际期刊即可。

两个国家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考察方向,恰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因为是通过项目前来日本读书,所以并没有日语基础的要求,选课时可以选择英文授课的课程即可。这点对我们很友好。

2018年,我就曾经去过日本,当时只是去学术交流,大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准备好学习材料之余,我和同伴把东京和名古屋玩了个遍。

当时,我完全是一个游客的心态,既不用担心语言问题,又不需要让自己融入日本社会。

(2018年,镰仓)

第二次来到日本,起初我觉得东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就算只会英文也不会太影响自己的生活。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在日本,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前往所在的区役所,办理各种日常事务,这个时候日语就很重要。

有一次,我去咖啡店想点一杯饮品,服务员看出我很为难,改口开始跟我讲英文,但我还是听不懂——夹杂着日式口音的英文真的是一言难尽!所以,我不得不重新自学日语。

在日本,硕士全称叫“博士前期课程”,而博士则叫做“博士后期课程”,顾名思义,它们原本就可以是一体的,日本的硕士和博士往往也都会在同一个研究室进行。

(2022年4月,我博士入学)

所以,如果想在日本继续深造,只需要提前和自己的教授沟通即可。简要提出未来的研究计划、完成简单的入学考试之后,就可以继续深造。

目前,我博士研究课题是研发鱼类的疫苗。养殖鱼类一旦得病,大家通常用抗生素治疗,但坏处是抗生素可能会积累在鱼的体内。一旦鱼被端上餐桌,这对人体潜在威胁是很大的。

疫苗更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所以这虽然是动物研究,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我觉得,这样的研究很有趣,并且能为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积极作用。

(2020年8月,我在海洋环保公司实习)

2020年8月,通过导师介绍,我到一家海洋环保类的上市日本公司实习。公司的创办者也是我们校友,我们硕士期间有必修的“见学”学分,大概7天,所谓“见学”主要是参观和学习,自然也不会发放工资。

日本的同事做事胆小谨慎并且循规蹈矩,但技术还是过硬的。日本人待人表面非常友善并且耐心,但他们内心真实在想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有一次,我做一个的实验,指导我的一位女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我。尽管我猜测她心里早就不耐烦了,但她脸上仍然挂满了真切的笑容,最终使我独立完成了作业。

不得不说,许多日本人的这种包容,且始终面带微笑的态度,还是让人感到非常舒适的。

(2022年7月,测评东京汐留某酒店)

在日本,尤其是在东京,人与人之间是很冷漠的。有一次,我走在涩谷最繁忙的十字街道,有一个老人突然倒地不起,却没有一个人前去询问缘由,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日本,卧轨自杀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没亲身经历过电车卧轨事件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东京生活过。

有一次,我在日本等电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有人在电车快来的时候,开始快速翻越围栏,突然有人用中文大喊:“别啊!”

后来,是一名中国人边喊边把那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周围的日本人就像没看见一样。

那一刻,我特别想念自己的祖国,并下定决心,学业结束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

(无论走多远,祖国最亲)

日本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也许是抱着“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的心态,日本人遇到地震基本都是比较淡定的。

记得,我第一次在日本经历地震,刚好在研究室,老师感到地震后自言自语讲了句:“又地震了呢。”然而手头的事却没停下。冷漠且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日本人的性格普遍大抵如此吧!

同时,日本的诱惑在某种程度,要比其它国家多得多,毕竟这里是“宅男的天堂”。周围有很多同学因为沉迷于各种二次元、游戏等而不能顺利毕业,甚至中途退学。这让我很不理解。

(2020年2月,东京秋叶原)

因为生活节奏紧张,日本很多人都生活压抑,压迫之下人会变得扭曲。在日本,有特别多的奇奇怪怪的人,比如女装大佬或者同性性取向的人。

有一次,我在车站公共洗手间,解到一半,突然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日本人,正在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我突然想到之前在某音看到的,遇到变态的办法就是你比他更变态。

于是,我故作淡定地问他:“你喜欢吗?”希望以此把他吓退,但没想到他竟然兴奋地问我:“我知道附近有个不错的情侣酒店,我们现在就去吧!”吓得我提起裤子就跑了……

日本人对女孩子的审美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普遍喜欢那种可爱且小巧类型的。我因为科研任务比较紧张,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女生,现在还是单身。我期望学成归来,回到祖国,找到与我相爱之人。

(2021年1月,北海道札幌一雪场)

新鲜感之后,日本的学习生活让人感觉“好山好水好无聊”。

2021年8月,硕士答辩顺利完成,我听说同学要去爬富士山,就决定跟随他们一同前往。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看到同伴一身专业的行头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太草率了:没有登山杖,也没带去到高峰时的保暖羽绒衣。

于是,我赶紧买了根登山杖和两大包暖宝宝,匆匆上路了。山顶和山腰的温差特别大,到了山顶,我身穿一件保暖内衣+卫衣+运动外套+里外贴了若干个暖宝宝,但依然感觉非常冷!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没有准备才是最好的准备。就像我之前,只是计划毕业后开一家水族馆,谁能想到,我能到日本去留学。

(2021年8月,登顶富士山后于富士山脚下一酒店)

我们从前一天的20:00在富士山五合目开始爬,到次日3:00左右登顶,当太阳跳动着从东方跃出时,我感觉一切都值得。

之后,我经常到处旅游。在旅途中,我发现酒店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好的酒店可以帮助游客更快、更深刻地了解一座城市,设计师们更是通过寥寥几笔,不动声色地将当地的人文元素融入到客房之中。

如今到了日本,经典的日式庭院、小巧流水、禅意花园,在庭院里看四季轮回、万物生长。还有日本酒店,各种人性化的考虑,都把服务做到极致,这点确实让人敬佩。

(2022年7月,我作为试睡员受邀测评一家位于群马的民宿)

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所限的关系,我们能获取生活信息渠道很有限。经历了多次住宿从抱着“种草”攻略满怀期待到失望而归之后,我发现千篇一律为了博取流量的“小作文”大多都不可信。

所以,我逐渐开始记录真实的酒店入住体验,除了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真正的帮助,另一方面,大概是由于自己在学校定期要做学术报告,我很沉迷于做这种客观、精简的总结汇报。

当我每次在1分钟精准阐述一个酒店的优缺点以及特色时,我的内心总能获得十足的成就感。

走过不同的路,看过不同的风景,才发现我最怀念的还是家乡。未来学成归国,我定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生我养我的祖国。

(2021年5月,我在冲绳)

时光流逝,岁月变幻,我的故事还在继续。

最后,引用大鱼海棠里的一句话:“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防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