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头图来自:《铁齿铜牙纪晓岚》截图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都遭到曲解。甚至可以说,在无逻辑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再好的词也会被弄得面目全非。
“感恩”就是个例子,往往被用来进行道德绑架和混淆是非,比如家庭里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你拉扯大,你居然25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谁”,又比如面对社会阴暗面时,不问是非先说“感恩”。
“中庸”也是如此,所谓“中庸之道”是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不因个人喜好而有偏颇,也不因对方的权力地位而偏颇。可许多人直接将之等同于“和稀泥”,变成了“谁也不得罪”(当然,得不得罪主要看人,有权有势的首先不能得罪)。
又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来是用于自省,但现实中基本被用来胡搅蛮缠。骂错了人,本来认错就行了,但总有些人不但不认错,反而来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说错了又怎么样,反正都是为你好”,形同耍赖。
“情商”也是一个完全被曲解的词。按照定义,它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是一个人内在能力的表现。不过它早已经被歪曲化,变成了“会说话,不得罪人”,变成了市侩圆滑,变成了表里不一和口是心非,很多人将情商当成了能否升官发财的关键。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
“中国式情商,并不是真正的情商。在中国式情商里,并没有热情、自制、激情、坚持,以及自我激励和鞭策、鼓舞。有的只是左右逢源、拐弯抹角,甚至是口是心非,满嘴谎言。”
更有趣的是,情商里的那些要求,比如相处的分寸感、不强加于人、说话的艺术等,都被视为一种“对别人的要求”。那些喜欢把情商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毫无分寸,也毫无说话的艺术,但这不妨碍他们对别人进行指控和要求。
比如说,A不爱应酬,但被B逼着去应酬,A到了现场有些木讷或者冷淡,B就会说A没情商。可是,B从来不会考虑自己逼着别人去应酬,这种毫无分寸感的表现是不是“没情商”。
很多时候,“情商”还会像“感恩”一样,被异化为借口。比如电影院里有人大吵大闹,你上前制止,你家长辈多半不会说你有公德有责任感,反而会说你没情商整天得罪人。它也会跟“中国式逻辑”来一场“完美结合”,将“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进行到底。
话说回来,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吗?这事儿其实也很可疑。或者说,如果“会说话,不得罪人”这样的伪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说明社会存在巨大的问题。举个例子,一个原本会为社会创造巨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每天都要把时间花在迎来送往和应酬上,难道是好事吗?这段时间数学家张益唐再度火爆,有人问他当年为何宁愿刷盘子也不回国,他的回答就是回国的话,世俗力量太强大,会左右他的人生,破坏他的专注。
张益唐显然知道自己没有这种所谓的“情商”,更不愿意因为盲从于这所谓的“情商”,而影响自己作为数学家最需要的专注。
其实,情商这个概念即使不是伪概念,也不能脱离智商这个基础。一个人智商不足,根本不可能有情商,毕竟情商也需要逻辑思维、分辨力和同理心。如果抛开智商说情商,就会落入一个可笑的逻辑中,就像有人开玩笑说的那样:“如果情商真的不需要智商作为基础,那么猫猫狗狗更有情商,它们更会讨好人呀!”
没错,人际关系确实很重要,但它需要的是真正的情商,也就是自我认知、恪守原则、不卑不亢。
我的朋友熊太行老师,习惯在插科打诨中传授一些做人的道理。他的习惯是不讲空泛大道理,直接从细节出发。他写了本书,名叫《不完美关系》,试图解答以下这一系列问题:
吃饭的时候,要给客户和领导转转盘吗?
不擅长和领导聊天,一定没前途吗?
年轻人被领导“任意欺负”怎么办?
领导要“抢”我论文的第二作者,该怎么办?
同事已经破口大骂了,我应该回骂还是退群?
想参加公务员遴选,怎么跟现在的领导说呢?
相三次亲都喜欢不起来的女孩,还要追吗?
为什么有的人看着条件不错,快三十岁了还没谈过恋爱?
一生气就提分手,真分了你能扛住吗?
在县城相亲,我该提自己是个鬼畜区UP主吗?
不帮你吵架的室友,就是塑料姐妹花吗?
整天跟老师提问的学生,成绩真的更好吗?
亲戚家孩子来问我如何报志愿,我该怎么说?
这些问题涵盖了职场、爱情和亲友关系等。人作为群居动物,难免与人打交道。打交道当然需要情商,但必须是真情商,而不是伪情商。
拿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来说,“吃饭的时候,要给客户和领导转转盘吗?”
如果你相信伪情商那一套,将阿谀奉承、“长眼神”当成情商,你当然会选择殷勤地帮忙转,但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屈辱。但如果你相信的是真情商,也就是自我认知、恪守原则,那么就会将转转盘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必要的社交礼节,表现也会不卑不亢,同时还恪守了敬业的原则,是公司的好员工。
所以,情商和讨好,明明是两回事,“讨好型人格”不是一直被批判的性格吗?怎么有人一边说着高情商一边又强调“讨好”呢?
现在很多人说心态要好,但他们对“心态”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真正的好心态,是“不卑不亢地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社会就是这样,你不听话不接受肯定不行”的所谓“清醒”。
很多时候,刻意将“伪情商”挂在心上,反而会造成极大的心理问题。比如书中提到一个问题:工作中总怕说错话得罪人,这种心理还有救吗?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心理明明是好事啊,是一种对自己的警示。但实际上,它恰恰是中了“伪情商”的毒。真正的情商,是做好自己,也相信自己。既遵循社交礼节,懂得尊重他人,遇事有同理心,同时又能不卑不亢,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刻意讨好他人,更不让这种讨好心理变成束缚自己的压力。
作者:熊太行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品方:择壹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如果觉得《不完美关系》的问答形式还不够有趣,那么熊太行在《凡人动了心》里所解构的古代故事,也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冯梦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编纂话本传奇故事的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言”,至今仍然是取之不竭的故事库。
当然,“三言”中也有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熊太行借用《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印证“欲望是祸福的来源”,以《崔衙内白鹞招妖》告诉我们“最辛苦的是一厢情愿”,用《王娇鸾百年长恨》提醒我们“警惕那些情感勒索者”,还用《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证明“有缺点的人最真实”……
也是在这些故事里,真假情商时时浮现。一个文明社会的正常人所需要做的,就是穿透那些“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虚伪,撇开那些置于良知、文明原则和尊严之上的人情,探寻自己的内心——那个真正让人得以安身立命的角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