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 (ID:caozsay),作者:caoz,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被描述的最有智慧的人物,那么在诸多展示诸葛智慧的名场面里,有两场经常被提及,一个是舌战群儒,一个是骂死王朗,以至于日本光荣公司设计三国游戏的时候,还有一个技能叫做舌战。但很可惜,在真正的历史纪录里,这两件事并不存在。


其实我认为历史史实中的诸葛丞相已经非常卓越,并不需要这些虚构的故事去增加智慧表现,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通俗文学作品,这两个桥段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王刚第一次演和珅成名的电视剧是宰相刘罗锅,改编于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君臣斗”,其中不乏咬文嚼字耍嘴皮子的桥段,乾隆皇帝跟和珅屡屡在文字游戏里输给刘墉,以展示清官刘罗锅的智慧,后来这个套路被广泛用于热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纪晓岚的智慧基本上体现在了嘴皮子上。在传统相声里,这样的套路也用在了明朝的大学士解缙身上,郭德纲有些改编作品也沿用了传统套路。


其实这个背后的原因不复杂,作为古时候的说书人也好,相声演员也好,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也只是略高于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基本上是没有太多文化知识能力的,更不具备所谓逻辑、深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普通人理解聪明、智慧,往往只能局限在一些这样的段子里,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和坏人在斗嘴的过程中,占尽便宜,出尽风头。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审死官》《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也都能看到符合这种设定的桥段。


如果更往前追溯,最早可以看到这类描述的,是战国末期的一篇短文《晏子使楚》。必须说明的是,“晏子使楚”只是故事,并不是史书。


那么这里要分享的第一点就是,一些无法真正理解智慧、才干、能力的普通人,他们所能理解的智慧,往往就只能是口舌之利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点,一个人如何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破局成功,往往需要长期的筹划,深入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校验结果,而且这其中太多细节是普通人无法探寻,也懒得深究的。但普通人是缺乏耐心的,他们希望立竿见影的看到所谓聪明人的成果,所谓聪明人的本事。这时候,口舌之利是读者或者说听众反馈效率最高的,也是最容易直观体现的


所以我们无法让读者深究诸葛丞相是如何练兵的,如何优化和提升粮草运输能力,如何在长期的持续作战中维持士气和后方的稳定,如何化解军事将领之间的矛盾、不合,并形成军事行动中的合力。读者没有耐心,也懒得深究,他们对这些真正需要才干,展露智慧的细节一无所知。但作者提供了一个耍嘴皮子的场景,并无限夸大了这件事的正反馈和积极性,那么读者才会更直观的体会,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智慧,但比真实的智慧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被称颂。


现在的网络爽文不就更加极端,快速打脸,全员降智。没办法,第一,基本上绝大部分网文作者也无法驾驭复杂的故事,宏大的格局;第二,读者需要快速直接的反馈,根本不想思考,不想记忆前后内容,更不想深究逻辑和因果。


那么今天讲这个,也是继续人性观察,因为你在网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以驳倒对方为最高成就,但问题是,他们既不懂逻辑,也没有基本的常识和专业知识,翻来覆去最多引用的都是初中教材里的东西。然而他们自以为只要能用来辩论,就掌握了最高智慧。


面对这样的人,通常是不能搭理的,因为大家根本没办法在同一个知识体系和逻辑原则里交流。但是你不搭理他,他们还会自己加戏,看,被说自闭了吧,无言以对了吧,认怂了吧。于是洋洋得意,单方面宣布胜利。


算了,让他们胜利算了,反正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够憋屈了。


为了防止抬杠,还是要多说几句。


有些领域,比如国际金融谈判,比如律师法庭抗辩,确实需要一些言论措辞上充分的准备,但这些是基于缜密的逻辑、细节的把控,以及对相关法律、文件、权利义务的深入理解,所进行的综合判断和决策,很多时候,这里所讲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平平无奇的,不华丽,甚至不一定听上去很犀利,但是有可能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才会体会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不是谁的用词更犀利,谁的态度更强硬。更不是谐音梗,双关梗这些。


关于诸葛丞相,曾有其治下百姓言道“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其实这个评论,就很值得品品。实际上,关于一些互联网产品,我也说过有类似的评价,你用某个产品顺手,你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有一天你用了其他产品,你才会额外怀念之前那个产品的简单好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 (ID:caozsay),作者:ca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