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黄小邪,头图来自:深圳微时光


当下,35岁年龄危机,几乎成了中年人的职场“紧箍咒”。


一个人在35岁以后还有多少可能性?张丹梅决定转行时,已经36岁了,身边很多人认为她在冒险,“这个年纪,你看不进书的,记忆力也下降了”。她不服气,“把自己当成新人,有什么看不进去的。30多岁在职场是中年人,在你一生里,还是个很年轻的阶段,你后面还有几十年要过。


中年人以转行跨越职业困境,不可能是部热血漫画。经济上的窘迫,养家糊口的压力,独自承受的不确定性,不再风发的意气……再一次站在起点上,他们渴望冲破年龄困境,也不得不背负更多东西。



平安金融中心106层气派的办公室里,吴伟坚的名牌挂在一个不起眼的工位上。四个月前,他入职这家亚洲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实习律师。


去年10月份,吴伟坚离开BAT之一的M公司,而后短暂地做过一段职业上的尝试。三个多月前,M公司裁员,吴伟坚原来的部门,几十人团队裁减了将近90%的员工。近两个月来,一些前同事在微信聊天中,常流露出对吴伟坚的羡慕——“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32岁的这次职业转型,吴伟坚非常慎重。选择律师这份职业,选择这家律所、这位上司,均是他深思熟虑、反复衡量后的抉择。


尹捷接近40岁,30岁之前她从事国际营销工作,是全球各地跑的“空中飞人”。女儿出生后,她不得不放弃这份上升通道明朗的职业,摸索着开起了珠宝工作室。


转行已有7、8年,尹捷有时也会觉得可惜,“现在的收入和发展,跟以前比起来,压根不在一个等级”。


这些年,作为一个小创业者,尹捷经历过商业方向的尝试与探索,合伙人之间因分歧各奔东西,两三年来因为疫情,生意更难做了。尽管如此,尹捷还是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着往前走。


找个“越老越值钱”的工作


张丹梅与吴伟坚在同一家律所,她进入律师行业接近4年。


2017年,张丹梅36岁,在地产广告行业待了10年。在这段职业经历的最后几年,她体会到的“失重感”愈来愈深切。


如今回头去看,地产业的颓势当时已辐射到地产广告这个附属行业,“甲方预算逐年减少,拖款越来越严重”。自媒体、直播等新兴行业的冲击之下,传统广告业疲态尽显。



为回笼资金,地产业讲求“快跑”,对广告制作的要求亦是如此,“一个月或半个月就要赶出来,消费类广告的周期是半年或一年”。因此,地产广告的加班强度,比其他同行更为惊人,“996是家常便饭,007也不是稀罕事”。如此辛苦,张丹梅和同事们的工资水准,还跟10年前一样。


随着年纪增长,张丹梅发现,这份职业是碗“青春饭”,30多岁的人,加班熬夜熬不过20出头的同事。所谓的“经验”似乎也不值钱,甲方也更青睐年轻人们的新玩法。


“得找个‘越老越值钱’的领域,这是原行业给我的教训。”


与张丹梅不同,在转行之前,吴伟坚在职场一直处于上升通道。


2015年他从上海知名外企辞职,进入深圳一家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历经四年多的历练后,他又先后进入BAT中两家大厂的互联网医疗业务线。


尽管职级和待遇一路上行,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两三年里, 吴伟坚能清晰感觉到红利期消退的迹象——职场生态上,内耗与技术壁垒,打破了他过往的“大厂滤镜”。政策层面的监管趋严,寒意自上而下地传导到办公室里,“业务线还能不能做下去”的隐忧,揣在每个人的心里。


从个人发展来看,他所在的市场商务岗位,更依赖经验和行业沉淀,35岁危机虽没有其他职位残酷,但再往上走也不太容易。


大厂的职场环境,吴伟坚也不太适应。他不愿盲从上司,也不会过度苛责下属。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里,“这样的人和团队,不会被喜欢”。


在公司里干了那么多年,他想摆脱螺丝钉的困境,“独立掌控不了什么,自主的空间太小了”。重新做选择,相对自由独立的工作空间,是他看重的一个点。


年龄、收入、可能性


离开广告公司之后,张丹梅短暂地尝试过首饰定制,也写过小说,很快她就放弃了,把这些个人兴趣,作为谋生的职业,实现起来太不容易了。


类似的探索,尹捷也经历过不少。她是个善于做规划的人,结婚之前就开始考虑转行的路。真的生了孩子,到了不得不转行的时候,她还是陷入了迷茫。


哺乳期那一年里,尹捷接连考了品酒师、营养师、高级电子商务的职业证书。她想过做营养培训讲师,做过一段时间的电子商务,还差一点跟朋友合伙做心理问题前期干预工作。



张丹梅大学学的是法学,普通本科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这行没有多少竞争力。刚毕业时,她没有任何留恋地扎进了“看起来比较文艺”的广告业。


10多年后,律师这份职业,被张丹梅纳入了考虑范围,起码,这是份“越老越值钱”的工作。


在广告行业的那些年,整日焦头烂额于甲方的改稿要求,她感受到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如果换一个新行业,我希望我从事的是有价值感,是能够真实解决问题的工作”,从价值实现来讲,律师也符合她的期待。


准备司法考试,张丹梅花了8个月时间。身边不少人觉得冒险 ,“你36岁看不进书的,记忆力也下降了”。


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十几年没碰过法学课本,许多法律法条做了重新修订,《民法典》出台……司法考试,她原本做好了再考一次的准备,还算幸运,一次就通过了。


“你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人,有什么看不下去的,你要是特别在乎外界的评价,你还折腾个啥,你肯定是干不成。”


在律所里,还有很多中年转行的同事,入行时年龄比张丹梅更大,之前没有任何法律的学业、职业背景,从零开始,也在这行扎下了根。“不要抱守残缺,这个世界是变动的,30多岁在职场是中年人,在你一生里,还是个很年轻的阶段,你后面还有几十年要过。”



吴伟坚在大学时,修了经济学和法学的双学位,毕业之前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不过,作为一个经验为零,十多年没碰过法律专业知识的小白来说,步入职业正轨,道路依然很长。


经济成本,是摆在吴伟坚、张丹梅,以及多数转行者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实习律师的工资,行业内一般是五六千,八千以上就很少了,生存上的苦恼,可能是现阶段遇到的共同问题。就算过了实习期,入行的前几年肯定是要熬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吴伟坚,转行前反复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有一些经济积累,也做好了“过冬”的心理准备。接下来的一两年,他的专注力要放在提升专业能力上。


决定转行后,张丹梅2018年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准备司法考试,这一年她没有收入。进入律所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目前她成为执业律师有一年多时间,收入覆盖生活支出依然勉强。


入行几年,张丹梅发现, 深圳从事律师的同行太多了,市场上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成为执业律师之后,大部分从业者的收入形式更像是自负盈亏的个体户。


案源对律师来说,永远是个关乎生存的问题。“实习期结束后,如果没办法适应这行的生存方式,那真的会离开,我的一些同事也会转去企业做法务,这是收入比较稳定的职业”。


未婚状态,给张丹梅的转行减少了很多压力,这几年父母也给了她不少的经济支持。转行之初,父母担心她“30多岁会不会太冒险”。不过,老人见过她没日没夜的工作节奏,也支持她的选择,“承受几年的低收入,换一个发展得更好的行业,是值得的”。


收入上虽没有太大改观,但张丹梅找到了久违的充实和意义感。“打赢一个案子,解决一个专业问题,帮客户拿回一笔钱,真能给我挺多快乐的,这跟原来的失重感完全不一样。入行以来,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是持续的,没有降低。


中年转行,在张丹梅看来,跟年轻人比起来也有优势。先前的阅历、眼界和职场经历,对她当前的律师工作,也是一种隐形的资源,或者优势。


放弃幻想,反复考量


在30多岁重新选择职业,张丹梅、吴伟坚的心态很平和,“这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决定踏入律师这行时,俩人都没抱过多的幻想。


电视镜头里激动人心的法庭辩论,对律师来说,背后意味着大量繁重枯燥的案头工作,“别人注意不到的各种细节,你都要想到。你要有强大的承压能力,你还得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所谓‘行业选得好,年年都像是高考’”。


“不要被电视剧误导,把对律师的精英滤镜去掉。这行认能力,你不行就是不行。多数人的收入跟打工其实差不多,甚至比打工更惨”,入行多年的大学同学,曾这么告诫张丹梅。



选择律师作为下一份职业之前,吴伟坚做了充分的考量与准备。


去年年底,吴伟坚开始考虑“去一个什么样的去处”。“我觉我还没定型,还在一个能学习提升的阶段,往前走还有很多可能”。


他与不少朋友和前辈做了深聊。这些人的人生状态,是吴伟坚向往的方向——“收入不一定特别高,能平衡生活和工作”。孩子两三岁了,前几年他到处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他不想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在这轮交流中,他发现有些朋友已算得上行业大咖,可成功的路上,充满了残酷性与竞争博弈。这不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希望工作能稳定一些,有一点成就,未必要拔尖,能保证家庭生活平稳和睦。聊过一圈之后,吴伟坚认定律师这份职业,相较之下更符合需求。


在律所和上司律师的选择上,他也经过一番考量。


国内的律所中,一类管理更接近于公司,律师们要朝九晚五打卡,大部分案子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另一类更贴近合伙制性质,律师独立寻找案源,可以选择独自或协作完成案子,收入与律所分成。


吴伟坚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话,成为执业律师后,案子交到手上,他可以靠着专业能力独当一面,这就不像在公司里,不愿盲从上司的方向,可能触犯职场禁忌。经验丰富以后,他有机会选择案子,也能相对自由把控工作节奏,“一个月接几个案子,你可以自己决定”。


他的上司律师,是位从业三十年的合伙人。这位合伙人学养基础非常扎实,愿意花很多时间,与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案子,在实习律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上,他会专门分出精力和心思,帮助对方规划成长路径。


“能不能在专业上足够成长,他愿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带我,这很重要”。在这行,有些律师请助理,只是因为流程性事务太多,需要一个人搭把手。这种情况下,作为律师助理,专业技能的提升机会不多,这不是他想走的方向。


“我觉得比较幸运,到目前为止,收获比我预想的要好一点。” 入行四个月的实习律师说。


在吴伟坚的规划里,过往的互联网医疗工作经历,也是一笔待挖掘的职业资源。待专业能力和经验成熟后,他期望在医疗医药和互联网领域寻找法律业务的切入点,成为一名既精又专的律师。


“千万不要怕”


在珠宝这条路上摸索了几年,尹捷现下想的最多的是,未来几年生意怎么持续,能不能存活下来。


尹捷在蛇口原本开了家珠宝定制门店,疫情关关停停,撑了两年多她还是关掉了店铺。店面在地铁口附近,疫情回稳时引流效果不错。店面关闭后,她的客流少了许多。现有客户当中,一些海外客户的购买力,这两年也降了很多。未来,经营上不可预计的困难,她很难估量。


疫情之前,尹捷的珠宝生意,还有另外两个合伙人。三人的经营模式相当于小贸易商,从香港拿货,再拿回内地销售,“左手转右手赚差价,很简单很传统,不过盈利还算稳定”。


三人不甘于做中间商,想做些有创意有特色的事情。再者,三人凑出来的钱,在拿货价上根本拼不过大珠宝商,从长远来看,她们也没有实力和大贸易商竞争。对于接下来的经营模式,合伙人之间意见不同,疫情之后,尹捷开始一个人独自摸索。



这两三年她摸索出了两条路,一条路是与国外的设计师合作,为客户做定制类珠宝,这其中也包括珠宝高定服务。另一条路是承担采购中间商的角色,帮助国内的珠宝公司,从非洲源头矿场采购宝石,这些矿场,也是她在上一份工作中掌握的资源。


路是她一步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当中的压力和迷茫,她很难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排解,“你遇到的情况,别人也没有相应的经验,还是要靠自己去把握方向”。


大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尹捷忧心未来的主要原因。在珠宝圈子里,疫情引发的效应逐渐显现,“有些客户已经把收藏的贵重宝石拿出来变现了,现在买家都比较保守”。


即便现在收入和事业发展,都不如上一份职业,未来也不够乐观,尹捷依然沉浸于这份小事业,“珠宝这个事我很喜欢,我就喜欢看这些美好的东西,把它作为工作不会厌倦”。


她饶有兴致地聊着下一步规划,“想往艺术珠宝方向发展一下,艺术珠宝属于收藏品,市场跟油画等艺术品类似,投资价值很丰富”。


这位年近40岁的女性,现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但谈话间看得出来,她对事业有着极其饱满的热情。谈及当下年轻人们的状态,她有些惋惜,“很多年轻人的创造力,都被现实压力消磨掉了。


尹捷聊起这些年自己的经历,七八年来,她遇到过很多热心慷慨的同行,“以前根本不认识你的人,你去找人家讨教,对方都很热心地帮你。其实你真的去做了,在摸索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人,愿意帮你一把的”。


“我还是觉得大家要敢于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即便说现在大环境不好,在你生活还过得去的情况下,尽量把精力投资到事业的规划上,千万不要怕,要保留一些锐气,尽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转行路上不断摸索的中年人,如此鼓励年轻人们。


备注:文中尹捷为化名。部分图片来源ShenzheWeekl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黄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