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对俄军9到10月的战局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可能导致俄军战败的几个因素、也就是军事主官个人品质问题、北约武器装备的代差优势、俄罗斯国内“政局混乱、科技落后”等一一进行了剖析,大伊万认为:以上这几个因素都不是导致俄军目前战局的主要因素,最起码不是直接因素。

最新局势图(图源:Twitter用户 @War Mapper,军武速递翻译)





把俄军的战局归结到如上几个因素,说得好听一点叫万能论点,说的不好听那就是逻辑偷懒了,这绝不是真正的认真分析军事问题的态度。



复盘俄军三大防御战

那么,俄军目前的战局,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来对9月份、10月份俄军打的几场大规模战斗进行一下复盘好了。9月到10月间,俄军除了维持进攻的阿特木斯克方向,一共打了三场大规模防御战斗:一是库普扬斯克-巴拉克列亚之战,二是库普扬斯克东城-红利曼之战,三是赫尔松之战。三场战斗,战斗态势,战场图景,包括俄军最终失败后撤的作战过程几乎都完全一样:



在战斗态势上,乌军几乎每一场战斗,都采取了打开突破口之后纵深进攻的战法,比如巴拉克列亚-库普扬斯克之战,乌军的首个突破口出现在巴拉克列亚以北,随后沿公路向舍甫琴科沃方向纵深进攻,直扑库普扬斯克西城,而与此同时,巴拉克列亚本身还处于坚守状态;



红利曼之战也是如此,乌军的首个突破口出现在红利曼以东的诺夫、泽莉娜多利纳,打开突破口之后迅速向红利曼侧翼纵深前插,威胁红利曼与克雷缅纳亚交通的公路,与此同时红利曼正面甚至还处于坚守状态,防线未被突破;

赫尔松方向战况(图源:Twitter用户 @War Mapper,军武速递翻译)





赫尔松的情况完全一样,乌军的突破口出现在10月2日国民卫队5个凑起来的营强行猛冲俄军岸防126旅防线,突破黄金塔巴卡后,迫使岸防126旅后撤到杜恰尼。而与此同时位于岸防126旅左翼的俄军空突11旅在新沃兹列西斯克的防线还比较完整,乌军并未突破这一战线,但由于岸防126旅的后撤导致空突11旅侧翼暴露成为突出部,该部被迫跟随后撤,形成了防线的整体后退。

此前,在赫尔松方向被俄军击溃的乌克兰摩步连





而在战场图景上,以上三场防御战斗,战场图景都令人莫名其妙。按照8、9月间俄军在赫尔松形成的相对成熟的弹性防御战法,在战役地幅的战术、战役纵深,应当掌握有比较强大的战术预备队,在乌军集中攻击群突破一线掩护部队地域后,预备队应当迅速向突破口运动,同时突破口两翼的部队也应当实施挤压,确保乌军无法实现连续纵深进攻。



但从这三场防御战斗来看,作为俄军部队弹性防御法宝的战役、战术预备队全都不见了踪影。乌军只要钻进俄军纵深,后方就一马平川,大量的居民点甚至不是被打下来的、而是在行进中夺取的,同时也看不到有多少俄军部队存在的迹象。大伊万在以上几次战斗中,每次都在观察俄军投入预备队的时机,结果非常离谱,似乎俄军在纵深根本没有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



以上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得三场防御战斗,俄军似乎都掉进了一个坑里:乌军正面强攻要点未果,随后开始在整条防线上做文章,全面试探防线上的缺口;缺口侦察以大量的营、连级战斗队试探性进攻和火力侦察为主,找到一个缺口之后就往里钻,大量的乌军后续梯队会迅速集中到突破口方向。而一旦乌军部队破坏了俄军战线的完整性,进入俄军的战术、战役纵深,就会给尚在一线坚守要点的俄军部队带来补给线和后撤通路被切断的重大威胁。



在这一态势下,要么调动预备队反击堵口,要么就只能后撤并放弃坚守要点。我们没有观察到俄军部队投入预备队,因此放弃要点就成为了唯一的答案。俄军控制下的巴拉克列亚、库普扬斯克、红利曼都是这样丢掉的,至于伊久姆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在巴拉克列亚被突破后,伊久姆的后方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收缩防线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大伊万的观点,从9到10月的战局来看,乌克兰军队在巴拉克列亚、红利曼和赫尔松方向的战术成功,没有太大的玄机,也不是什么北约BUFF加成的结果。它采取的战法就是典型的、苏式的大纵深进攻:通过有效的侦察选定主攻方向,通过在主攻方向上投入强有力的第一梯队实现突破,通过连续投入多个梯队实现纵深进攻,通过纵深进攻破坏俄军防线的完整性、威胁后方交通路,通过破坏俄军防线的绵亘性导致俄军防御出现崩溃。而要达成以上作战目标,乌军部队要么具备火力优势,要么具备兵力优势,要么具备技术性优势。



乌军较俄军具备的最大优势

那乌军到底是具备火力优势,还是兵力优势,还是技术性优势呢?和部分畏北约如虎的简中军事大师想法不同,大伊万并不认为乌军具备技术性优势。

北约卫星下的俄军野战医院





很显然,我们昨天已经说了,乌军接受北约的ISR/ELINT(态势感知/电子情报信息收集)支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从冲突爆发之初就一直在进行着。北约的侦察卫星对俄军部队的部署进行详查,也不是从八月份才开始的,甚至是从冲突爆发之前就开始了。按照逻辑一致性,如果北约的情报和武器支援是决定性因素,那么乌军部队掌握主动权的时限,应当和北约提供的ISR/ELINT支援的节点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战争之初的俄军也算是一路“高歌猛进”





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冲突到7月份、也即俄军利西昌斯克战役结束之际,乌军部队在战场上都毫无主动权,只有招架之功、几无还手之力。因此,大伊万并不认为北约提供的战场情报和信息支援,在俄乌军事冲突乌军的行动中,起到了绝对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反,乌军的兵力优势,在这三场防御战斗中,倒是被一再证明了:比如巴拉克列亚之战,乌军集中的部队几乎有10到12个旅战斗队,由陆军司令希尔斯基上将亲自指挥反击,这对于乌军来说相当于由多个集团军组成的方面军级战略进攻。而当面的俄军部队,仅有顿涅茨克民兵预备役两个团、巴什基尔国民近卫军特别用途分队的两个连,几乎没什么重武器,仅相当于一个加强团级阵地。即使乌军部队打过奥斯基尔河之际,北线乌军仅留下3到4个旅,当面俄军也仅有摩步144师的两个不满员的团在实施防御,兵力劣势真是有目共睹。



红利曼和赫尔松更是如此,防御红利曼的部队,只包括卢甘斯克民兵预备役、南部军区库班哥萨克预备役各一个加强连,再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单位,估计总兵力仅有1000多人,即使后来俄军有了些增援,也只不过增援了四五个营大概2000人。而乌军部队一口气就投入了4个旅从两个方向进攻,随后又投入了2个国土防御的旅准备尾随追击,民兵部队认为,他们当面的乌军部队有6000到8000人之多,相对于己方具备数倍的兵力优势。

被遗弃的俄军T-62M主战坦克





赫尔松方向,岸防126旅的防线被最后突破时,当面的乌军部队集中了5个营;而岸防126旅在打了半年多没有休整之后,该部剩余的部队大伊万认为仅能编成一个半营战斗队,且武器装备损耗极为严重,估计所有的T-72B3坦克都已经损坏送修、并被换成了T-62M坦克。也就是相对于乌军部队具备一比三甚至一比四的兵力劣势,甚至连装备都不具备技术优势,在如此巨大的兵力劣势面前,俄军部队战斗力再强,也已经回天乏术了。



综上所述,目前乌军部队掌握的战场主动权,以大伊万的观点,其实就是乌军兵力优势导致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乌军部队从今年二月份实施的总动员、加上北约协助实施的部分培训显现出了效果。估计乌军部队在经过多轮动员之后,武装部队总人数一度膨胀到了70万人甚至80/90万人。尽管在半年的作战后,估计有20到30万人已经死亡或受伤,但有战斗力的部队起码还有40到50万左右。



这意味着乌军在单一战役方向上,集中起5到6万人实施进攻可谓轻轻松松。而俄军部队的状态,我们之前已经提过,在半年的作战后,利西昌斯克战役结束之际,俄军部队已经处于兵力极限使用的状态,大批部队不得不回国整补。随后的赫尔松防御战,俄军的兵力已经算是超量使用了,弓弦崩得太紧,最后断了。



因此从军事角度看,什么才是导致俄军9月、10月战局囧成这样的直接因素?大伊万认为,原因就一个,俄军扩充力量太晚了,整个兵工系统转入战时体制也太晚了。其实俄罗斯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早都提出了这种观点,比如斯特列科夫貌似在六月份就疾呼赶快总动员,不然到九月份俄军日子难过,现在又有消息披露说拉平上将在六月份也要求动员预备役部队。



看样子,他们作为当局者、而不是我们这种对俄军真实状态只能连估带猜的旁观者,对当时俄军部队的整体形势、未来数月可能迎来的脆弱状态已经心里有数,征召预备役扩充部队就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俄军能在6月份征召10万左右的预备役士兵,并在9月份投入防御作战,那么,将大大提高俄军9月和10月战局防御成功的概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哈尔科夫大唱空城计,在赫尔松三个锅盖盖四个锅,最后毫无意外都翻车了。



至于为什么俄军在6月份没有开始征召后备力量,大伊万只能说,6月份为了面子不动员,就会导致9月份努力动员趴在地上找更多的面子。这锅,“普大爷”要不你就勉为其难地背一下吧……那句话说得好,战争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只把它交给将军们来干。但是,一旦政治家开始插手战争,就会搞出无穷无尽的骚操作,因此这就是战争的内在矛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