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扫雷艇上的俄罗斯士兵和Z字符号
(德国之声中文网)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尽其所能地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包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诚然,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让它在各国中间占据突出地位;在经济上,苏联无法与许多西方国家分庭抗礼。克里姆林宫总是用军事术语来证明莫斯科是一个大国的说法:据说几十年来,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高效的军队之一,包括核武器。为了提醒我们这一点,普京总统经常向世界展示在莫斯科完美编排的阅兵式或其武装部队演习的照片。
然而,一支军队真正的力量有多大,不是在红场上的鹅毛大雪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战场上的战壕里。在乌克兰东部的俄罗斯人正被一支小得多的乌克兰军队搞得团团转,这支军队甚至在几年前还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呢?
普京的军队到底有多少?
德国学术和政治基金会(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的克莱因(Margarete Klein)表示,在纸面上,俄罗斯武装部队的目标规模为100万士兵,未来甚至是110万,她告诉德国之声。然而,真正的规模要低一些。很大一部分可部署的俄罗斯部队已经部署在乌克兰。这位国防问题专家表指出:“在士兵伤亡方面,俄罗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确切数字不详。但美国情报机构CIA认为,俄罗斯已经遭遇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伤。”
一位东正教牧师在巴塔伊斯克的招募行动中为俄罗斯预备役军人举行仪式
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的巴罗斯(George Barros)说,到目前为止,受苦的是和平时期驻扎在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军团。他向德国之声表示,关于俄罗斯有随时准备行动的兵源储备的想法与现实毫无关系。巴罗斯说,到目前为止的战争进程证明,世界长期以来高估了俄罗斯军队的实力。
德国学术和政治基金会的克莱因解释说,俄罗斯现在不得不征召预备役人员来填补损失和留下的空缺。巴罗斯则认为,归根结底,普京征召预备役军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目前的战线。
缺乏训练或装备就上前线
俄罗斯的军事力量状况可以从目前被征召服役的人身上看出。国防问题专家巴罗斯说:“那里有超过50岁的男人,他们有健康问题。社交媒体中的众多例子证实了这一观点。”
巴罗斯说,预备役军人在部署到战争之前需要接受培训和配备装备。然而,许多人只接受了一或两个月的培训,这还不够。他说,其他人甚至在没有训练或装备的情况下被派往俄罗斯前线。他几乎不相信用这样的预备役军人就能取得军事上的成功。只有死亡和受伤的人数可能会增加。
俄罗斯有更多像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这些俄罗斯新兵预备役人员。但往往缺乏培训和设备
俄罗斯安全专家卢津(Pavel Luzin)同意这一观点,他目前人在美国。在他看来,尽管普京的党羽在该国东部举行了虚假的公投,但乌克兰将继续战斗。卢津还说,俄罗斯的军火工业没有能力提供短期供应,更不用说为目前被征召的预备役军人提供供应。克莱因指出:在俄罗斯仍然存放着苏联时期的旧武器和子弹。
但说到这里,也不能确定这些武器的很大一部分是否已经通过腐败行为被卖掉,或者这些材料是否能在战争中使用。克莱因说,俄罗斯的军火工业缺乏高精尖武器和其他备件的芯片。然而,华盛顿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告诉德国之声,俄罗斯的优势是可以调配更多的人,因此从长远来看,可以派遣越来越多的预备役军人参加战争。
在乌克兰梅利托波尔的检查站,带有Z字标志的俄罗斯士兵
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的巴罗斯说,要想在战争中取得成功,你需要许多组成部分。士兵、现代武器、良好的训练、领导力、激励、后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仅仅把更多的人放在前线并不能解决俄罗斯人的问题”, 他说。即使现在,乌克兰部队也将继续推进。“他们的攻势还没有结束”。
巴罗斯补充说,另一方面,俄罗斯人目前乐于保持现状。在过去,俄罗斯的部队明显优于乌克兰的部队,也是在武器质量和士兵数量方面。他分析称,但莫斯科的军事领导层没有能够利用这种战术优势来实现战略目标。
核爆炸的威胁:俄罗斯总统普京威胁要使用核武器
使用核武器来恐吓西方国家专家们一致认为,核武器的威胁是为了恫吓西方。德国学术和政治基金会的克莱因说:“这种威胁并不新鲜。”其目的是为了破坏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在军事上,使用核武器是没有用的。只有在政治上,使用核武器才有意义,例如在莫斯科政权面临军事失败的情况下。尽管如此,克莱因认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不大。其后果是,普京将失去中国或印度的支持。另一方面,华盛顿卡托研究所的卡彭特则表示:“如果普京面临着要么使用核武器,要么必须在国际法庭上为他的罪行负责的选择,他将选择核选项。”
巴罗斯和其他专家都认为,在目前的虚假公投结束后,普京将吞并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他说,在此之后,普京还可以在这些地区部署义务兵和内政部的部队。目前由于法律原因,这是被禁止的。“俄罗斯的部队需要休息,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巴罗斯说。他预计今年冬天乌克兰方面会有更多的攻势。
迅速结束战争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