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上海的溢美之词里总会有这句,“像绣花针一样管理城市”。



其实我一直都不太知道到底什么是绣花针式管理,大致概念是这种精细化之类的标签么,我也不太清楚,直到我看到一条热搜,我才第一次真正清楚,到底什么叫绣花针式……



这是9月22日的一条热搜,当天直接冲上热搜榜第一,说#上海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


当天1.9亿阅读,到今天已经2.5亿了,是不是很夸张。


谁能想到上海放开路边摊会引来这么多关注。



不过更没想到的还是热搜本身,没想到以前大学后门的小吃摊又可以吃到了。


什么炸鸡、烤串、烤冷面、鸡蛋灌饼、煎饼果子,各种小摊就在两个月后的街头巷尾等着我们。



和我一样激动的小伙伴,都在热搜下面疯狂评论:


走,出摊去/喜大普奔/可以和喜欢的人一起去吃路边摊了。


还有其他城市呼唤自己城市抄作业的,这种繁华大都市+街头巷尾烟火气,似乎碰撞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魔力。



而且这份快乐不仅仅属于逛吃逛吃的人,更有摊主。


这几年的压力都在这,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很不容易。


别看摆地摊都是小买卖,但是每家背后都可以养活着几个甚至十几个人。


我们曾经拜访过一家门外加桌椅的烧烤店老板,一家店至少要雇4-5个人。


而这几个、十几个的人数合计起来是一个庞大数字。


摆地摊搞夜市,不管收入多微薄,这些至少可以成为一群人的生计,而这个生计最怕的就是各种运动式清查,还有不确定的罚款。


现在,就不会了,因为有了这条规定。


不过评论区里也有小伙伴是犹豫和反对,环境问题啦、卫生问题这种的。


说真的这些也是当年路边摊被禁的原因,就算是街边饭店把桌子摆在自家门口也不行。



但是现在,在最新版的市容条例里,是这么规定的。


可以划定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明确允许设摊经营、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等经营活动区域范围……



这件事的背后,你会看到上海也在思考、也在变化。


这也是我看到的路边摊烟火气背后的关键词,他不是一刀切。


一边是市容管理一边是民生需求,上海不是一刀切全面禁止。


很显然,在一刀切和把握度这两件事上,上海选择了后者。



就在这条热搜过去的第二天,又一个画面在我的各个群里刷屏,说#未来在上海#。


户外招牌设置……为设置者展现个性和创意提供空间,避免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9月22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相比之下,你去看南京路步行街。


熙熙攘攘间我们的建筑本体在招牌间若隐若现,然后各色不同招牌点亮城市上空,这种画面不美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且谁会认错这里,看到这里,就知道这是上海南京路。


这种带有个性招牌的存在,不是更能彰显城市特色、人文底蕴么?而这也是上海想要的,因为个性化的背后是和而不同的城市活力。


不过我看到的则是另一件事,怎么个性是每个人的事,但是有没有个性的机会这是城市的事。


所以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招牌,它不但反应一个城市的审美文化,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



不过你知道么,更让我感动是这些变化。


在这份9月22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原文里有部分关于厕所的规定:新建、改建公共厕所的,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无障碍厕间,优化男女厕位配置比例。(9月22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不管是第三卫生间、男女坑位,这种虽然还没全方位落地,但是多少已经听过一些。


但你见过建议所有沿街单位,开放卫生间给民众使用的么?


鼓励沿街单位厕所向公众开放,开放情况可以作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纳入相应的评价体系。(9月22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也就是说,未来你我走在公安局、税务局、城管中心门口的时候,只要在路边,如果你突然内急,就可以跟门卫讲一句:麻烦让我进去上个厕所,谢谢


这件事我不知道在别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落地概率,但在上海这是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的。


究其根本,上海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意识。


从这些行动和文字你可以感受到的是城市管理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是这样的意识,你可以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对待环卫工作者的。


市容条例第66条,提到的一个“爱心接力站”。本来我以为是名字大于内容的一条标语,但实际内容是这样的:


本市鼓励社会单位采用爱心接力站等多种方式,为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人员提供休息、饮水等服务。(9月22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未来我们可能会在加油站、超市便利店、银行、店铺商场看到这样的地方,这里面会有桌椅、饮水机、充电排插、电扇、便民服务箱、纸巾;可以让环卫工作者,在外面酷暑难耐的时候有一片阴凉,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有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


一碗水不花什么钱、一个休息的地方也并不是多么难才能办到的事情,但当我们静下来独自面对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一阵暖意。


这个城市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稍不注意就被人忽略的细节,在传达自己的态度。


都说绣花针式管理,就是细腻,但你知道细腻,是为了什么吗?


在我看来是对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个体的关怀。


从放开路边摊,到商贩招牌的个性化,所有细节背后,是上海真的考虑到每个个体在这个城市的生活。


他会为了你的生活设计硬件,最大程度考虑个体感受,尊重个体选择。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发现上海最近变化很多,有点细碎,但是真的变化很大。


最先发现的一个变化,是同事发到群里的一张图,中山公园原本和外界隔开的围挡被拆了,就在2号门到3号门之间。



除了保留2号门英式乡村别墅风格的建筑外,整个万航渡路的围墙将全部拆除。


其实8月中旬开始,中山公园就在慢慢“打开”,开放让所有人共享。


中山公园内的百年悬铃木、英式园门等景点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可以自由逛的地方,而且根据规划,这块区域也将被打造成连接苏州河华政步道的景观绿化广场。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被封闭的城市空间,现在被打开,和城市共享。


还有路边的一个原本平平无奇的公交站台,也会做这样。



那样的个性化改造。



也许我们都会觉得这真的非常细腻。


不过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审美,不是简单的城市界面的建筑师式的审美,而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本身的审美。


他鼓励这种个性化的存在,因为个性化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明个体。


对个性包容的背后,是一个城市的颜面,更是一个城市的体面。


这个体面不仅仅是城市表面的流光溢彩,更是你深入其中的时候,能感受到的认真和温度。


未来的上海也是更加包容共享的上海。



关注上海的背后,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我们想到的上海,一座超一线国际都市,可能更多是资本的快速流动、城市的经济实力。


但上海不同的地方是,他似乎天生自带更多人情味的东西,这种人情味,是对城市管理的细微观察,也是对各种生活场景的换位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故事》里别样的城市味道,也大概率只能在上海看到安福路小公主。


因为你可以看到上海有别的地方看不到的细腻,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无声的自由和包容。


而这些的背后,都离不开这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针一样精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