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那天看到一个提问:老外为什么有那么多左撇子?


这显然是错觉,因为左撇子这个生理特征跟人种、肤色等都没有必然关系。世界上大概有10%的人是左撇子,并不会相对集中于某个性别、人种和族群。之所以一些人会有“老外左撇子多”的错觉,是因为在美剧和英剧里,我们会看到很多用左手写字的左撇子。


平时看足球和篮球比赛,左撇子多得很,大家都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可一旦见到有人用左手写字,大家就会立马察觉,这是因为在一般中国人的认知里,身边几乎没有人会用左手写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校会对左撇子进行矫正。在我们身边,一个人要想用左手写字并坚持到成人,需要跟家长、老师进行长期的“抗争”,能持续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我就是左撇子,至今踢球还是左脚,打篮球也是左手。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第一次拿笔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反正上学前在家里学写字时,我就已习惯用右手。但可以确认的是,当我第一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本能地使用了左手。


这是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记忆:当时是小学一年级,老师一把打掉我手中的粉笔,说了一句“会写字吗?用哪个手?”然后全班哄堂大笑。


老师的举动显然是简单粗暴的(也是因为想到这件事,我决定再写一篇关于师德的文章,过几天见),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写字就应该用右手,用左手是需要被矫正的。


其实何止是写字这样的大事,即使是左手用剪刀,在不少中国家庭里也是经常被矫正的,上网看看就知道,在用剪刀问题上有这种经历的人非常多。我至今仍然保持着左手用剪刀的习惯,现在想来倒是挺感谢这种坚持。一些人甚至提到,自己因为用左手拿筷子拿剪刀而挨打,而在学校里,也有人因为用左手而被老师打。老实说,我觉得这真是野蛮行径。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并不会对左手写字这件事刻意进行矫正。所以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美剧英剧里,我们都常常见到左手写字的人。


有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字的问题,因为字母文字即使用左手写也不难,但汉字用左手写就很有难度。而且,在现实中,包括笔画、试卷和日常填表等都更方便右手书写。还有人说,用左手写字,按照一般书写习惯,手很容易被刚写的字弄脏。不过,这些说法其实并不能完全站住脚,因为我们看港剧和台剧时,用左手写字的人也不罕见。比如前段时间我重煲《踩过界》,主角四人组里就有两个用左手写字,还是一对绯闻男女——王浩信和蔡思贝。而在日剧和韩剧里,找个左手写字的角色也不太难。我曾仔细观察过不同人的左手写字姿势,发现他们会用各种姿势避免左手触碰刚刚写好的字,说到底还是个习惯问题。


也就是说,用不用左手写字,其实跟字母还是方块字并没有直接关系,它更多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有位朋友前几年移居美国后发现,孩子学校的教室里,会有少数专门按照左撇子习惯设计的桌椅。其实类似操作中国也有,早些年用于农活的镰刀等用具,就曾设计过专门针对左撇子的产品,比如左手镰刀。不过随着技术发展,这类产品基本已经消失。至于学校里,肯定不会对左撇子有什么“优待”,而是只有矫正。


也有人说,不允许孩子用左手,跟中国的围餐制有关。用左手拿筷子的人,很容易跟旁边的人“打架”,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如果将中国家庭对左撇子的矫正上升为“礼仪之邦”的高度,那可真是睁眼说瞎话。


说到底还是一个尊重问题,是一个“不能跟别人不一样”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少数人”往往会遭遇歧视。左撇子也不例外,西方基督教世界也曾认为左撇子与魔鬼撒旦一伙。不过进入现代社会后,左撇子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特征,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与接受。但即使到了今天,你走入中国农村,仍然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左撇子的迷信或歧视说法。


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少数人”总是缺乏应有的尊重。且不说思想和个性,就连左撇子这种常见的生理特征,也得不到尊重,总是会被人为纠正。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连左撇子都不能尊重,那还指望他能尊重什么?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对“整齐划一”有一种执念。他们希望没有不同声音,没有“异常”行为,希望有一套“规矩”作为标准。在“尊重多元化”早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准则的情况下,他们对所谓的“少数”总是充满仇视。


关于这一点,随便在影视平台上打开一部影视剧,看看弹幕就能明白了。那些带着腐臭气息的言论,仿佛让人置身于前清时代。角色想晚点结婚,一群人说“是个人都要结婚,这样会后悔”;角色不想生孩子,一群人说“女人不生孩子还有什么用”;角色即使换个刚跟前女友分手的男朋友,也有一群人骂“这种就是小三”;角色为了理想打拼,一群人说“这样肯定会后悔的”……


如果将之简单归结为思维的守旧,那就低估了“传统”的力量。中国历史上一直很强调社会性,对“小”深恶痛绝。即使是在家庭层面,历史上也一直以大家族和群居方式呈现,“小家庭”这个概念是近代以来才真正得以独立出来的。个体的生存模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服从”,服从官府、服从宗族、服从礼法、服从所谓的“大多数人的认知”。


所以,古代社会极少有人能违抗所谓的礼法,尤其是在宋朝之后。一个年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按照长辈意志过自己的一辈子,然后再用这一套去要求自己的下一代。这个社会体系当然是陈腐的,但也是精密的,个体很难将之打破。到了晚清,新一代知识分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旧式家庭切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新的世界。


不过搞笑的是,才一百多年,许多人又回到了“女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老路上,思维比清朝人高明不了多少。


他们不明白的是,如果不能尊重多元化的社会,不能尊重少数人,那么所谓的“大多数”,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没有人会幸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