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余音,原文标题:《这届年轻人,开始“自讨苦吃”》,题图来自《孤独的美食家》
一直不理解,人们为何愿意自发地吃苦味食物。
“把藿香正气液倒入冰水或者冰美式中,你就能得到一杯‘冰中式’。”
前段时间,风靡社交网络、刷新人类苦味接受新高度的自制饮品——“冰中式”,火了。吓得医生们赶紧出来科普:药品不能代替饮品,藿香正气液服用时应忌生冷……
暂不提医药原理,单是想到藿香正气液的苦味,就让人舌根一紧,用它做饮品,谁喝得下去?
实际上,打工人人手一杯的冰美式,也曾苦得无人理解。现在,还不是一个个的“真香”了。
在“自讨苦吃”这条路上,人类只怕会越走越远。
一、越苦越兴奋
是谁给了“冰中式”出现的勇气?答案是“冰广式”。
今年3月,与咖啡冰美式只有一字之差的“冰广式”突然火了起来。
所谓“冰广式”,就是在冰块里加入凉茶。这里的凉茶可不是王老吉、加多宝这类饮料,而是利用天然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喝一口就能苦进人心里的广式凉茶。
广东人表示:凉茶一般趁热喝才不会太苦,这些把凉茶配冰还当作饮料喝的人,真是勇士啊!
无论是“冰中式”的藿香正气液,还是“冰广式”的凉茶,抑或是冰美式里那一小杯浓缩咖啡液,它们共同的灵魂所在,就是出奇的苦。
说起“吃苦”,恐怕没人觉得自己愿意吃,但其实我们早就习惯了为苦味食物买单。
如今年轻人难以割舍的饮品里,除了咖啡还有酒。
“早C晚A”是去年的一个网络热词,本指护肤秘籍:早上用含维C的产品,晚上用含维A的产品。
后来年轻人将自己的生活代入,这词就有了新含义:早上需要Coffee(咖啡)提神,来开启学习或打工生活;晚上需要Alcohol(酒精)助眠,来结束一天疲惫的学习或辛苦的工作。
酒精,是这个“苦味套餐”里的主角之一。
啤酒有特定的国际苦味单位IBU(International Bitterness Units)表示,数值范围是1~100。数值越高,说明啤酒的味道越苦。
不少啤酒爱好者,会在挑选啤酒时专门看看它的“苦度”。
苦啤就是当下受欢迎的苦味饮品之一,它的啤酒花添加量较高,所以味道里的苦味更浓郁。
无醇啤酒是近两年新兴的啤酒种类。
它虽然酒精度数极低(酒精度小于或等于0.5%vol),却通过增加脱醇等特殊工艺让啤酒在降低酒精含量的情况下,保有原本苦涩而香醇的口感。
没想到,有人喝酒是冲着微醺感去的,还有人喝酒,就是为了“吃苦”去的。
近几年,新式饮品的糖度越卷越低,如今,干脆出现了“苦瓜柠檬茶”。
苦瓜,是多少人童年里的“蔬菜阴影”之一?现在却被大家捧在手上,称作“40℃夏天里的续命神水”。
据广东某个蔬果茶品牌显示,他们的招牌苦瓜柠檬茶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卖出了410多万杯。
这样看来,新式茶饮就是绕着苦味兜了一圈:先通过加入奶、糖、水果等佐料来降低茶底本身的苦味,结果又在降低甜度、增加苦味上下功夫。
除了饮品,苦味零食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某巧克力品牌主打的可可纯度大于98%的黑巧,尽管吃过的人感叹它又酸又苦“生产队的驴都不吃”,但这不影响它上线电商平台后,连续三年位列天猫黑巧类目TOP1,月均销售额超千万元。
巧克力是人们默认的甜蜜食物,完全苦涩的巧克力是反常识甚至反人性的,但这样的食物配这样味道,恰恰又是新奇且犀利的。
现在还有很多蛋糕店会用苦杏仁来做甜品点缀,一方面能中和蛋糕的甜味,另一方面还能散发另种香味。
当人们爱上“吃苦”,很多食品自然就会从“变苦”上寻找新的味道突破点。
就像陈奕迅《苦瓜》歌词说的,“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
有没有从苦瓜中吃出睿智,没人知晓,但大家越来越爱吃苦味了,倒是真的。
二、厌苦是本能,“吃苦”是选择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
比如以苦味出名的奎宁,含量在0.005%时,即1升水里有50微克时,就可以被人品尝出来。
人天生是不喜“吃苦”的。
同样是吃药,对苦味习以为常的大人可能一仰头就灌下去了,而小朋友但凡尝过药的苦味,就再也不肯主动张嘴了。
无论是苦味的存在,还是人类对苦味的排斥,都是进化的结果。
据科学家研究,植物的演化与动物的演化是同时并进的。
世界上大多数苦味物质都来自植物。植物没有运动能力,为了防止身体的营养部位被动物吃掉,于是演化出有毒性的茎叶作为自保的手段。
人类排斥苦味,也是为了自保。
《好奇心实验室》发布的文章称,觉得味不对想吐,是动物为了防止被毒死而演化出的能力。
腐败的东西让人想吐,因为滋生了大量细菌;酸味的东西难以下咽,因为果子没熟;苦涩的东西进不了口,因为植物有毒……
长期以往,人们就都不喜欢苦味、酸味和涩味了。
如果人人排斥,苦味早该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并没有轻易丢弃这种味道。
在与苦味的接触中,人们发现苦并不完全是坏的,它可能对身体大有裨益,也可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更深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很少有哪个方子煎出来是不苦的,可是良药虽苦口利于身。所以苦味所带来的利处,使苦味有了意义。
就像现在人们会吃苦瓜来下火、吃苦菊来降糖、吃苦菜来明目……由于潜意识里已经认定苦味具有某种功效,所以尽管其味道苦,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就形成了习惯。
从许多文学著作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人对苦味情有独钟。
读《诗经》会发现,里面谈及野生草木有百余种,大都和吃食有关,很多诗篇即以采摘野菜作为诗意的起兴和过渡,如苦菜,又称“苦”或“荼”。
《诗经 · 唐风 · 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诗经 · 豳风 · 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爱吃甜口的苏轼,发明东坡肉一绝,但他也喜欢苦笋,还写诗称赞:“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
同样喜爱苦笋的黄庭坚,在巴蜀的戎州吃到了绿荔枝外的苦笋烧肉后,高兴地写下了书法名篇《苦笋赋》大呼:苦笋太好吃了,管它是不是发物!
诸多文人墨客喜爱苦味食物的原因,被清代诗人屈大均总结了出来。他在《广东新语》中点评苦瓜:其味甚苦,然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意思是,苦瓜自甘清苦,和其他食材同烹调时却不会将苦味附着其上,容易让人联想到傲然独立、孤苦清高的脾性。
当苦有了意义,它就不只是种味道了。
三、嗜苦,更高级?
近年来。“苦”已经成为一种小众而高级的口味。
不论是鉴赏茶还是咖啡,或者啤酒,你或许都有“越苦越高级”“越苦越有品位”的感受。
咖啡界并没有明确的“鄙视链”,但在人们点咖啡或是给咖啡加奶加糖时,收到过一些“你是不是不懂咖啡”“你这还不如喝速溶”之类的话语时,咖啡爱好者们的“隐形鄙视链”也就形成了。
知乎上,人们曾探讨过这一“鄙视链”,从点赞数量上来看,大多数人认可的排序为:单品手冲>意式浓缩>美式> 其它花式咖啡。
抛开制作方式和咖啡豆品种等诸多元素,“其它花式咖啡”就是输在了不够苦。
在饮茶没有成为习俗之前,人们本是不喜茶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但如今,茶界也出了段子:
喝岩茶的看不上所有茶类,喝普洱茶的看不上喝乌龙茶的,喝乌龙茶的看不上喝绿茶的,喝绿茶的看不上喝茉莉花茶的,喝茉莉花茶的看不上喝花草茶的……
最后,他们统统看不上喝奶茶的。
同理,也有很多人认为喜欢吃白巧克力、奶油巧克力的比较low,真正有品位的只吃黑巧克力;喜欢喝甜味葡萄酒的是不懂酒的小白,能够欣赏红酒的苦涩与酸感,才算是入了品酒的门……
当苦味决定了食物的级别,那它自然就与高品位画上了等号。
人们追求“吃苦”,并非是单纯追求苦味,而是想让食物的原本味道不被调味品破坏。比如,喝咖啡不加奶才能品出后口的浓香;喝茶不放糖,才会感受到草木香气的悠长。
新周刊杂志《穷人才追求甜,中产都爱吃苦》一文中提到:
一些对味道颇有研究的上流人士能品尝出羽衣甘蓝的“又硬又苦”和芝麻菜的“苦中带甘”的区别;苦味的精品咖啡从选购小产区庄园级当季咖啡生豆,到新鲜烘焙和现磨,一切为的都是新鲜的地域之味……
与苦味一同出现的还有诸多复杂的味道,为了品尝出这些味道,就要去调味品。
2022年中国健康管理白皮书提到,健康饮食意味着极简的生活态度,选择优质营养、搭配均衡的餐食,减少油、盐、糖等调味品的过量摄入。
不仅影响健康,过量食用调味品还会增加肥胖的几率。
在反对滥用调味品、主张恢复食品的真实口味的趋势下,“吃苦”就逐渐成为人们自诩自律的代名词。
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待甜的态度与苦刚好相反:明明天生嗜甜,却在后天进行控糖甚至断糖。
这种逆本能的行为,是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荣耀:小孩子才嗜甜,而我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
前几条,新来的同事说自己喝不惯咖啡,我回复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你还不是资深社畜”。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初入职场的你还不够成熟,多受点工作的累就能吃下咖啡的苦了。
不少人把“吃苦”作为品味生活的象征、中产精神的衍生。
的确,自律、健康、成熟、有品位是新贵们的关键词,但也别神化了“吃苦”的意义。
说到底,苦只是种味道。你能喜欢,也能大方讨厌。
参考资料:
[1]小满苦菜秀,中国人为何对苦味情有独钟 | 中华书局
[2]为什么人类天生讨厌苦味?| 好奇心实验室
[3]假期最后一天,来“吃点苦”吧!| 国家人文历史
[4]穷人才追求甜,中产都爱吃苦 | 新周刊
[5]为什么总有些人不愿意“吃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 (ID:app-neweekly),作者: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