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消息刷爆了互联网。清华大学50岁的副教授被辞退了,目前是失业的状态。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描述可能很不理解,清华教授也会失业,再不济去其他高校工作去,也是有人抢的吧;实际情况可能与大家想的不一样。



这位副教授2012年入职清华大学,当时已经40岁的他,和学校签订了10年合同。

转眼合同到期,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科研发表,学校决定不再跟他续签合同。

他心有不甘,在网上写文章发牢骚,声称自己工作勤恳,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学校不能只看发表成果。

事件曝光以后,有人替这位副教授鸣不平,觉得教学育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只是其次。

也有人觉得,这个决定合情合理,如果一个教授十年了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那也不配待在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

每个人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孰对孰错,无法评判。

官方的说法是,这位副教授在清华大学工作九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太少,不够签订长聘合同的标准。

有人说,清华大学的王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样做是为了树典型,树威望;也有人说,这位副教授不像贾浅浅一样有后台,王校长就是捏软柿子。

清华大学是副部级单位,是中国大学中的龙头,也是中国高等学府的风向标。

可以说,这是教育系统释放出来的一个重要信号,也必将是一个重大开始,它意味着,中国教育系统的改革,进入到了真正的深水区。

清华大学解聘了一个任教九年的副教授,其他大学呢?

还记得之前的K12培训领域的改革吗?从开始的细雨蒙蒙,到后来的雷霆暴击,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哀鸿遍野,凡是身在这个行业的人,非死即伤,而且都是重伤。

作为个体,我们同情他,但实在无须太为他担心,因为他能应聘到清华大学做老师,在哪里工作九年,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有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是绝对的人中龙凤,是真正的金子,之所以被解聘,正如他所说,把精力都放到教学和行政工作上、没有兼顾到论文指标。

这样的人才,放到哪里都是金光闪闪的,以后,只要他注意一下论文方面的考核指标,到哪里都会脱颖而出,过得比我们普通人依然高出一截。

第二种可能,他是个庸才,但他也有个“贾平凹”、“周劼伯父”之类的亲戚,靠着父辈的资源和情面,混进了清华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位副教授背后的“贾平凹”影响力还在,所以他能在清华大学继续混日子;



到了现在,这位副教授背后的“贾平凹”可能去世了,也可能人走茶凉了,失去保护伞的庇护,没有在清华大学工作岗位上做出特殊成绩的他,就被拿来树典型了。

倘若他是第一种情况,我们无需为他担心;倘若他是第二种情况,我们实在该拍手称快。但不管他是哪一种情况,能跑到清华大学当副教授的人,都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我们也没有同情他的资格。

有专家评论说:

“人要保持随时走的能力,才可以保持尊严。

你不一定要跳槽,但你必须要具备随时跳槽的能力。你不够强,就得看人脸色。”

这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更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有的只是靠自己能力吃饭的本领。

最后,附录一下这位副教授与王校长的沟通全文:

在任的清华大学校长和已经被解聘的副教授,在聘用合同到期后的沟通见面,被当事人全文刊登出来。

这段对话完全写出了当事双方的心态、动机和谋略。

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沟通,也让大家不禁要讨论高校教师,特别是名校教师的聘用方法;

也乘这个机会把这个聘用制度摆到桌面上让公众评议。这倒也不啻为一个好的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