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普遍的哀悼声中,网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异议声音。
这一切,和一颗名为Koh-i-Noor的钻石有关——
“英国女王去世,印度登顶的推特热搜竟然是Koh-i-Noor钻石...”
Koh-i-Noor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切割钻石之一,重达105.6克拉,是镶嵌于英国王冠珠宝的一部分,目前就在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王冠上。
其实这颗钻石的归属权一直都备受争议,自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以来,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至少四个国家纷纷要求归还给他们。
要想知道其中的缘由,那还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1526年,突厥-蒙古领导者Zahir-ud-din Babur从中亚通过凯伯山口入侵印度,建立起了伊斯兰莫卧儿王朝和一个迷恋宝石的新时代。
后来在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北部的330年时间里,他们将领土扩张到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东部的几乎所有地区,同时陶醉于继承和掠夺而来的宝石山脉。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Koh-i-Noor钻石的来源以及它何时首次进入莫卧儿家族,但它在书面记录中出现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1628年,当时的莫卧儿统治者Shah Jahan委托工匠,花了七年时间建造出一座镶嵌宝石的宏伟宝座,成本是同时期在建的泰姬陵的四倍!
在装饰这个宝座的众多宝石中,有两颗特别巨大的宝石在后世变得尤为出名。
一颗是得到更喜欢有色宝石的莫卧儿人民高度评价的Timur红宝石,另一颗就是Koh-i-Noor钻石,它被镶嵌在宝座的最顶端一只宝石孔雀的头上。
在打造出这一孔雀王座后的一个世纪里,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及其他地区保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当时整个亚洲最富有的地区!
但这种繁荣也引起了中亚其他统治者的注意,其中就包括波斯统治者Nader Shah,后来他通过入侵夺走了当地无数宝藏,Koh-i-Noor钻石自然也在其中。
随着中亚派系之间的纷争和战斗,印度的权力真空越来越大,英国殖民者也利用了这一点...
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领土控制范围从沿海城市扩大到印度次大陆内陆地区。
当时Koh-i-Noor钻石经过数十年的斗争后回到了印度,并在1813年落入锡克教统治者Ranjit Singh的手中,这颗宝石对他来说似乎具有更大的象征意义。
而对于英国殖民统治者来说,这种威望和权力的象征是不可抗拒的,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拥有印度的宝石以及国家本身,那就象征着他们的力量和殖民优势。
因此Koh-i-Noor就成为了一颗值得为之奋斗和杀戮的钻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
当Ranjit Singh在1839年去世后,锡克教地区陷入了统治者更迭的混乱时期,旁遮普王位在四年内由四个不同的统治者继承。
经过一番暴力夺位,唯一剩下的王位继承人是一个10岁小男孩Duleep Singh和他母亲Rani Jindan。
于是在1894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就瞅准了这个机会,抓了母亲Rani以逼迫Duleep签署了一份修改《拉合尔合约》的法律文件,其中要求他放弃Koh-i-Noor钻石的所有主权。
从那之后,Koh-i-Noor钻石就成为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特别财产,后来镶嵌于...
在过去的80年时间里,Koh-i-Noor钻石就像睡美人般安息在女王的妈妈——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王冠上,很少以佩戴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它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2年伊丽莎白王太后的葬礼上,当时这顶王冠端放在棺柩上,由卫兵抬进教堂。
直到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离世,镶嵌着Koh-i-Noor钻石的英国王冠自然就传到了继承后位的卡米拉王后。
然而最近印度地区的网友们却纷纷翻起了“旧账”,说不要为女王哀悼,并要求英国归还Koh-i-Noor钻石:
“历史上只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
英国殖民船只将300万非洲人作为奴隶运送到新大陆,这是一个给亚非带来苦难和饥荒的帝国!
不要为女王的离世而流泪,更不要为英国王室哭泣!”
“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世界各地的黑人和棕色人种都遭受了可怕和残酷的经济掠夺。
不过他们也可以对伊丽莎白女王产生感情,毕竟他们也是她的‘臣民’...”
“它本来就属于咱们这儿,怎么会有人赞美被掠夺的东西啊!”
“我们得在女王棺柩游行的时候把它抢回来!”
“实在不行的话,要不然就偷吧...”
尽管有历史学家证实,英国的殖民统治充斥着虐待、不平等、种族主义和暴力行径,Koh-i-Noor钻石也的确是那时候被带回了英国。
不知道,这颗世纪宝石,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