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Johnny@艾睿老爸在美国,老家在江苏,出生于广西南宁,却在北京长大。要说年龄暂且算个60后吧。

曾经的我捧着铁饭碗,面前摆好了两条光辉大道,却断然拒绝,选择下海从商,在商海沉浮多年,意气风发之时却又硬着头皮移民到了美国。

在美国我看到大城市里繁华和贫困之间仅隔着一条街,黑暗和光明互相交织。去医院抽血,女护士手艺生疏,喊着“一二三”几次扎偏,让我哭笑不得。



(2022年我在北卡罗来纳州居所前)

在女儿的学校,我惊讶地发现学校老师不用现成课本,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有的美国人干脆自己在家教孩子。条条道路通罗马,美国的教育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虽然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但我从小就叛逆且不安分。高中毕业后,时代的洪流把我卷入了上山下乡,一年后又奇迹般地回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一个高中毕业生去教高中生,现在听起来挺荒唐,好在我干一行爱一行,尽管只当了一年多的老师,却拥有一帮顶礼膜拜的学生弟子。

直到现在,虽然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还跟我保持着密切联系。

然而老师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职业非我所爱,幸运的是,没多久我赶上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跟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了考场。这段当老师的经历虽然不长,却成了我身上再也挥之不去的鲜明烙印。



(中学时期与家人的合影)

可由于我是教师,按规定只能报考师范类大学。为了不当老师,我选了北师大天文系,遗憾落选后,被学校招生的老师硬生生忽悠进入了地理系。

不过大学毕业时,我还是被分配到学校去当老师。我的逆反情绪一上来,生生拖了大半年就是不去报到,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在研究院找到了一份做计划经济的工作。

在那里我一干就是8年,为各省市培养计划经济的基层干部。我参加过国家建材部的两个研究项目,得了一个部级的集体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作为项目负责人得过一个部级三等奖。

作为一名大有前途的好苗子,院长当时给了我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国家部委里的综合计划司当干部,另一个是在研究院提拔为副处长,可我一个都没有选。



(20多岁在规划研究院工作时的留影)

公务员的工作虽然让人艳羡,但我心里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绝不从政。我很清楚自己的性格更适合搞学术研究,而不是跟人打交道。

至于走仕途当官,几十年后的终点无非就是院长这么个职位。我记得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说过一句话:“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挑战自我,逃避沉寂。

其实我一直渴望出国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在计划去美国留学,而且已经被两所美国大学录取。但因为一个插曲,导致我的美国之行推迟了很多年。

就在我等待办理留学签证期间,正赶上大量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急需各行业的本土人才帮助他们管理和经营在中国的分公司。

我被朋友推荐到一家日本公司做负责人,帮助他们在深圳组建一个分公司,这一干就是两年。



(2005年北京,我在自己公司的会议室里)

在深圳的两年虽然短暂,却整整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我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有一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酣畅淋漓的感觉。

当时日本总部甚至要求世界各地分公司的老总来深圳听我讲课。那两年我感觉自己意气风发,一身本领都有了用武之地,心里十分畅快。

在日本公司工作两年后,我被一个美国公司的老板看中了,对方希望我去北京负责他们公司的市场推广工作。我很想回北京,又拉不下面子提出离职,纠结一番,还是按耐不住回家的渴望,接受了他的邀请。

我在这家美国公司待了不到两年,一个朋友来找我,让我跟他一起做保险代理业务。

我敏锐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启蒙阶段,商机无限,于是果断开启了创业之路,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主要做航空保险和医疗保险两种业务。



(2005年,我在北京的家里)

那几年,我加持着外企的市场和管理经验,同时没事就爱往深圳跑,吸收港澳国际的前沿信息和经营理念,使之用于内地市场上,很快打开了北京的保险市场。

只可惜我最终还是跟朋友分道扬镳。他拿走了医疗保险的业务,我继续做航空保险业务。

和朋友分开以后,我的事业发展更加顺利,那个年代国内有太多空白市场,可以说遍地都是黄金。

2000年网络经济刚刚开始爆发时,我也跃跃欲试,看准了网络平台需要线下的物流系统支持,迅速投资创立了一家快递公司。

当时公司招了两百多名快递员,食宿全包,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服装和标识全部统一,一人一辆自行车,满北京接送货物。

记得,第一场促销是在西单商场母亲节免费送出数千朵爱心玫瑰花,现场反响非常热烈。



(2007年,我给公司员工培训)

公司签约了当时最大的几个网购平台配送服务,也趁势在全国开办了几个物流站。

但那时候网购的风口还没有到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个项目支撑了两年多,最终以亏了几百万元告终。很多朋友说如果再坚持两年,你就是另一个快递巨无霸了。

在那段时间,我还入股了一个朋友的牛初乳保健品项目。这个朋友作为项目发起人,和亲戚合伙被赶了出来,来找我重启项目。

我策划了整个项目:先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院入股背书,再引入第一轮融资将近一个亿,组建了新的生物技术公司。

谁知就在公司的产品生产销售风风火火的时候,公司董事会席位的争夺风云骤起。我冷眼旁观他们为了利益勾心斗角,帮着朋友把这场闹剧压了下来。可好景不长,大家最后还是闹得不欢而散。



(2008年参加纽约社区大学培训课程)

我和朋友决定转让股份退出公司,因为朋友连个账号都没有,所以他的钱都打到了我的公司账上。

钱到账时,出纳问要不要扣下我应有的30%的股份,把剩下的钱让朋友提走。我让出纳按照流程全转给了朋友,结果他拿了钱就再也不见踪影了。

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太重人情,轻信他人,为此我的确吃了不少亏。这种性格在普通人身上还好,但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就成了一个致命的缺点。

而且由于深受当年日本企业文化影响。我对自己的公司塑造和睦氛围,缺乏淘汰机制,加之市场的变化,导致公司后来的发展不再那么迅速,开始吃起了老本。

虽然投资接连失败,但我并没有泄气,只要做一件事情尽了全力,成功与否都不重要。

实际上,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也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付出努力,然后坦然等待命运的来临。



(2008年我在北京后海看书)

对我来说,每一段经历都是人生,只要过得精彩就够了。

时间就这样走到了2007年,有天美国的亲戚突然问我,九几年时申请的亲属移民怎么还没排到我。我才突然想起来,这些年忙于经商已经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美国亲戚去网站一查,发现早就排到我了,不过因为通知了以后没有得到回复,美国移民局误以为申请人放弃了。原来从2000年开始,我搬过几次家,错过了美国邮寄过来的书面通知。

后续的移民手续非常顺利,但我的内心却纠结起来,到底要不要放弃国内已有的事业,去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开始不安和犹豫了,可是碍不过情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手续办完了。

2008年10月,我踏上了美国的国土,首先到了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第一感觉仿佛到了国内一个小镇上,与想象中的美国相差甚远。



(2008年初到法拉盛租的房子)

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我的心情一落千丈,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原本在国内生活得好好的,偏要来美国受这个洋罪。

为了尽快熟悉环境,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华人教会。在这里我得到很多华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度过了最开始那段煎熬的时光,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几个律师朋友,接触到一些来美国打工的中国人,真正了解到打工朋友们的艰辛和面临的困境。

他们中有很多人拿不到永久居留证,必须在没有身份的情况下黑下来,努力在美国工作和生存下去。有些人因为长期和爱人分离,出于感情需要,在这边和别人组成了临时的合伙家庭,搭伙过日子。

还有人通过商婚,也就是跟美国有绿卡的人假结婚来获取绿卡。但美国移民局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审核婚姻的时候,会单独问夫妻两人很多非常隐私的问题。



(2010年我在纽约律师事务所办公室)

因为很多商婚夫妻会租赁一个假的共同居住地址,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移民局甚至会派遣探员去婚姻申请时注册的家庭住址蹲守,观察申请双方是否正常地上下班回家。

这还只是审核时会遇到的问题,还有人更倒霉,“结婚”后有身份的一方拿了钱就跑了,结果钱花了不少,绿卡也没拿到。

我不建议国内生活不错的人脑子一热就远离家人,跑到美国来,更加不建议去趟商婚这趟浑水。

美国是个大熔炉,好的地方像天堂,坏的地方像地狱。说到美国,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

我刚到纽约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的电线上挂着一双双球鞋,还以为是熊孩子扔着玩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帮派划分地界的标志。

大城市的贫民区里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拿着纸壳子搭个窝躺在里面睡觉。当我走进贫民区时,有一部分人会用凶狠的目光紧盯着我,还有一部分人则是目光呆滞地坐在那里。



(2009年我与美加边境小镇的市长及友人合影)

刚到美国时,朋友提醒我出门一定要带至少20美元的现金,如果遇到抢劫的人,他们拿到钱就不会伤害你,你才能保住性命。

最近美国物价升高了,大家至少要带100美元出门才安全。

现在美国的加州对900美元以下的抢劫案件根本就不予起诉。更别说坐牢判刑了,被抢的人或者店主只能自认倒霉。许多州的监狱因为人满为患,政府还要为此付钱,干脆把一些罪犯提前释放出来。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美国这么水深火热,你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生活呢?

那就要说到美国的另一面了。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既有黑暗无光的一面,也有光鲜亮丽的一面,有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间,仅仅只相隔一条街的距离。

有次我去华盛顿特区游玩,从地铁站出来经过一条街,一边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区,游客摩肩擦踵,一切都井然有序。

另一边是黑人区,每户人家门口都或坐或躺几个黑人,用呆滞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我的脚步,让我一路都走得提心吊胆。



(2011年我在华盛顿与友人合影)

但只要我不过到街区的另一边去,他们一般不会越界来骚扰我,街道两边互不侵扰,泾渭分明,也是一个奇景。

然而美国华人区常常跟其他种族所在区域接壤甚至交织在一起,经常会发生一些伤害事件。

所以我提醒来美国的朋友,不管是旅游还是打工,进城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如果为了生存不得不生活在这里,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哪怕多绕点路,也要避开危险区域。

如非必要的话,不要去不该去的场所,晚上尤其不要出门去酒吧或者夜店这种地方玩。

与大城市相反,美国的郊外则是另一番歌舞升平的景象。我现在居住的社区主要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生活平淡安逸,邻居们都非常和善热情。

每天出门散步时,遇到的每个人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寒暄几句。刚开始我特别不习惯,有时候为了不跟人打招呼,甚至不想出门了,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喜欢上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感觉非常舒服惬意。



(2009年在加拿大友人家度假)

美国人有个特点,虽然见面会打招呼,但关起门来还是各过各的小日子,不会因为熟悉了就随意上门打扰。除非两家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比如孩子或者宠物,才会互相走动得频繁一些。

美国已婚人士没有太多社交活动,下了班就回家,可是他们在年轻时会非常疯狂,尤其是高中到大学期间。

他们会任意地结交朋友,尽情地快活一番,但是一旦选择了结婚对象,进入家庭后就完全沉寂下来,既不怎么社交也不去那些娱乐场所嗨皮。

我居住的社区到了晚上八九点以后,街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人。平时到了五六点钟,除了24小时的超市和一些快餐店外,其他的商店,包括药店都关门了。

说起药店,美国家庭普遍喜欢备一些止疼药,他们非常依赖止疼药,不仅是因为特别怕疼,还因为医疗费用太贵了,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在美国看病的流程麻烦不说,去一次急诊花上几千美金都算低了。



(2009年4月留影)

通常你进了医院后,护士会按照流程给你检查身体,再安排医生过来看病。美国医生看病非常认真,询问完症状,还要仔细地告诉你生病的原因,不说上半个小时都不会罢休。

看诊结束后,医生给你开一个单子,让你自己去药店拿药,态度之慎重让人都有点“受宠若惊”了。

一个星期后,你会收到分成三个部分的账单,一个是医院的设备使用费,一个是各项的检查费,还有一个是医生的诊疗费。

因为在美国,医生是租用医院的设备给人看病,他们的医疗系统是分开的,各记各的账单,没有保险的人,看病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美国的医疗体系与中国不同,你首先要选择一个离住处较近的家庭医生诊所,看病先联系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会根据病情做出诊断和简单检查,如果需要其他设备做更多检查,会安排你去他合作的医院做。检查结果出来后,有必要的话,他会给你推荐去看专科医生做更进一步的治疗。



(2009年留影)

我在医院看病时最怕的就是抽血。美国的护士抽血经常扎不到血管,扎之前她会提醒我要扎了,喊着口号“一二三”,一针下去没扎到。

抽出针以后,她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又喊着“一二三”,再扎一次,好几波“一二三”以后,才能成功,整得我哭笑不得。

美国人做任何事都要讲规矩走流程。连抽血这种事都这样,法律更是如此。比如,美国教师不能收超过20美元的礼品,否则就是违法,送礼的家长甚至会被判刑,因为在美国法律上,贿赂是重罪。

在美国生活的头几年,我一直都是处于人们常说的坐移民监的状态。每年都是中美两国各住半年,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解美国社会和管理中国公司上。



(2010年回北京公司开会)

2010年,我在网络上认识了现在的爱人,并一直保持网上联系。第二年2月回国过春节时,我直接从北京开车去大连跟她见面,也许是情投意合,没多久她主动提出结婚,我们很快就领了证。

我爱人烧得一手好菜,惹得朋友们经常来我家聚餐品尝美食。吃不够还要打包带走。为此我专门在公司里设了一个部门,为她在国内知名视频网站上开了一档营养美食节目。

这档节目特别受欢迎,2014年我们全家搬到美国时已经有400多万粉丝。

因为时差缘故,我爱人经常半夜收到小粉丝们的私信,搞得她很疲惫。加上我那时生了一场重病,使得她无暇他顾,视频节目由此中断了。虽然有点可惜,但我并没有勉强她。



(艾睿妈妈做的童趣美食)

2020年我看到了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不安分的我开始自己操刀开始制作视频“艾睿老爸在美国”,到现在也慢慢地积攒了不少粉丝。

我们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买了房子,定居了下来。女儿艾睿上学后,因为曾经当过老师,我开始观察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

这里的学校有多种形式,有的形式闻所未闻。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里,有所谓的家庭学校,一般是孩子比较多的家庭,妈妈可以选择不送他们去上学,向州里申请一个家庭学校的执照。自己在家教孩子,只是定期让孩子参加州里的考试就可以了。

家庭学校的孩子到了上了高中年龄,就可以跟其他孩子一样去公立高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了。

虽然家庭学校的孩子只能在家学习,可他们的社交圈并没有因此变得狭窄,因为不同的家庭学校会经常联合起来一起组织活动。让各个家庭的孩子们有一个交流互动的机会。



(2016年我与女儿在肯尼迪机场)

除了家庭学校,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是教会学校。美国的教会学校很多,他们使用自己的教材上课,会花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传授教义。

由于教会学校可以拿到教友们的捐款,所以很多学校非常有钱,通常连教堂、小学到高中全都建在一起,占地面积之大。我开车进去转一圈都花了不少时间,差点以为自己进了一所大学。

学校有钱了,学费自然就收得很低,有的甚至可以免费,但大多数免费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信教。有些学校还会对申请学生的父母进行面试,确定是虔诚的信徒后,所有的子女都可以免费入学。

一些教会学校也会招收名额有限的国际生,然后给学生安排信教的寄宿家庭作为监护人。

只是国际生免费的很少,多数都会收取较低的学费,不过教会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都非常好,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6年我在北卡州教会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合影)

上面这两种学校是比较有特色的,除此之外,美国的学校也跟国内一样,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

艾睿一开始上的就是公立学校。跟中国不同的是,这里每年级每个班只有一名正式老师,除了艺术和体育外,他负责教授其他所有的主要科目,再配上一名相当于辅导员的实习老师。

而且他们的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各州有各州的教材不说,每个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教材。

只要学生最终能达到学期期末考试的标准,平时老师爱怎么教就怎么教,以至于每个班的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可能差距很大。

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作业也都是在学校做完才回家。艾睿的书包里除了一个饭盒、一瓶水和一些零食外,什么都没有。

我对她学到哪里了,学得怎么样了都一无所知,心里很是着急,还特意跟老师谈了一下,希望她多多少少给孩子留点家庭作业。



(在美国购置的第一部车)

后来我迫不得已上网自己找了一些学习软件,给艾睿布置家庭作业。幸亏艾睿遇到的几个老师都还不错,再加上我给她开的小灶,她在班上一直都是优等生。

不过美国的学校不会公布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加不会搞成绩排名,每次考试分数都是密封好的,让孩子拿回家给父母拆封了才知道每一科得了几分。

通常来说,3分属于标准分,4分以上属于优等生。

到了高中阶段,老师们选择的教材慢慢统一起来。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考试成绩(GPA),开始成为大学录取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一般来说,好的大学都会要求GPA在3.5以上。除了GPA外,高中还会设立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选修的AP课程越多,成绩越好,在考大学时加分也越多。

与公立学校相对应的是私立学校,艾睿现在已经被私立学校录取并开始正式上课了。

私立学校为了维护他们的品牌和信誉,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有些好的私立学校还会对学生背景进行审核,并且要求父母参加面谈。



(2012年在纽约友人家过感恩节)

美国的私立学校除了收取高昂的费用之外,通常还有来自企业或者福利组织捐款和赞助的,教学品质普遍好于公立学校。

不过私立学校同时也是分圈层的,有些私校不会录取圈层外的学生。美国圈层之间的等级观念很强,跨越圈层并不容易,需要从小就把孩子送进私校,一层层地往上走。

大多数情况下,同一个圈层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会在同样的圈层里工作和社交,但也偶尔也会有一些另类的孩子会跳出圈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然,很多学生会按照本心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既尊重自己的内心,也尊重他人的选择。我有个很富有的亲戚,她二儿子从欧洲的贵族学校毕业后,跑去非洲扶贫。

但是在美国,只要不违法,靠自己的能力挣钱,你是在华尔街上班也好,在非洲扶贫也罢,别人都不会因此瞧不起你。

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用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这一点非常可贵。



(2012年我和公司销售部们员工聚餐)

我一直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尽早把孩子送出来开阔视野,为孩子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无论将来孩子是选择在美国发展还是回去报效祖国,最起码要先开拓眼界,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标。首先把自己的内心装满了,才有可能去滋养别人,回报社会。

如果孩子自己都是空心人,生活已经被大人安排得妥妥当当,完全无需操心,离开父母身边以后,该怎么走好他的人生路呢?

拍视频以后,我收到过很多家长的私信,询问孩子几岁来美国读书最合适,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具备,在六七岁之前就可以过来了,但最好有父母或至少其中一方陪读。

一来,太小的孩子不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父母的情感陪伴。二来,孩子在父母身边,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传承。



(2010年我在美国自驾游)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高中以后来美国上学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社交方面难以融入当地学生当中。表面上大家相处过得去,实际上你很难跟他们深入地交朋友,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同样的文化背景,无法产生一些共同语言。

美国这个国家有好有坏,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侧重点不同。我从2020年开始拍视频介绍我眼中的美国,不管是说美国好还是说美国坏,都会有一些网友提出意见。

事实上,在海外没有一个华人华侨不衷心地祝福祖国越来越强大,毕竟那才是我们的根。

只不过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选择也不同。我一直认为,你的人生只要自己觉得精彩就好,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来轻易地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坚持,定下的目标一定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我因为性格叛逆,曾经辉煌过,也遭遇过很多失败,如果当初愿意按照家人的安排走,现在的成就也许更加辉煌,但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2010年我在北京办公室里)

成功很重要,享受过程更重要,每一段努力后的失败都是一种人生体验。过去的失败不能代表你的未来,什么时候开始行动都不晚,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