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团队,原文标题:《住在奇葩户型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图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上海隆昌公寓) 


住在“监狱”里是什么感受?开发商告诉你。看下面这款户型,从南到北一共8个单人间:



好好的房子,偏偏造成清一色从南到北的单人间,关键是里面4间,还都干脆没有窗户,这是让人闭门思过的意思吗?


但有一说一,这款户型还算方正,网上有一款流传甚广的飞镖户型:



开发商估计是小李飞刀的后人,认为家中的绝学不可失传,所以造了这款让人过目难忘的户型......


这住在卧室里的人,估计没事干,就要到黑咕隆咚的角落蹲一会儿,思考一下人生。


要说这些奇葩户型,真的就是有你想不到,但没有开发商做不到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户型都从哪里来的?



一般人打眼一瞧,就能发现的问题,难道比猴还精的开发商看不出吗?当然不是,开发商太清楚什么是好户型了。做奇葩户型,完全是为了冲容积率。


每一块地,出生的时候,就自带容积率,容积率意味着这块地可以建多少建筑面积,建筑面积乘以房价,也就是货值,所以少建一平米,就等于损失几万块。


很多地块不规则,按照传统正南正北的方式排布楼栋,在限高的情况下,则会导致建面用不完的情况。


而在传统的设计手法中,有两种增加货值的方法,一种是压缩楼间距,将原本40米的楼间距压缩到30米。


还有一种方法是做厚厚度,加大房间的进深,采用褶边设计也使朝向不畅。


这种方法就导致,市面上有很多进深过长的,不规则户型。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冲容积率手法,相对更加人性化。


现在多采用的是高低配,不仅增加了至少6%的溢价,而且还保证了所有的用户住在大开间,南北通的房间里,这也是设计水准进步的表现。



当然,不是所有的奇葩户型,都是因为冲容积率而诞生。


还有一种是基于开发商的定价策略,开发商定价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润,更要考虑楼盘不同购买力的潜在客群。


一般来说,一个开发商会针对三类客户定价:第一种是主流的追求性价比的客户,第二种是不缺钱但要求高的客户,第三种是追求低价格但要求不高的客户。


开发商也会造对应的三种户型,第一种是主流的90多平的三开间朝南的户型,第二种是楼王位置,大户型、中央景观、一线河景、优质资源全部堆上去的户型,第三种则是,前两种户型用剩下的边角料的缺陷户型。


第三种边角料造成的户型,最容易出奇葩户型。


但这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设计师是在总价定好,面积定好,形状定好的情况下来发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设计师也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完成户型设计了。所以,奇葩户型的背后,可能背后是设计师的无力回天。



前面两种奇葩户型,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还有一种是计划经济下的历史产物。


在1998年房改之前,所有的房子都是国家分配,所以当时造房子的资金,也是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


所以节约成本就成了关键,设计师的首要目标是在一栋楼里,修更多的房子,所以也就出现了下面这种房子:



整个户型的进深拉得非常长,牺牲了中间客厅和厨房的采光。但确实可以让同一栋楼里面住下更多的人,这也造成了不少暗厅、暗卫、暗厨的奇葩户型。


造房子的首要目的不同,设计理念也相当落后。在1999年之前,在很多设计师眼里,还没有厅的概念。


这是建造于1957年的曹杨三村:



当时,大家吃饭和睡觉是在同一个空间进行的,完全没有客厅一说。没有功能区分,在现在看来,也就是奇葩户型。


直到1999年,建设部修订的《住宅建设设计规范》提高了明确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现代户型才初具模型。


所以,在上一轮房改之前,用户的居住体验绝对不是优先考虑的元素,首先要保证更多人居住。



那么,奇葩户型难道一点优势都没有吗?


当然也不是,大部分奇葩户型的优势就是够小。


很多2000年以前的房子,户型都在50平以下,因为房型的缺陷,价格也相对都比较低。


而2000年后,开发商越来越倾向于造80平以上的大户型,奇葩户型也正填补了小户型的市场空白。


虽然缺点不少,但也让更多初入上海的年轻人,有了上车的机会。


市区的不少所谓的奇葩户型,附赠学区、附赠地铁属性的奇葩户型,依然会跟着大盘上涨,甚至领跑大盘。


所以,我们眼中的奇葩户型,可能是年轻人上车的唯一机会。


住在奇葩户型里是什么感受?


大概是坐在火车长途硬座的感受吧,虽然颠簸,但仍然期待远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