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杂乱无章(ID:ZLWZ2014),作者:阿米 树熊,编辑:阿淡,题图来自:《北京女子图鉴》剧照


前几天晚上,树熊忽然找我问:“上次你的稿件还有改吗?”


我回答:“我在搬家,从广州搬回清远。”


聊天框头顶,树熊“正在输入”的显示停了下来。


大概顿了1分多钟,他才又打出一句话:


“有机会的话,还回来广州吗?”



5月份,去广州的前一晚。


老爸再次试探性地问了一遍:“要不就在家附近找工作吧,没在广州生活那么难。”


我摇了摇头,说:“我真的,真的很想去广州看看。”


其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广州或者说大城市就有一股莫名的执念——有着一份满意的工作,穿着漂亮的裙子,进出在干净明亮的写字楼里,喝着咖啡办公。


执念之所以为执念,是因为你不去亲自做一遍,始终都不会死心。


老爸也不再劝,只是在微信里转了3000元给我。想了想,又从口袋里捂出500元的零钱给我:“虽然都是手机支付,但有些现金总归是好些的。”


“总之,如果你在广州不好就回家吧。”




大概,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慌乱表现之一,就是把招聘软件都下载一遍。


靠谱的,不靠谱的,我都有在上面留下投简历的痕迹。包括海投出去的求职信息,记忆中应该也有1000+的数字。


在这些里面,有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岗。


很奇怪,面试收到的大部分回复都是说我不适合这个岗位,并且推荐我去多考虑其他位置。当然也有一两个是面试通过的,但薪酬都在2800-3500之间。


抱着“碰下运气”“不省这点流量”的想法,我也投了很多其他岗位。


有拿到一个新媒体编辑的offer,可给的条件是2800底薪,前3个月没有提成,转正后是3500+提成,朝九晚五,双休。


表哥比我大5岁,我很记得他说过,在2017年应届毕业的时候,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新媒体编辑,月薪2800元,转正3500元。


也就是说,5年后,这个薪酬没有变化过。但同样的一杯喜茶,已经涨了差不多10元。


挫败感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


我刷着朋友圈里,一部分人进了“拿着5~6千工资,进了还不错公司”的庆祝瞬间。


我一时搞不懂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专业问题,还是现在就业环境就是如此困难。



面试回来的路上,我挤出三号线地铁岗顶站,换乘BRT往上社、棠下方向走。


我忽然对城中村里握手楼的逼窄,小巷里的快餐有点排斥。但哪怕是城中村,我也暂时没有资格住在里面。


从环境到生活,再到工作收入,算起来是没有一样是可以作为我在广州生存的支点。


我看着公交车里黑压压的人头,他们有些还穿着别扭的白衬衫,不太就脚的高跟鞋,手里拿着A4透明塑料文件袋,生怕它放进口袋里被弄皱。


忽然间,我有点明白为什么2800元依旧能出现在招聘市场——因为你“看不上”的位置,也会有其他的毕业生“看上”。


在求职之前,我以为对于应届生来说,被人拒绝该是件难受的事。


但是我后来发现,在职场上被人直率的拒绝,其实已经是个幸运事,至少断了念头后,你可以继续寻找下一份。


很记得,在面试某汽车品牌的培训专员的时候。


二面是直属领导,他说:“这个培训专员的岗位,你要想好,你要往教务方向走,还是讲师方向走?我带的人,我是希望他最终是能走向讲师的,而不是仅仅只呆在教务的文员岗。”


我就跟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当然也会希望能往讲师向走。


然后他跟我说:“我比你更清楚这个岗位,你想要的这岗位提供不了给你。”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你说你希望新员工“往讲师岗位走”,我也表达了“往讲师方向走”的意愿,但你却回答我“提供不了这样的岗位机会”。


到今天,我也没想明白这个拒绝的“逻辑”是什么。


如果对方想让我知难而退,那倒不如直接说“经过考虑,你不适合我们岗位”来得直接。



在投简历和面试之间,我也逐渐捋清楚,自己对于工作的实际需求是什么。


渴望进大公司;月收入在五险一金之后;能有5000元以上;周末双休;朝九晚六。


当我把这个需求跟朋友阿雯说了以后,她说了三个字:“梦里有。”


我没有反驳,对于一个普通二本学院毕业的我来说,这些要求好似有些超纲了。


我也从刚来广州时的冲劲,变得在焦虑和自我安慰里反复横跳,到最后的摆烂心态:反正都这样了,那就这样吧。


在广州的第7周,老爸给的3500元早已花光,我在开始用自己之前剩下来的一点积蓄,顶多也只能支撑10天。


就在这时候,我收到了两周前面试的一个岗位offer。


某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管培生。试用期月薪5000元,转正后6000元,朝九晚六,双休。


这个工作所有条件跟我想要的匹配。唯独一样,有所出入——它的工作地点不在广州,而是外派去清远,我的老家。


这可能是老天爷跟我开的一个玩笑,但转念一想:不对,老天爷才没空理我。


在去与不去的犹豫间,我还是坚持投着简历。可我在前面的50天时间里都没有办法“赢”,你是很难指望在最后的10天里翻盘的。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我在犹豫间选择了那份工作。


兜兜转转之下,我又回到老家清远。


在键盘敲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我新入职的第一天晚上。我坐在房间里喝着老妈端进来的眉豆鸡爪汤。


对比起城中村的湛江白切鸭、麻辣烫、隆江猪脚饭,家里的老火汤是让人心安许多。


一口热汤滑进喉咙之后,我知道那个留在广州的执念,已经被它驱散得找不到影子了。



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想会回家。


或者更准确地说,我有想过会回家,但那应该是在3年、5年,我对广州的生活疲惫了之后。绝不会是在仅仅两个月之后。


5月份的时候,我参加杂乱关于写作的慢跑计划,在里面有写了一篇文章《你呢,也选择大城市吗?》。


给树熊看了后,他觉得我对留在广州这件事其实没有想得很清楚。让我把文章先晾一下,等过些时候找到工作,再思考着怎样修改。


只是没想到,再次修改这篇文章时,我已经离开广州。


看见我之前写在文章里,说的那些“一定会留在广州”的狠话,我也逐渐接受了所谓的“打脸”——


自己许下的执念,就该由自己亲手放下。


那会的我,有极力劝朋友阿雯也一起留在广州。


没想到,后来是我回了老家开着小电动上班,她留在广州挤三号线地铁和BRT。


离开广州的那天,我想跟阿雯说:“过了暑假,我再回来广州和你一起玩。”


话到口边,忽然想起来:我们都已经毕业,再也没有暑假了。


下班开小电动时候拍的夕阳,来自:作者提供<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下班开小电动时候拍的夕阳,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按:


我是树熊。


我第一次看见文章的时候,觉得阿米在文章里并没有把自己真正想法写出来。想要让她安定了工作,再好好琢磨这篇文章。


直到三个月之后,我再找她的时候,她说“没留广州所以一直不敢找我”“觉得输了”。


其实,我一直都不觉得“放弃”跟“输了”之间能画上等号。



这篇文章的标题,原来是《你呢,选择大城市了吗?》到现在的《你呢,留在大城市了吗?》。


从“选择”到“留在”,虽然只是三个字不一样,却是阿米在这两个多月里的经历:从执念到放弃,从广州到清远。


或许这不是理想的答案,却是现实的答案。


可我始终这样认为:留在广州也未必就是“赢了”,回到小城市也未必就是“输了”。


回到开头,我问她的那个问题:“以后有机会的话,还回来广州吗?”


她可能忘了,也可能是不知道该给出怎样回答。不过我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已经有答案:


真有了机会就再说呗。


人嘛,哪说得准,也没有这么多所谓“坚定的选择”。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里面有句歌词:人群里为人群顾虑,逃离总有逃离空虚。


后来才明白,“犹豫”“纠结”“患得患失”才是成长里的常态。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杂乱无章(ID:ZLWZ2014),作者:阿米 树熊,编辑:阿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