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财经 (ID:sinacaijing),作者:原祎鸣,原文标题:《林志颖3D脸部修复,这项近40年的“远古技术”为何难以普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据媒体报道,遭遇车祸的林志颖存在颜面骨折。此前林志颖的主治医师、林口长庚医院院长陈建宗透露,将会对林志颖以“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手术,而最常见的就是放入钛金属,同时也会评估是否混入3D打印技术进行脸部重建。


新浪财经与多位整形科专家、3D打印厂商交流后发现,林志颖的手术很可能是使用了3D打印的钛合金的固定支架,用于固定碎裂的骨骼。


目前外界聚焦四大问题:


  • 林志颖能否重回“盛世美颜”?

  • 3D打印介入的手术与传统的手术有何区别?

  • 普通患者是否也能做3D打印介入的手术?

  • 技术发展多年,3D打印技术是否已经普及?


林志颖做的3D手术是什么?


根据已披露信息,林志颖此次手术耗时10余个小时,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庄时利和告诉新浪财经,此类手术为多科室协同手术,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3至4个医生同时为患者做手术。


因此,并非3D技术本身需要如此久的手术时间,更耗时的是手术本身的复杂程度,而不是什么样的材料。“3D打印的耗材在手术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植入耗材在手术过程中的时间是一样的。”庄时利和介绍到。


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业务院长柳春明则推测,林志颖可能采用了3D打印头颅模型供医生判断,或者3D制作了钛合金的固定支架,用于固定碎裂的骨骼。


庄时利和介绍到,3D打印并非新鲜事,其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已经有近40年的时间,其在医学上的运用比大众想象中多很多。


例如,有患者需要做大面积的脂肪填充时,以前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所需填充的脂肪含量,而面部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3D打印可以直接出具一个一模一样的模型,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直接的去判断脂肪的用量。


在上述案例当中,3D打印是用于辅助医生的判断,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亓发芝也表示,目前临床上应用3D技术最多的情况是,在患者因车祸、发现肿瘤等情况下骨头缺损时,3D打印技术做成3维成像来看哪块骨头缺损多少,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天津市一公立医院骨科主任杨妍(化名)补充说到,3D模型的打印比较简单,医院只需要将计算机扫描的数据传给公司,公司就会把模型做出来,也有很多的公司在做。


而在这一领域,国内的发展已经相对较完善。柳春明介绍到,颅面创伤修复、先天畸形、美容等,在模型手术设计和修复体的制作方面都有3D打印技术的参与,模型制作的材质主要是玉米原料的环保树脂。


其表示,3D打印修复颅面部骨骼缺损或缺陷是整形美容外科里的一个很小众的分支学科,所以社会大众对3D打印了解不多,但其实3D打印修复面部已经经过了长时间且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3D打印头颅的模型,已经应用了至少20多年,现在基本上只要患者的手术设计相对复杂,例如面部凹陷(克鲁宗综合症)和面部偏斜等情况,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生都会建议打印3D模型。打印出来的头骨和患者本人的大小、尺寸、形状是一模一样的,分析设计更直观。”柳春明表示,如果是打印一个3D头颅的模型,价格在四千左右,不算太贵。


3D耗材植入与传统植入有何差异?


杨妍表示,3D打印目前在骨科、口腔科、颌面外科等科室的应用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利用3D计算设计模型,方便术前的规划和术中的定位,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辅助判断。


第二种则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直接打印出可以代替骨骼的耗材直接植入体内。


多位专家告诉新浪财经,目前植入体内的3D打印耗材分peek和钛合金两种材质。


国家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合作部副部长杨锋介绍到,钛合金耗材本身在人体植入方面已经非常普遍,如今人工骨、髋臼杯等都是钛合金材质。


而3D打印技术和传统技术生产制造出的耗材都是钛合金,最大的区别是3D打印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仅需要扫描重建就可以精细的定制然后进行轻量化的设计,这是传统制造方式很难达到的。


但钛合金也有其缺点,杨锋指出,金属对温度的感知非常敏感,所以患者会感到冬天冷、夏天热,而且在坐飞机等需要安检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因此就有了3D打印新材料peek在临床中的应用,这种材料的原料是聚醚醚酮,是最接近于人工骨的一种材料,用于盆骨、胸骨的替代物,材质为非金属,目前还在临床阶段。


据柳春明介绍,目前市场上3D打印模型方面目前已经很成熟,也有很多厂家在做,但是用peek材料制作的个性化修复体,技术要求比较高,此前都是只能进口,现在国内也仅有两三家企业在做。


但庄时利和表示,3D打印本身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在医生眼中,无论是3D打印还是干细胞,需要考虑的都是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换言之,这种手段是否可以为患者带来比现有的常规手段更好的效果。


“医生在考虑手术方案的时候,先考虑的是如何切开,怎么替换、重建,最后才会考虑是使用传统材料还是3D打印材料这个问题,有的医生觉得需要手工雕刻材料,而不需要3D打印这种整体的材料。”庄时利和表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青春永驻”。“面部的3D打印,是将骨骼、软组织等形态重现出来,并不意味着可以让人体长生不老。”亓发芝表示。


发展受阻,3D打印耗材难成主流?


多位专家都表示,3D打印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阻碍,也很难成为手术耗材中的主流。


庄时利和解释称,虽然发展多年,但3D打印仍然算是相对较新的技术,其排斥反应、炎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医生不能确定将3D打印耗材移植到人体后是否会产生较大的排斥反应。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证据越多,医生的心理准备就越充分,因此医生也更倾向于运用比较成熟技术。”庄时利和坦言。


也正因此,目前很多目前很多相关厂家都在和大医院合作,做3D技术的临床试验,耗材的应用都是免费的。


“使用3D材料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但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庄时利和认为,虽然3D打印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替代传统的技术。


亓发芝进一步补充说到,3D打印材料在公立医院的收费落地也面临着一定的难题。以上海为例,即使是非医保覆盖的范围也需要有收费条码才可以对项目进行收费,但是3D打印材料方面仅有颅骨领域的收费代码,下颌骨、颧骨都未获批收费代码,所以公立医院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收费。因此,目前厂商都也只能在临床科研的范畴中落地3d打印材料。


柳春明也表示,公立医院要进这些材料必须有固定的、统一的价格,所以除个别公立专科医院外,大多数公立医院仍然无法对其进行统一的定价和收费,这也的确影响了不少公立医院在这一方面的应用。


而民营医院只需要和患者协商好价格,不涉及收费阻碍的问题,多位专家表示,3D打印技术在民营医院发展的更多。


没有办法成为主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太贵。“3D打印材料需要个性化定制,而传统的材料只需要根据人体的需求而裁剪,相比之下,非临床试验阶段的手术中,3D打印耗材的价格会比传统的手术材料贵5-10倍。”亓发芝举例说到,在一场常见的钛合金手术中,耗材需要一万五到一万六元左右,但3D打印参与之后价格可能会到将近十倍。


庄时利和也举例说到,如果要使用硅胶来填充乳房,医生会倾向于选择一套成熟的技术链和供应链,可以批量选择材料,但3D打印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定制,价格更高。


赛道虽狭窄,但“蛋糕足够大”


庄时利和表示,常见的双眼皮手术等医美需求都不涉及3D打印耗材,林志颖的手术也并不是普通的整形手术,而是创伤后整形,并不属于美学论证,而创伤后整形的需求仍然有限。


“未来是有发展前景的,但是目前都在科研阶段,只是在各个医院小范围的应用。”杨妍也如此总结到。


“3D打印细分到面部打印的颧骨、下颌骨这一范畴里,患者很少,市场也很小,目前也没有很多企业在竞争这一细分领域。”亓发芝表示。


其次,也有部分患者存在对3D打印修复体的心理排斥。具体而言,传统的植入方式——植骨也有优点,自身的骨头的愈合、组织相容性都比较好。而3D打印个性化修复体,虽然形状更加精确和美观,但的确有一部分病人心理不能接受植入外部材料,只想植骨,这也影响了3D打印技术的部分市场需求,柳春明介绍到。


杨锋也表示,目前在整个中国的手术范畴里,3D打印耗材尚未普及,从其和传统的耗材之间的手术占比来看,3D打印耗材可能只有个位数。但如果将市场扩大到3D打印参与医学而非仅面部重建的的整个范畴来看,杨锋认为其市场还是非常广阔。


“牙齿矫正、种植牙等口腔类也广泛运用了3D打印技术,以前牙齿矫正用的是钢丝,现在塑料的隐形牙套等很多耗材都是3D打印的方式完成的。”杨锋表示,3D打印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也比较充分,已经出现了包括隐适美、时代天使等主流厂家。


此外,种植牙现在也在普遍都在使用3D打印技术,其司的相应设备--金属粉末选区熔融(SLM)装备每年就生产超300台。


但谈到未来市场的扩张,杨锋坦言,虽然市场前景足够广阔,但真正的发展还是取决于标准的设立和政策的推动。


具体而言,在中国,医疗方面的植入耗材有非常严格的三类认证的准入机制,想要进院必须要拿到相应的证件,其公司花费了10年的时间才在2018年拿到了下颌骨耗材植入的资质。


但国家为推进3D打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这一认证门槛在逐步放开。放开的速度以及未来是否可以在更多省份试点性的将3D打印纳入医院收费目录等都是决定3D打印未来发展的考量因素。


目前,湖南、北京、广东等地都已经把3D打印手术模型纳入了医保。


此外,杨锋认为,相比较成熟的医疗体系而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时间仍然较短,人才梯队也尚未充分,在这样的急剧扩张的过程中,人才储备能力尚未跟上节奏,这也是制约市场扩张的可能性之一。


“目前来看,2015年,国家开始重视3D打印技术,2015-2018年成为一个科普期,2018年到了一个稳定期,之后开始进入理性的发展期。我认为行业的开发空间远大于生产能力的供给。只要市场开发的好,蛋糕足够大,仍然可以容纳很多的厂家。”杨锋告诉新浪财经。


“3D打印技术未来固然会不断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研发之后能带来的市场有多大,如果市场规模较小,企业也不会有动力大规模的投入研发,而是在做其它研发的时候顺便带一下3D打印技术的研发。”庄时利和表示。


“教学标本是有限的,但3D打印的标本成本相对会低很多。”因此庄时利和认为,相比较3D打印耗材这一分支,3D打印可能在医学教育领域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财经 (ID:sinacaijing),作者:原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