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罚款的数字惊人,但滴滴被罚的背后原因,更加惊人。



16个事实,8个类型。
每一条都看得机哥头皮发麻,实在忍不住,要给机友们讲一讲。

用过滴滴打车App的朋友们应该有印象,在使用App之前,老规矩,我们赋予了App许多权限。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互联网公司保不准会拿我们的个人信息去做什么,毕竟没谁会细看「用户协议」。
但万万没想到,滴滴狠到这种程度。它利用那些权限,过度收集了数以十亿计的个人隐私。

手机权限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



讲真,机哥一直以为,这种并不复杂的语义分析,完全可以在App本地做的。

坑爹的是,我们都知道,系统的剪切板会保存一大批信息。于是,这些信息就都被。。
不忍细想,有时候剪切板还复制了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啥的隐私信息,唉。


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不但收集精确位置,还利用这些信息去分析,去计算。



图上的常用上车地点,和推荐的目的地,就是机哥每天晚上的出行意图了。
而这种信息,滴滴手上有多少呢?

乘客极度私密信息被收集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亲情关系信息138.29万条、“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1.53亿条;这段话机哥已经无力划重点了——
你只是打个车而已,从最最独一无二的人脸生物识别信息,到最最私密的亲情关系和家庭住址......

起因只是,打个车而已。

连司机都不放过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14.29万条,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别看滴滴把乘客信息收集得一干二净,司机们的资料,它同样照单全收。
存身份证号,是十分冒犯的事情,身份证关系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实在太重要,滴滴还用明文形式来存储......


去年滴滴刚出事那会儿,机哥问大家还敢不敢用滴滴打车,评论区有位机友说,自己正准备做滴滴司机。


做了事还说不清
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19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在收集以上无数个人隐私信息后,滴滴却说不清楚用我们的信息来干什么。

从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看,滴滴公司相关违法行为最早开始于2015年6月,持续至今,时间长达7年......

这得有多庞大的数据量。也是,看官方发布的细节,这些数据的计量单位,全都是:

去年7月,滴滴出行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对于处罚结果,滴滴今天发声明表示:接受,服从。





其实这两年,在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有更多细则出台,安全感up up。
例如之前机哥介绍过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就是去年印发的。



很多App被点名都是因为,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感觉好起来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则就有保障。


机哥去瞅了眼,我也被灰度内测到了。
其实就是在微信里也集成了打车功能,每个城市估计能打到的车不太一样。



但同时,越来越多网约车公司,也正在入局。

有了滴滴的前车之鉴,网约车行业应该不再那么野蛮生长了吧。
这样一来,我们出门打车,才会更加安全感满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