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条”拜访了Sherry在上海的家。

她和先生、3个孩子住在80㎡的老房子里,

虽然已经住了十多年,

但没有对房子做过大的修补,

也很少开空调,每个月的电费不到100元。

这个7月,上海接连一周高温40℃,

我们再次去到Sherry的家。

酷热中,

这个曾经常年保持在20℃上下的房子,

室内感觉怎么样?

经历了2年的疫情,

他们还过着环保可持续的生活吗?







2018年,“一条”拜访Sherry的家





7月酷暑,Sherry与二女儿、小儿子在家

自述:Sherry Poon



我和先生Raefer是加拿大人,来上海已经21年。自从2007年12月搬进这个80㎡的老房子,它逐渐托起我们一家5口和一只猫的生活。

住了14年的家,没有经历过大的修补,因为它的“骨头”很好。我和Raefer都学的建筑,所以当初在改造时,在房子的材料和结构方面下了大功夫。







天窗

首先是窗户。所有窗户都更换成密封性更好的双层玻璃窗。另外,在顶楼、淋浴间和二女儿SaÏa的卧室里,共安装了5个天窗,为整个家引入充足的自然光。

其次,在户外墙壁中填充隔热材料,能相对地隔绝高温和湿冷。

这样一来,老房子原本突出的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问题都被解决了。往常,我们夏天极少开空调,冬天也无需暖气,室内通常二十多度。





2018年冬





2022年夏


但最近,上海40℃左右的酷热天气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我们白天在家时打开客厅的空调后,全家基本在这个区域活动;临睡前关掉客厅的空调,再开顶楼卧室的。总之,只开一个空调。

屋顶的太阳能板、屋内的净水设备又进一步降低了用电能耗。粗略计算,不开空调时的电费,每月一直保持在百元以下。





为了好看、节省木头用料,将客厅的部分储物柜门做成镂空的

现在看来,低估了无处不在的灰尘






用了十余年的桌凳,凳子的皮质覆面更换过


室内的木地板、木家具都由二手老木头加工而成,一举三得:购买价格低;美观;全部可以经过拆卸后重复使用,很环保。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家里虽然旧了一些,但没有大的变化,只需小的维护,打磨一下木饰面、为家具上木蜡油、更换使用了十年的冰箱和洗衣机。等上海的疫情进一步和缓,我们再修一修卫生间的马桶和水龙头。







2018年拜访时遇见的橘猫已经去世

这只一岁多的小猫也是一家人领养来的






“敞开”的家

当然,我们也有想改变的地方。疫情封控的五十多天,五个人和一只猫挤在80㎡的房子里,三个孩子上网课,Raefer开电话会议,我也需要工作,真的有点吵。而且家里是“敞开”的,只有2个卧室和洗手间有门,我几次躲进洗手间,只为找一点清静。

所以后来同Raefer说过,如果继续长期住在这里,得多加一些门,况且孩子们大了,他们都需要独属于自己的地方。





弄堂里

我们住在老弄堂里,每天进出楼栋,需要穿过楼下三户邻居的公共厨房。当初正因为想了解中国文化、认识邻居,才没有找高层的现代住宅。平时经过公共厨房,我们也会和邻居聊两句,大家建立了好的关系。

如果要在上海换房子,预算范围内,我们还是会找类似的社区,继续使用环保自然的材料,装太阳能热水器等等。我先生也许会改进一些设备,2005年装修时,没有新风系统或智能空气监测设备。如果我们现在装修,可能会添上更智能的系统。



Raefer在加拿大乡村环境中长大的,土地开阔,没有太密集的房子,望出去都是自然景观。后来他做过一阵子绿色建筑,现在帮助大企业做可循环的室内设计方案。其实我们俩,从工作到生活,都和环保、循环、可持续有关。





厨房的小黑板上写着一行中文:你住在上海多长了?






Sherry与二女儿


疫情封控后,我们和朋友聊过,还能保持相对环保的生活习惯吗?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可能大家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是相似的。比如买菜,我平时买东西时,自带购物袋,挑选的也是无塑料包装或者能做到“零废弃”的食材。但封控后,早上5点开始刷买菜app,关注团购,大家没有办法控制包装。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停滞的工作而焦虑,以及,家里的三个孩子功课做得怎样了、他们有没有敏感害怕,也是必须关心的问题。

所以,从一方面讲,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口罩、塑料袋等一次性的物品。特殊时期,维持身心健康才是头等大事,有些环保的生活习惯,的确不太能保持。





自制手工皂





姐弟俩做着问答游戏


但从另外一方面讲,我们还是可以自觉地保持一些主导权。比如我将团购时收到的包装袋都存着,现在出门买东西时就带一个,作为购物袋。

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远远没有做到极致的环保,也许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在方方面面都“环保”。

好多人问:能给一些日常的可持续生活建议吗?我总说,你要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日常开销是多少、习惯在哪里买东西、有多少闲暇时间、兴趣是什么……如果每天都要忙着工作,那么想要堆肥、自己改旧衣服,显然很难,但把瓶装沐浴露换成肥皂,做这么一件小事,就能带来好多看不到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随时切换重点,找到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方式。





不少绿植出自小儿子Aoran的“无心插柳”


我曾经用大豆做酸奶,在家用蚯蚓堆肥,或者自制皂角洗液、有机香皂等亲善地球的生活用品,也为孩子们做衣服。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转变,近几年,这些事情我几乎很少做了,但我们仍旧吃得健康、避免外卖,购买有机、应季、当地的食材。





农场、湖泊、绿道

曾经我们很爱莫干山,如今好久没去,但还是选择有森林、农场的地方散心,享受奔跑在自然里的感觉。去年我们到过嵊泗岛、千岛湖、四川的高原地带。

过去两三年,我偶尔带着两个女儿去上海的有机农场做志愿者,吃住在农场里,醒了就去地里或大棚干活,学习做农夫。我觉得疫情后,尤其是长期待在家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大自然,去感受土地和清新的空气。

你问我,关于环保生活,还能说出新的内容吗?好像没有了。从生活的层面来说,自带杯就是一种能达成“零废弃”的行为,我们普通人的环保,就在于衣食住行。这些和我二十年前说的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彼此提醒。







左上角的牛仔布包是二女儿新做的


我们的行为,也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点种子。我曾经用有机棉为孩子做衣服,两个女儿看到我剪剪裁裁,觉得自己也能做,所以SaÏa从小就喜欢用旧衣服给娃娃做装扮,现在也做包包。Ruohan曾经花3年的时间,做了一块很大的拼布式被罩,一面所用的布料是我们在中国找到的老布和她的旧衣服,另一面用的是从加拿大的奶奶那里找到的老布,每一块布料都裁成差不多一样大的布条,再彼此拼接。



我们家很小,计算下来,人均面积只有十几平米,所以储物空间非常珍贵。书、玩具、衣服等等,一旦积攒起来,我们就得选择性地处理掉一些旧物,捐给回收机构或送到二手物品交换市集。





旧衣交换活动


Ruohan爱读书,她有时会去多抓鱼这样的二手商店买书,我也去买过衣服。但我的大部分衣服,还是来自于二手衣交换市集(swap)。你带去一件干净整洁的完好衣物,就能现场免费挑选一件喜欢的带回家。包包、鞋子、日用品等等,都可以交换,现在很少逛街买新衣服。





二女儿SaÏa在swap活动上

2018年时,我就开始自己办swap活动了。最初,这个概念吸引的主要是外国人,很多中国人觉得有趣,但只是看看,还是很犹豫:我要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呢?

但慢慢地,特别是去年,我们发现,来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她们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好多衣服都是新的,如果扔掉,多浪费。我们也从交换衣服,发展为可以交换书、日用品等等。





软木做的果盘、椰子壳小碗和竹碗


这样的转变过程,和我办生态设计市集的经历很相似。早在十多年前,因为Ruohan皮肤敏感,我开始做一个小小的有机棉童装品牌。与此同时,还办了一个汇聚有机、环保用品的市集,每年办4次,竟然坚持了十几年。还记得我们刚到上海时,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环保可持续的日用物件,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环保,我做市集的紧迫感,也慢慢减小了。





Sherry的朋友John做的牛皮纸包和笔袋


2020年开始,Sherry运营一个线上“市集”,那是包含2000多个群友的7个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里定期发布环保产品,John也在群里

但在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朋友,他们大多在本职工作之外,做些和环保生活相关的事情,也研究出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我家就有不少他们送来的东西,包包、碗等等。

有个朋友John,学过戏剧、设计,也很喜欢涂鸦,他是上海一所艺术类幼儿园的园长。后来,他用牛皮纸做环保包包、笔袋等等。他也来过我们的swap好多次,觉得一个月或者几个月一次swap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于是就在一个社区里,找到固定的公共区域,做了可以长期交换二手物的空间fashion exchange。这很像一个实验。

他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环保生活方面的跨界合作。环保的事并非只能交给环保主义者来做,除了研究环境的科学家、学者,还有很多人想实实在在地过一种环保生活。所以我们的圈子里,有做市场的、有IT、有设计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圈子越来越大,大家都能有所贡献,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很多在上海做环保事业的人知道我们,也许是因为我们作为外国人,真的在上海待了很久,也以非常老派的方式,做相关的事情,过环保的生活。





照片墙与孩子们的画





欢乐的一家人


所以可以说,这个家见证了很多,陪我们经历事业的转变,见证孩子的成长。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孩子的照片与画作,这是他们的成长印记。孩子们,也在这里积累层层叠叠的回忆。





Ruohan的作品

今年初,Ruohan在Kindle上发布了自己的绘本。大概八九年前的一天,Raefer很晚才到家,两个女儿问:爸爸为什么回家这么晚?Raefer就随口和她们讲了一个故事。Ruohan听了很喜欢。她就以这个故事为雏形,自己画插画、排版,慢慢将它做成了一本书。我还帮她印刷了出来。

两个小一些的孩子,很宝贝他们的旧衣服、玩具,还曾经和我说:将来也不要卖掉这个房子,因为这是他们的家,有许多回忆,他们以后也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