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官方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4%,这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弱的数值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严格的新冠防疫措施正扼杀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的经济数据,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年初相比下降2.6%,同比增长0.4%。这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弱的数值。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还有4.8%。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中国疫情多发等不利影响加大来解释“极不寻常“的经济发展,并称第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在中国政府对“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坚持下,经济发展受到强烈冲击。多个中国大城市今年春天都执行了严格防疫措施,以防止具高度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传播。上海四月和五月的封控措施重创经济。当地的港口则积压大量货物,航运业务因为封锁而无法正常运转。

分析师此前已经预期中国第二季度的增长乏力。但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分析师毕斯瓦斯表示,实际数字仍令人感到震惊。

东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西滨彻(Toru Nishihama)表示:“中国经济已经站在陷入停滞性通货膨胀的边缘。但最糟糕的情况在5到6月期间已经过去,可以排除衰退或者连续两个极度收缩的可能性。”

清零政策有没有退场机制?

“鉴于增长乏力,中国政府可能会从现在起部署经济刺激措施,以提振中国经济。”但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降息的障碍很大,因为这将使迄今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学者家曾林(Max Zenglein)分析称:“中产阶级越来越能感受到这些影响,例如收入停滞或房地产价格下跌。如此政府会面临更多政治压力,必须找到解决方案。”曾林指出,增长乏力加剧了金融系统的问题;如果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未来几个月违约率上升是可预期的。“最有效的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是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也认为:“糟糕的经济数据的主因是新冠清零政策,这让中国走向荆棘道路。你不知道下一个风险区在哪里。”

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会放弃清零。零星的感染数字就可能导致整个地区被封锁,上周在西安便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重要经济中心,也因为多次发现感染病例而实施新的限制措施。


上海解封后,经济形势有所缓解,但许多人担心新一波的新冠限制将给经济带来进一步问题。具有高传染力的奥密克戎变种也在中国蔓延。伍德克认为,中国政府高层坚持动态清零却没有退场机制。“中国何时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只有在人民都良好接种中国疫苗以后才能做到:三针、四针、加强针—而且是采用有效的疫苗,例如mRNA疫苗。然而,中国正挡在自己的路上。进口的技术未被使用。”

伍德克认为,全球经济的前景将因此暗淡。“中国如今经济疲软,这当然是致命的。最近几年里,中国是增长引擎。如今欧洲面临巨大的能源问题和经济衰退,美国亦然。中国一直是稳定我们的经济体,而未来可能不再是这样的情况。”

消费低迷难以拉动经济

此外,虽然中国周三公布的6月出口数据强劲,经济学家认为这并非安全信号。因为在17.9%的增长中,有一部分可以被解释为是上海5月底重新开放后贸易的回升。另一方面,1%的进口增长则令人感到担忧,这表明民众的消费意愿低迷。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则更关心增长的源头。佩蒂斯表示,中国国内消费急剧下降,商业人士减少投资。因此,经济增长越来越多是由国家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创造,而这需要通过贷款。

“我们看到的是,为了实现增长目标,债务正在非常迅速的增加。这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政府已经多次表示希望结束这种做法。但迄今没有做到这一点。”

尽管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表现疲软,但中国领导层仍透露出不会放弃雄心勃勃的5.5%增长目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底时宣布,中国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影响”。与此同时,今年6月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量创下单月记录。这些资金将用于基础设施。新债务和高基础设施支出,北京似乎想利用这帖经过测试的良方来提振经济。

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本周三承认,稳定经济是个艰难的任务。他也呼吁要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中国一直在加大对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但分析家表示,若不取消清零政策,官方制订的5.5%增长目标难以达成。路透社的一项调查预测2022年的增长将放缓至4%。

许多人认为,中国央行进一步放松政策的空间可能会受到资本外流担忧的限制,因为美联储和其他经济体都在积极提高利率,以应对飙升的通货膨胀。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消费者通胀率不断上升,虽然不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火爆,但仍可能增加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限制。

野村证券分析师表示:“我们相信市场对于今年下半年的增长过于乐观。”

中国二季度GDP增长0.4%,创疫情以来最低增速



中国南通市的一家纺织厂。中国第二季度经济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4%。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今年春季,中国经济增速降至新冠疫情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新冠防疫政策持续制造大范围封锁和大规模隔离,导致一些商业活动陷入停顿,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0.4%。这是自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低的增速,当时中国为对抗新冠疫情基本全面封锁,经济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萎缩。

2020年的衰退是短暂的,中国经济几乎立刻就迎来了复苏。但眼下的前景并不乐观。失业率已接近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市场仍然一团糟,消费者支出疲软,小企业先受其害。

在中国准备召开党代会,试图展示力量和稳定不可动摇的这一年,经济放缓会带来政治问题。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预计将再度拿下五年任期。

经济繁荣和财富不断增长的承诺是中国崛起的基础,这是让中国公民接受中共威权统治的部分交换条件。但作为中国新冠清零政策的核心措施,封城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不稳定的风险。

“在全球经济里,中国是从未衰退过的经济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表示。“中国目前已不具备成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条件,而长远的基本面表明,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速也将大幅放缓。”

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召开紧急会议,向逾10万名企业及地方政府官员敲响了促进经济增长的警钟。他的严厉警告给中国早些时候设定的5.5%年度增长目标打上了问号。

中国打击房地产开发商过度借贷以及防控疫情的措施都加剧了经济放缓,其影响可能波及全球。上个月,耐克表示最近一个财政季度的收入和利润有所下降,其对华销售额下降了19%。

中国最近一次经济萧条出现在4月和5月,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被封近两个月,影响波及整个经济。办公楼被关闭,上班族被命令留在家中。在全国范围内,数以亿计的消费者被关在家中——商店、餐馆和服务供应商得在没有顾客的情况下继续经营。

北京一家进口手工服饰店的老板郑景荣说,疫情暴发前,她一个月通常能卖出150到200件服饰。今年5月,她卖出了20件。她说,常客都不再光顾了,人们普遍都不愿出门。郑景荣说,在疫情之下,“一年不如一年。”

遇到困难的也不只有她的店。郑景荣说,她的鼓楼店铺所在的街区以前有300多家商店在营业,那是一片迷宫般的街巷,曾经满是小吃摊、咖啡馆和酒吧。她估计,这些生意中有20%正在或已经倒闭。

“因为80年代开始中国是蓬勃发展的呀,就是它的经济会一直都往上的,”经营这家店铺已有15年的郑景荣说。“现在是明显往下了。”

政府表示,衡量消费者支出的指标——零售额在4至6月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6%。

即便经济在6月有所好转,进一步大规模隔离的威胁也可能破坏刚刚开始的复苏。本周,西安、兰州和海口等城市实施了部分封锁,用关闭非必要企业和强制大规模检测的措施限制了数以百万计居民的活动。

日本野村证券公司估计,截至周一,中国31个城市的2.47亿人口都处于某种程度的封锁状态,占到全国人口的约五分之一,涉及相当于约4.3万亿美元的每年国内生产总值。比起上一周,受封锁影响的城市数量增加了近两倍。

北京已敦促地方当局拿出更多办法,确保封城期间的就业稳定。然而陷入财务困境的中小企业太多,政府依然难以摆脱失业率攀升的困境。

截至6月,中国失业率为5.5%,较4月和5月有所改善,但仍接近中国自2018年开始报告失业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包括应届大学生在内,在16岁至24岁的求职者中,失业率更翻了三倍,达到19.3%。

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做景观设计的詹姆斯·付(音)上个月辞了职——他越来越厌恶这份折磨人的工作。但现在,他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房地产市场的就业压力尤其巨大。

28岁的詹姆斯·付表示,房地产公司的工作机会变少了,因为这些公司要么陷入财务困难,要么就以经济低迷为借口,将裁员和成本削减正当化。他说,由于就业岗位减少,上岗的门槛也提高了。他说以往只要求两三年工作经验的职位,现在要求五到十年的工作经验,薪水待遇还不变。

“最近我停滞了,”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的詹姆斯·付说。“今年可能尤其难,我觉得从疫情开始之后就比较难。”

在高失业率之外,还有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疲软可能会是中国政府今年需要应对的主要难题。限制炒房的措施将整个行业推入债务漩涡,新房价格多年来首次下滑,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其中许多人都将家庭储蓄投入到了房地产之中。

购买期房的民众也愈发不满。据官方媒体报道,因为对交房延期和房价下跌感到不安,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正在拒绝支付抵押贷款。

花旗集团分析师陈俊玮在周三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涉及22个城市中35个项目的购房者已经决定停止支付抵押贷款。这让房地产公司陷入了困境:陈俊玮表示,它们若是因为购房者不还贷就让购房者损失首付,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