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黄山小伙方月笙,

是一名旧物爱好者。

从动辄上万的大师级中古家具,

野口勇、勒·柯布西耶,

到几十、几百块的民间老物件,

藤条担子、钱柜、鞋拔,

他都爱收藏,大大小小有好几百件。







方月笙的收藏空间

农村出身的他

独自到上海打工、创业,

因为经济拮据开始淘旧物,

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尤其钟爱古道具,即老旧的日常物件。

如今,他与妻子蜗居35m²的loft,

却每月额外花8000元

租下上海外环外一栋250m²的别墅,

专门展陈收来的旧物,

供自己欣赏,也向大众开放。



“通过将这些不起眼的古道具

与中古家具在空间中搭配布置,

希望更多人能发现它们的美感和价值。”

6月,一条探访方月笙的收藏空间。

自述:方月笙

编辑:朱玉茹

责编:陈子文



最开始会去收旧物,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穷。

我是在安徽黄山的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每天要走五公里山路去上学,也没有钱可以买玩具之类的,都是我和小伙伴自己手作:弹弓、风筝、滑车……山上、水中、田里,自己到处溜达去感受。





创业早期,在工作室


我从小喜欢画画,后来考出去读艺术,算是我们村的“异类”。大学毕业后就来了上海,给别人打工,做订单画画,每个月挣小几千块,勉强能交上房租、填饱肚子。

后面就出来自己创业,挺艰辛的,从前端到后端所有事情都是我一个人做,每天都得到凌晨才能休息。身体虽累,心里倒是特别开心,因为总归是在为了自己的想法努力。

不过,经济上还是拮据,就会去淘一些旧物在家中使用、摆设。最开始就是觉得旧的东西便宜,而且淘一淘总能找到些很有特色的,后来看得多了才慢慢知道了中古家具、古道具这些概念。









受父亲影响,方月笙很喜欢收木制品


老门板、老树干(上)塞努福族神鸟雕塑、非洲分娩椅(中)清代大漆钱柜、非洲皮鞭椅(下)

实际我从很早就很关注室内陈设的物件。我父亲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木匠,家里大大小小的东西都是他亲手做的。印象很深有一个转角沙发,和一件一边高一边低的不对称电视柜,在当时都是很少见的设计。

那时做手艺人都要上门现场制作,我经常会跟着我爸一起。到了别人家,我就喜欢观察物件,经常会看到一些觉得很好看的家具、器物,也会羡慕、想要,但又不敢说出来,怕别人觉得异样。大家是不能理解的,觉得东西实用就好了,不讲究其他的。







35m²的小家,被收的旧物堆得满满当当

2019年,经济稍宽裕些,在上海买了套二手的公寓。虽然只是间35m²的loft,但好歹安了家,想好好布置一番,便开始按需求买一些中古家具。一件件搭配起来,整个家的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很上瘾。

不过好的中古家具价格并不亲民,家里小也摆不下太多大件,就开始关注更民间、更小、更多样的旧物件——古道具。









古道具藏品


古道具这个概念是在日本形成的,大概是70年代中期,其实就是指老旧的日常器物。

没有名贵的出身,也没有特别精细的设计、工艺,选择古道具更多在于它们身上的质朴,和时光、历史的痕迹。





用古道具布置家

可能是和从小的经历有关,我会觉得现在的东西生产出来都太容易了,而且高度同质化。而再寻常的老物件都是手艺人的心血,每一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和故事。

在日本,古道具一直被视为一种室内陈设的风格,我很喜欢去看这样的案例。当这些古老的物件失去它们原本的功能,甚至很多本来是做什么用的已经不可考后,每个人如何靠自己的创意和审美,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这件事其实能为生活带去无限的可能和想象。

到现在,我收藏的大大小小的古道具已有几百件,中古家具也有几十件。35m²的小家完全放不下,堆得满满当当老婆也有意见,但我就是停不下来,渴望能有一个地方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想法。





2021年,我在上海外环外租了一栋250平的小别墅,8000元一个月,租了5年。

最主要是作为收藏空间来使用,去实验不同的方式展陈这些老物件。同时也作为我的工作空间,接待客人、朋友,也做一些自己的原创和展览。



整个空间一共4层,没有按传统收藏空间的展厅形式,而是以居家空间的标准,因为这些物件原本也都来自日常的生活场景。

最开始我也想过要不要直接搬过来住,后来还是作罢。一旦有了住家的需求,就势必要有取舍。我希望这里完完全全是属于这些旧物的,我只是一个观赏者,一个“饲养员”,将它们的美完完全全地挖掘、展示出来是我唯一要考虑的事情。

硬装都非常简单,墙基本是自己随意刷的,很多地方就保留着毛坯的状态,更多的心思花在布置上。









空间中随处可见的混搭


我喜欢的东西很杂,从大师级中古家具,到明清家具,到非洲民间自制的木凳,到丽江的老门板、老布料,再到印度的烛台、朝鲜王朝的瓷罐……无所谓种类、大小、地域、价格高低,我想把所有东西都调和到一起。

一楼是客厅和餐厨区域。两块空间有很大的高度差,不做隔挡视觉效果有些奇怪,但我又希望空间通透,就想到用作画时常用的豆包布材料,轻盈透气又有肌理感,造价也便宜。







现代感十足的大师中古设计与民间古物的融合


走进客厅,一眼就能看到三件重量级中古家具:挪威后现代家具设计之父Terje Ekstrom的代表作Ekstrem扶手椅、野口勇的经典灯具,和勒·柯布西耶设计、被MoMA收藏的LC4躺椅。

与之搭配的则是一系列来自民间、不知名的老旧家具:清代的大漆钱柜、民国时期的柚木咖啡桌、埃塞俄比亚的皮鞭椅、印度的大烛台……



这个空间我其实陆陆续续调整了好几次,现在这个融合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会太现代,也不会太有距离感。最近我从别的位置拿了一根天然风化的老树干过来,竟意外发现它的造型和中古的habitat矮凳如出一辙。





餐厅区域布置的前后对比


餐厅区域也是最近更换了一次,原先用的是一张印尼爪哇古董柚木餐桌,氛围更复古一些,现在则是1960年代的丹麦橡木桌,是我收藏的第一件中古家具,更现代简洁。

大的架构有了,接下来就是细节的布置,每一处台面和角落我都会用大量小件的古道具装点、造小景。







用老门板和火山石搭成的茶几


非洲的古帐篷钉,安上支架变身一座精致的雕塑;残缺的老门板垫上四块火山石,搭成一张矮几;云南花色各异的老布料几匹叠在一起,当地毯用;

傈僳族用的犁反过来放置就成了很好的摆件,凹陷处还可以搁东西;一块大汉砖,放到吧台用作器皿台……

这些物件其实都非常便宜,几十、几百块就可以买到很不错的,但大多数人不会去考虑它们。确实,如果就是这么一件物品放在那里,好像是有点破破烂烂、没什么可看的。但当你用不同的视角去欣赏、搭配它,真的会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物非不美,是不在其位。





三楼的卧室其实也是一样的思路。意大利国宝建筑设计大师Mario Bellini为C&B设计的沙发,与1960年代的丹麦产沙发床之间,放着一张国内农村来的铁艺小椅子。由于三者造型极其和谐,不少人都误以为这张小椅子也是哪位欧洲设计大师的中古作品。





1980年代的Amisco可变形茶几旁,是一张非洲民间制的插板椅,这个结构其实非常经典,不少中古设计,甚至现代设计中都有使用。



国内老电影院的座椅,被放置在床边当床边几使用;以前工地里废弃的现浇模版,被我清洗干净做鞋架……

我希望通过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古道具与精致的中古家具在空间中搭配布置,让更多人发现它们的美感和价值。



四楼挑高很高,是我的实验空间,去尝试各式各样的古道具搭配,集中展现它们独特的美感。

被烧焦的旧门板、废弃的老印板可以上墙作“装饰画”,民国时的铁质鞋撑、傈僳族被淘汰掉的木梯摇身一变成了摆件……





旧门板上墙做“装饰画”,下方是风化后如假山一般的老石块







XX(左上)民国时期鞋撑(右上)非洲民间整挖椅(下)


之所以说每一件古道具的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来是因为它们很多都是就地取材。这点在非洲的一些老物件身上尤为明显,像是这张埃塞俄比亚的木椅,歪歪扭扭的造型看起来设计感十足,但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工匠找了附近的一棵树随手做的,树本身就长歪了。

二来是历经岁月的洗礼,不少古道具都有残缺,或修补的痕迹。我收藏的很多瓷器、罐子都是被修过的,要么用钢钉订起来,要么用老瓷片补进去。我特别喜欢这种不可复制的痕迹,如果是完好无缺的反而没什么意思。

一般布置好了,我都会拍照分享到社交网络上,陆陆续续很多人关注,甚至专程找过来参观,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第一次知道古道具这个概念。

不少人第一反应,觉得喜欢这种老物件的一定是个大叔,知道我是90后之后都特别诧异。但是实际过来看了,就发现其实旧物的很多造型元素,是很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简洁,不花里胡哨,但又有一些小巧思。









清代剑腿平头案(上)民间自制铁烛台(中)清代面条柜(下)


清代的平头案,乍一看轮廓很简单,细看发现桌腿都做成了剑鞘的模样;民间一对简单的铁烛台,花俏的底,细长的主干上套一个小铁球,点线面都有;清代的大漆面条柜,上窄下宽,远看有种包豪斯的味道……

在我看来,古道具的室内陈设不是试图把一样平凡之物,藉由摆设变成艺术品,而是把一件本就是艺术的平凡之物,藉由摆设让大家重新看到。







马球成为当下流行的装饰品


这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坑古道具,古道具店也渐渐涌现出来,尤其在福建、成都地区。像一些新潮的买手店、概念店也很喜欢用铜盘、木凳等古道具来做陈设背景,宋代的马球,类似现在的高尔夫,也变成这类空间流行的装饰品。

这个圈子里,大家也经常相互交流、学习、激励。以前我是挺不愿意转手藏品的,但现在我觉得没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只有不断地经历新的东西,才会有新的挑战、新的突破。



现在空间的运营成本基本还是靠主业收入来补贴,确实也没太考虑盈利的事情,更多还是兴趣爱好。

但身边还是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你每个月花这些钱、做这个空间,有什么意义?





每天习惯性来打理一番物件


我们好像习惯性要去找到一个什么意义或价值,才觉得做一件事是值得的、被认可的。我其实不这么认为,很多事情、甚至生活本身也许就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努力去做了、去体验了,自然会产生意义和价值。

通过做收藏空间,结识各行各业的新朋友,拓宽了自己的人脉和眼界,也因此收获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我不曾预料过的。







拍摄前一天,方月笙灵机一动把四楼的墙新刷了颜色,整个布置也顺着氛围变化一番


现在我每天一有空就会过来,基本二三个月就要把整个布置全部换一次。搬上搬下调整摆放,给墙面刷漆换个颜色,或者就静静地欣赏物件、给它们拍拍照,就觉得做什么都特别开心,都是自己的心思。

我觉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些自己的仪式感,有的人喜欢养植物,每天定时要去浇水施肥,有的人喜欢养宠物,每天抱着撸一撸,我就喜欢“养旧物”,然后将它们在我的空间中布置起来。







每一处细节都是心思


前几个月上海疫情封城,居家隔离的日子就挺有感触的。我老婆那时候还怀着孕,其实是很需要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的。家里原本就小,这种时候更感觉拥挤、闷得慌。

唯一能透透气的机会就是去做产检。街道上空荡荡的,但是产检中心人还是特别多,即使预约了也要排好久队,很不容易。







家中的趣味“景色”


幸亏我俩都爱倒腾物件,我喜欢旧物,她喜欢潮玩、手办,家里就会出现一些很有趣的混搭。疫情期间我每天就喜欢收拾收拾、换换位置,也算是有件事情做,每天有点“新风景”。就这么熬了过来,我们的宝宝也在解封前3天顺利出生。

后疫情时代,我觉得人们对居家空间的需求和关注越来越高。我也希望大家可以从我这里汲取灵感,在自己的空间、生活中,用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创造一些仪式感。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