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潘凌飞一家三口,

生活在上海一栋高层住宅的39楼。

这个90㎡左右的房子,

有大城市成熟商品房的共通点:

户型周正、无硬伤,但少一些生活气息。

潘凌飞经过改造,

为家带入了中国传统院落的情趣,

化平庸为神奇。

中规中矩的房子,

怎样变得更有趣、更鲜活?

一些最初不被家人理解的设计实验,

怎样变成了惊喜?

上周,一条拜访了潘凌飞与他的太太钟无非,

与他们聊了聊这个三房两厅的改造故事。



自述:潘凌飞、钟无非

编辑:徐莹

责编:Tango

以下是潘凌飞的讲述:



十多年前,我到上海读研究生,学建筑,毕业后进入设计院工作。那时还没有买房,很向往带院子的家,心里想着,高层有什么好。

后来,职业开始起步,我在远离市中心的一栋公寓楼顶层,买了一个小房子,因为一下就被窗外的上海景观吸引了,蓝天下的陆家嘴从天际线里跳脱出来,我好像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呼吸。

2016年,我和太太想换个大点的房子。





潘凌飞和太太在目前居住的小区散步


第一次来到现在的小区,发现这里的房屋不像一般的小区那样呈线性排列,而是十几栋楼站成圆弧状,中间“拥”出一片高低起伏的花园绿地,绿地下是整个社区的商业体。





猫在阳台“假山”远眺


上到三十多层的室内后,向外望,视野很不错,陆家嘴的“四件套”轮廓清晰。房子实用面积大约90㎡,三室两厅,布局周正,没什么硬伤。之前的主人是老知识分子,开出的价格也合理,我们聊得来,甚至有点忘年交的意思了。

这样中规中矩的房子,就是大城市里大部分成熟商品房的样貌。从建筑师的眼光看,它们改造的潜力不算大,但仍然可以“玩一下”。





潘凌飞设计的MANNER初期店铺

我更喜欢“奇奇怪怪”的项目时,它们更让我“兴奋”。比如,我设计了MANNER咖啡在初创时期的几家店铺。那时候,他们只能租到市区的一些犄角旮旯,肉铺边、自动扶梯旁、疏散楼梯下、馄饨铺里,给到的周期极短,成本也低,甚至要在一天内完成设计、靠三五万做改造。

但这正契合我的心思:把这些地方变成城市客厅一般的有趣咖啡馆,用设计做修补、填空,唤醒丧失了活力的空间。





潘凌飞一家三口,进门后,玄关处有镜面


当然,我不会故意去买一个“老破小”来做改造。本身条件不错的商品房,怎样满足人们对家的独特需求、变得更有趣?不妨仔细想想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答案也许就藏在无数的瞬间里。



归根结底地说,我期待“声息相闻”的家居场景。这种体现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生活理念,是我在湖南大学读本科时,从中国台湾建筑师赵沛明那里了解到的。

过去的人常住合院,房屋和墙壁围合出院落,院落与院落之间,由大大小小的门洞勾连,住在里面的人有更多相遇的可能。哪怕待在房间里,透过纸糊的或磨砂的窗户,也能知道门外的动静:灯亮了吗、家人回来了吗、睡了吗……人与人相互感知,却不打搅。





拆掉厨房原有隔墙,布置3米长、面向客餐厅的台面





在厨房忙碌时不再“面壁”,眼前有“景”


所以我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房间与房间彼此孤立的“非黑即白”。把厨房“敞开”来,大人们在岛台忙碌的时候,也能通过邻近玄关一侧的镜面,看到儿童房的反射景象,减少和孩子互动的盲区。

岳母尤其喜欢厨房,她说,之前“面壁”煮饭几十年,这种和家人边谈笑边忙碌的感觉,真好。





艺圃与潘凌飞的家

为了让空间勾连得更多一点,我让卧室的门洞开得更大些。

我很喜欢江南园林。有次和太太去逛苏州的“艺圃”,穿过一堵6米高的大白墙后,就看到错杂的圆洞门。我在圆洞门之间来回穿行。因为职业习惯,对这种由植物、光影、房屋、院落、圆洞所构成的氛围异常敏感。我也和太太解释,这圆洞门之间该怎么对望,它们妙在哪里。

给自己的家做设计时,艺圃的双圆洞一下就出现在脑子里。





儿童房的圆洞门





卧室的圆洞门





原本封闭的独立空间在拆墙开口后,有了“合院”的感觉


于是,保留儿童房的原本入口,在儿童房南墙和主卧上掏出两个变形的圆洞,圆洞都有移门。移门打开时,两个房间里的人能看到彼此,也能一眼瞟到厨房里的忙碌身影、在客厅餐厅玩耍的孩子或阳台的摇曳绿植。





人、猫、圆洞门的开阖游戏


圆洞门很厚,大人、小孩和猫都能闲坐、倚靠,它们也就成了融进墙壁的大家具。

客厅和餐厅里,除了沙发、长桌、凳子之外,没有别的可移动家具。拿走危险物品,不需要婴儿围栏、猫爬架或茶几,小孩和猫可以探索任何一个角落。我们在这吃饭、工作、玩耍、看电视看书,就像生活在有屋檐的“院子”里。





墙体里的高低孔洞,就是最好的猫爬架



我和太太很欢迎朋友串门,但关起门来,三口之家的生活宁静而简单,所以很享受这种随时都能独处或交融的中间状态,可以各做各的,但是知道对方就在身边。

她和我说过,比起回家后在各自房间里划地为界,这样的家让我们的关系更紧密。



买下房子后,太太把设计、装修的事交给了我。她的具体要求只有2个,需要一个三分离式的卫生间和一个浴缸。但我做的设计方案,都给她看的,尤其一些关键的地方,需要她理解和同意。

这个过程里,我用了一点一直想尝试的手法,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将来也好再推广给客户。哪怕可能用力过猛,我愿意冒险。





藏了空调、可储物的木盒


比如儿童房天花板上的“奇怪”木盒。儿童房的木榻,可睡、可玩、可收纳,它顶上“飘着”一个木盒子,不是中规中矩的角度,里面藏了空调,也可以储物。





邻居小哥哥喜欢在儿童房玩耍


2岁多的安九也会和爸爸一起看夕阳投射到白墙的光影

我太太和丈母娘当初都不理解,老人家说,家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尖角,太太也认为怪,哪有人睡觉的时候,头顶一个大盒子?但我尝试的,其实是在每个人都熟悉的物品里,加一点点站得住脚的陌生感。打开儿童房的圆洞门后,人们就能看到木榻、木窗框和木盒子组成的“雕塑”,它们也是一处景。

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串门时,很喜欢儿童房。儿子还睡在主卧,所以孩子们就在空着的木榻上笑闹,或者跳起来触摸头顶的盒子。夕阳西下,是这间房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我太太经常用手机拍下墙壁的光影。





主卧的夜空蓝和客卧的红,主卧大床还做了飘出10公分的床沿

再比如,整个家的颜色策略,是以白色为基调,让每个房间都有一片自己的色彩:主卧的天花板涂了近乎于黑色的夜空蓝,仰卧在床上的时候,就像在凝视夜空。客卧用了红色,因为直射阳光较少,所以用红色“暖”房。





洞穴黑与“黄金万两”

三分离的公共卫生间里,马桶间用了明黄色,黄金万两嘛。主卧的浴室用了黑色,呼应我们人类最初的栖身所:洞穴。





不同层次的光环境


另一处花了许多精力的地方,是家里的各种柜子。这些定制柜体不仅满足日常收纳需要,也整合了新风机、电表箱、空调、灯具等设备,成为整个空间的骨骼、背景、容器。





透着暖光的手工灯罩和晨光里的佛龛


这个柜体厂家,很耐心地陪着我不断摸索、改进。比如客厅吊柜,我在了解加工限制和小心布置水电暗线卡口的基础上,把柜子的隔间处理得大小各异,有些小隔间可以专门放摆件,装饰性就出来了。







灯光温柔,绿植蔓延


围绕着吊柜,我安排了3种线性光源:柜子下靠墙布置灯带;柜子里藏一排调光灯带;最上方藏着灯管,顺着圆弧吊顶漫射。不同光源组合搭配,能满足不同的光照需求。



几年前,我离开设计院,出来单干,成立了自己的小工作室。孩子出生后,我们没有接父母过来长期帮忙,只请了一位不住家的阿姨,在太太白天上班时,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疫情这两年多,我偶尔也居家办公。





游牧式居家办公


其实,我一整天都被工作充斥,但没有给自己留一个书房。咖啡馆或者看得到人的地方,更能给我做设计的灵感。

在长桌、沙发、厨房岛台,甚至圆洞门上,我都能工作,哪怕孩子在旁边,也不碍事,我拿着电脑随心情“游牧”。现在孩子还没有搬到儿童房,如果我需要安静地独处一会,就跨过圆洞门,坐在儿童房的桌前。





被半透明窗帘“过滤”的晨光和阳台的婆娑“树”影



大概两年前,搬进这个家后,我迷上了植物,于是阳台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热带蕨类。观叶植物,比较适合养在这种室内阳台,观花的更适合露天环境。

我的好些植物都是在咸鱼上买的,碰到不少有趣的同好。我也不是高手,但每天的早和晚,是植物时间。睡前,把室内调成微光状态,忙点工作,再起身调亮阳台的灯光,打理植物,有天一抬头,竟然凌晨三点半了。

只要摸到门道,越了解植物,你会越感兴趣。它们的生存方式让我觉得,这地球太牛了。你看那株合欢,它现在睡觉了,叶子没有完全打开,几个月之前,它可只剩一条杆了,我甚至不知道它死活,但春天来的时候,新叶片爆了出来。





安九和邻家小哥哥们


有一棵蕨类,是我在重庆山里采的,除了自己的根,还依靠气生根去吸取空气跟养分;槲蕨有两种叶子,这种像落叶的是营养叶,另一种绿叶吸取阳光和能量;还有狼尾蕨、波士顿蕨、长叶肾蕨……我有时会指着一些植物对儿子说,你看,这其实是一片森林呀。





阳台造景和盘踞的猫


植物要长在大自然里。我就在阳台墙壁上布置了“湖石悬山”,那是用高密度海绵手工撕扯出来的,价格低,重量小,也好固定。猫很爱在上面打盹、发呆、远眺。



这个家的设计在四年前就完成了,入住两年后,我才把家的改造细节整理成文,作为一个案例,和同行分享。我不停做项目,鲜有时间停下,作为暂时“不成功”的建筑师,有两点体会。





潘凌飞曾经参与设计的大别山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

这也是全校演出集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地


第一,先争取做一名“中等水平建筑师”。我在大院工作的时候,做过一个项目:大别山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馆。这个安徽县城里的房子,可能没有太多同行感兴趣。但我觉得,虽然它并不光鲜,却正是那里的学生们所需要的房子,一个可供活动、共同分享的场所。果然,它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在里面停留、小憩了。

这些无法成为明星建筑的普通房子,需要更多的“中等水平建筑师”,让更多在大众看来没有价值的空间重获闪光点,而不是被敷衍对待。

第二,是设计师和业主的关系。每个项目,就像业主和设计师的并肩旅行、探险,难免存在困难与分歧,但总得商量着解决。





潘凌飞设计的东莞陈宅,在建中


让一家四口在九层住宅中更容易地感知到家人的声息

同时遵循当地气候,努力创造一座立体园林

我在东莞,帮一家四口做了个九层高的住宅。整个过程中有分歧,比如业主排斥市面上已经很成熟的混凝土砌块,而选用自己更熟悉的传统砖块。最后的房屋样貌,我们还是满意的,这是花了大量时间讨论、互有坚持和妥协的结果,累,但值得。





潘凌飞在上海的第一个家,故意用吊柜遮蔽了一半窗户


让室内有了柔和光线


以下是钟无非的讲述:



先生是建筑师,所以我在装修时很坦然地偷懒了,把整个事情丢给这位队友,我常常叫他“潘工”。





主卧的圆洞门全开后,能一眼望到厨房

最后,他给了我惊喜。我最喜欢家里“院子”一般的客厅、餐厅、厨房一体化区域。厨房是我常待的地方,特别是疫情封控这两三个月。我在厨房忙着,抬眼就能看到孩子在哪里玩耍,很安心。孩子也经常待在厨房,我做饭时,他踩着凳子玩水、观察我怎么切菜、打开冰箱翻来翻去现场点单……

来过家里的客人,都对两个戏剧化的圆洞印象深刻。住了近两年后,我也越发体会到这两个圆的重要性。客餐厅是狭长的,越往内端,采光越不理想,圆洞让光线漫射进来,空气也能自由流动,整个房子都活了。





银杏木长桌


我们的另一个共识,是家里应该减少体积感很强的固定家具。

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很宝贵,茶几、床头柜,不管在视觉还是起居动线上都要占掉不少空间。所以我们做了大量定制家具,比如厨房岛台收纳、地台床收纳、吊柜收纳,舍弃了床头柜、各种边柜和茶几。这是从我们生活习惯出发的安排。





瑜伽时刻


我们在主卧大床做了一个飘出十公分的床沿,可以随手放置眼镜、充电器、水杯、书等各种小物,床沿下藏了灯带。传统床头柜的收纳功能,我们用小推车来代替,小推车可以移动到任何一个角落,收纳衣物、尿布、玩具、绘本。





客卧


当然,刚开始我非常不理解儿童房的盒子,装修时有过争执。后来想想,既然我不承担装修的责任和压力,那么就对特别在乎的事情坚持一下,其他的随缘吧。

对于建筑师来讲,家宅很重要,我妈当初有点看不懂的时候,我这么和他说:建筑师的家宅,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所以我们外行人尽量成全,因为如何说服业主,也是他经常面对的困境。



我的日常其实比较简单,每周保持健身三四次,周末会找一天带孩子探索户外,或者去美术馆,那是我们的家庭日。

现在的孩子,常被禁锢在小区里,接触外界的机会太少,更要经常带他出去、激活他的感官。我们都很“感激”生态极好的小区公共绿地,疫情封控时,孩子还能放放风、看看花、摘摘果子。





疫情封控的2个月里,人们在小区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地感受时节





公共绿地也是动物的乐园





安九和邻家哥哥看着飞舞的风筝


现在的家,是一个有生机的房子,“有生机”的意思是,我能感知到它在适应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孩子九个月大的时候搬进来,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学会匍匐、爬行、行走、乱跑。



未来几年,不管是长辈来同住,或是再养育一个孩子,我能想象,这个房子还有很多可能性:

小卧室可以再改造,三分离卫浴空间完全够用,公共区域再来几个人也能各得其乐,增添一个咖啡角落或腾挪玩具、书籍、家具,也是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