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北京出现突发疫情,丰台区社会面筛查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整个5月,丰台区一位市民已做了20余次核酸检测。她问,“难道这么久了,还不能证明我是安全的吗?”

近来,在全国多个城市,人们都有着类似体验。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在深圳工作。虽然最近半个月,深圳并没有本土疫情,但是,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几乎每天都去做一次检测的生活。采样在当地变得很简单,小区和单位楼下,都有采样点。他说,有了核酸阴性结果,才会觉得出行方便,就像有了护照、通行证一样。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4月5日起,深圳市宣布,居民出入公共场合和搭乘公共交通须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据统计,截至5月14日,全国已经有3个省份及28个城市宣布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经济总量占2021年中国GDP的41%;涉及人口4.2亿,占2021年全国人口的29%。

新冠核酸检测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它主要用于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现在已成为疫情风险预防的重要一环。新冠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就像一种新的“绿码”,成为疫情常态化生活中的标配。在两天一检的城市,人们调侃,“核酸一次,续航48小时。”

为了实现动态清零、避免大规模疫情带来的长期封锁,核酸检测常态化被普遍认为是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一大法宝。如何让它更便捷、高效、科学及经济可行,对各地来说是一大考验。



3月6日,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万达广场,人们排长队进行核酸检测。图/人民视觉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从4月22日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到5月27日,北京市12个区累计开展了超200轮的区域核酸检测,多个区检测超过20轮。5月12日起,北京市进入各类公共场所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5月初,北京市多个区都相继公布了上百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

5月23日,广州市花都区添置了该市第一批专用核酸采样屋,加上其他采样点,花都区目前已经有69个采样点位。该区介绍,采样点的设置根据辖区人口数量、人群分布特点、地理交通、场地条件等进行设置,以便当地人群可以实现核酸采样“步行15分钟可达,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

5月9日,广州市花都区已连续7日无新增病例,当地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常态化的第一条,就是核酸检测“高频次”。据官方介绍,花都区将按每天检测20%人口、5天一个周期进行该区核酸检测,每天约41万人开展核酸筛查。

5月9日这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提出,应对奥密克戎,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

从4月开始,陆续已经有一些大城市开始要求进行核酸常态化。据东吴证券统计,4月,中国10.8%的人口所在城市要求市民每隔一定时间便需检测,到了5月中旬,这一要求已经覆盖中国29.5%的人口。

今年2至3月,深圳出现奥密克戎疫情。在3月13日当天新增感染者86例后,当地发布通告,3月14日至20日展开封闭式管理,进行3轮全员核酸检测。深圳经过7天“静默期”后,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恢复生产与生活。

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5月初在分享深圳经验时提及,尽管奥密克戎存在传播隐匿性强的特点,但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措施,基本上可以杜绝大规模暴发疫情的可能。他强调,“只要有聚集性病例,(常态化核酸检测)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发现以后就可以把疫情扑灭。这就是深圳经验。”

今年1月28日,深圳市印发便民核酸采样点设置指引,按照每3万人口设置一个便民核酸采样点的标准,在全市布局700多个采样点。3月9日,深圳发文进一步优化采样点布局。5月份以来,全市日均设置3500个采样点。与1月份相比,全市采样点扩充5倍。以深圳1756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5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

“我觉得在清零政策下,核酸常态化是必须的,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解释,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就好比巡逻。如果能够知道“小偷”什么时候会来,提前把他抓住就好了,但这个不可能。因此,只能定期巡查。

东吴证券在5月15日的报告中进行了估算,以杭州为例,其2021年常住人口为1220万,全市土地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全市每个15分钟核酸“采样圈”覆盖的人口在3200人左右。基于当前一个采样点每小时检测约200人的速度,这就意味着杭州市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在16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黄森忠简单进行了一个模拟。假设奥密克戎的基本再生数为6(即在没有公卫措施干预的情况下,1个人可以传染给6个人),平均潜伏期是2天,平均传染期是4天。过往,一般发现一个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时,距离感染已有7天,此时造成的感染者人数是13;如今,通过高频的核酸检测,就能在第四天发现感染者,其造成的传染数量为3。与第7天才发现相比,二者造成的传播人数相差接近4倍。

“未来我们应该开启怎样的全球性防控模式?中国也总结了很多经验。第一个经验就是核酸的扩大检测。”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日撰文写道,加大核酸检测力度可以把病毒传播的速度降下来,中国可能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做核酸。

医保不为常态化核酸买单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很多公卫专家都表示,比起大规模、长时间封控带来的经济损失,用常态化核酸检测来实现早发现、早行动,以快制快,是中长期更为划算的策略。

据东吴证券测算,按照多人混检8元/人份价格测算,传统防疫模式以滞后型封控模式为主,在高传染性奥密克戎病毒的影响下,局部甚至全域封控的城市可能反复出现,对2022年全年GDP的冲击可能达1.1%。常态化核酸检测通过降低封控的概率,把这一冲击缩小至0.6%。

据彭博社5月初报道,跨国金融巨头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报告指出,如果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占国内人口的30%)引入定期的大规模检测,今年下半年的成本可能达到GDP的0.2%。不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中国陷入长期封锁。他们估算,这将使今年“清零”政策对GDP增长的拖累,减少到1.6个百分点。

在新常态下,有关核酸检测支出的“经济账”变得非常关键。5月23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与国务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这已经是近两年来国家医保局开展的第四轮降价。不过,如此大量的检测样本下,所需要花费依然很庞大。以河南为例,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为9936万人。若按每个月15次全员筛查、每次3.5元/人计算,河南省一个月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约52.16亿元,全年的费用约626亿元。2021年,河南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611.24亿元。按此计算,核酸检测费用占到全年财政收入的9.5%。

如今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多为免费。谁又在为核酸检测“买单”?5月23日,华创宏观团队的一份测算报告称,结合检测量和单价变化,测算疫情至今核酸费用约3000亿元,其中今年前4个月已花近1500亿元。上述研究团队称,常态化核酸费用约80%由医保负担,各级财政仅需支付约20%。以全国医保3.6万亿“余粮”算,足够全民2天一测三年半。该报告迅速引发关注与讨论。

但是,实际上,据媒体报道,除了广东等少数省份,目前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地区多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相关支出,医保基金只负担符合相关规定的那一部分。有医保系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地方核酸检测的覆盖面、频次均由防疫部门确定,医保部门只能在价格方面进行控制,降低利润空间和虚高价格。而华创证券研究团队此后亦将该报告删除。

5月25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全国31个省区市的医保部门陆续收到了国家医保局的一份函件,明确提出,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规定,要求相关地区立即整改。26日,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目前均由各地财政部门承担。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核酸检测的支出是不小的负担,需要更加可持续的财政工具。

第三方检验机构也不见得就是赢家。随着检测单价不断下调,核酸检测生意已经是“薄利多销”,一些第三方检验机构面临着被拖款、举债完成检测任务的情况。常态化核酸还包括一系列隐性成本,比如,人们做核酸花费的时间、核酸检测相关人员高强度工作的心理和身体超负荷等。

检测频次因时因势而定

在唐金陵看来,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本质,是将其形成一个制度和体系,各地制定好具体目标、要求和标准,再进而落实到地点选择、设施建设、人员分配等等,从而将“巡查”感染者的体系建起来。

他指出,具体到多少人需要设置一个采样点、采样点设在哪里、一个采样点一天应该完成多少样本采集、农村和城市应如何分别如何建设等细节问题,不需规定得太死,应该交给当地管理者而定。

5月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强调,常态化核酸检测“绝对不能一刀切”,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要搞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城市。在频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次要当地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的需要来因时因势确定。

关于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唐金陵认为,因地因时、疏密得当是最重要的。即便一个城市规定,72小时所有人需要做一次核酸,也还是要有所区别。比如,医院、机场、隔离点等高风险地区的工作人员,应该每天测;如果一个小区是高风险封控区,则可能也需要24小时测一次,周边的中、低风险区域可能就是48或72小时一次。

不过,唐金陵说,可以肯定的是,24小时做一次核酸,已经是最严格的“巡查”要求了。这意味着病毒最多也只有24小时传播时间,流调和密接管控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一天不止是一检, 给社会增加太多负担,理论上也不必要。卢洪洲认为,最严格的情况下,对普通人群来说,两天一次核酸筛查也足够了。

卢洪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任何一个传染病来说,如果疫情过去两个潜伏期,都没有再出现病例,就应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状态,因为环境已经很安全。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来说,其平均潜伏期只有3天,研究中报告最长潜伏期也就是5~7天,即便按照7天来说,最长14天没有疫情,普通民众也可以停止核酸检测了。

许多城市都在根据本地疫情情况进行检测频率的调整。江西在5月15日实现全省病例清零后,江西新余市在5月21日下调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将此前的普通人群3天1检调整为10天1检,高风险暴露人群的2天1检调整为3天1检。常态化检测开展一个月之后,5月27日,杭州市宣布,将两天一检调整为3天1检,截至这一天,杭州已连续17天无本土新增。在上海,根据疫情形势变化,6月1日起,进入公共场所等须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实践中,一些城市还探索出了其他方法。比如,自5月17日开始常态化核酸的大连市7天一检,实行“男女分采”,周二检测男性、周四检测女性,周六均可检测。大连市疾控中心解释,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社区传播的重要风险,把同住一个屋檐下或同在一个办公室的男女分开,隔两三天就有一个来检测,在同等人力、物力投入下,能实现筛查频次的倍增。7天后才能发现的风险,现在2天后就能查到。

保证检测准确性是挑战

长期动辄上百万的检测量,对采样、检验人员的精力和操作规范性都会带来很大挑战。实际上,比起核酸检测采样亭、PRC基因扩增仪等硬件设施的迅速到位,多位公卫专家都表示,短期内合格采样与检验人员的招募与培训是最难的。

5月9日,上海证券发布的行业周报写道,仅考虑城市人口,为了实现常态化核酸检测,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相应地,需要的核酸采样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

巨大的检测订单也支撑着这个行业的急速扩张。今年5月,北京朝阳区一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火速获批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此后,朝阳区卫健委回应称,因区内核酸检测能力存在缺口,所以加快了检测机构的审批。天眼查显示,4月26日该机构成立。5月3日,朝阳区卫健委便核发了医疗机构许可证,5月4日,准予该机构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长期投资医疗领域的高禾投资研究中心在2021年5月的报告中写道,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90%以上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着产品取样无法标准化、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把控、待检验样本质量管理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

据报道,上海卫健部门于今年3月12日至26日,对59家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461次督导,发现了50余项不合规。其中,有检测人员资质问题,如少部分实验室存在无PCR上岗证的志愿者参与检测关键步骤的现象,也存在检测流程不规范等。

5月29日,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防控新闻发布会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严重违反新冠病毒检验操作规范,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5月27日,据官方通报,自今年4月25日以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北京警方已对该公司立案侦查。

同一天,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大庆等人被调查,原因是在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之前,朴石医学检验室被通报涉嫌数据造假,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并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多地也在做一些新尝试。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等地已经组织药店承接采样任务。相比兴建核酸检测点、批量招募志愿者,社会药店具有连锁、场地固定、人员稳定的天然优势,可以盘活执业药师的资源,提升采样效率,降低成本。

张文宏近日撰文称,对用于自检的抗原检测,它的敏感性达不到像核酸这样程度,如果用于动态清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它的敏感性。国际上也在探索家庭自检的核酸检测方式,这也是在未来值得期待的。

长远来看,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还是要与时俱进,依靠科技的力量。卢洪洲说,比如,他的团队正在研发的一种用于核酸检测的漱口液,让居民可以自行采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机械臂采样可以在大约30秒的时间里完成一次无人操作核酸采样。机器人采样还可以与自助式核酸移动采样车搭载在一起,可减少固定采样点位的建设。

卢洪洲强调,未来若要彻底转“被动”为“主动”,不再需要常态化核酸筛查,甚至是走出疫情,主要还是靠保护效力高、长效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以及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来减少重症。这样才不用担心大规模的疫情反弹,逐步走向放开。

相关报道:北京街头核酸检测队伍越来越长?原因何在?


近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要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强化质量控制,提高检测质效,加强采样、检测等各环节监督检查,做到快检快出。进一步优化采样点布局,满足北京市民群众常态化检测需求。

京城街头的核酸检测点状况如何?本端记者走上街头发现,不少核酸检测点的队伍长了、等待时间久了,有时还会吃到闭门羹,其背后有多重问题待解。

现场

多区域排出长队 等待时间变长

涂明住在东五环外的常营,周边商业中心、居住区密集。虽然附近有多个核酸检测点,但他几乎每次都选择更方便的常营体育公园西门检测点。“前面就是长楹天街商场,本身又有不少小区,以前也排队,但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感觉队伍和等候时间都更长了。”




常营体育公园西门附近一核酸检测点排长队

下午4点半,记者在该处核酸检测点看到,等待检测的市民排出两列纵队,分别长约120米。这120米左右的队伍中,绝大多数市民都靠玩手机打发着时间。“等我排到,估计还得半小时。”涂明说。现场虽然写着晚上7点下班,但正在忙活的“大白”表示下班时间为7点半。对于其他问题,则因工作繁忙无暇答复。

类似核酸检测排长队,不是个例。距离该检测点约一公里之外的另一个检测点,同样排出了近200米的队伍。在磁器口地铁站附近一核酸检测点,不到下午1点,现场队伍也已排出上百人。而在经开区,北环东路和荣华中路交界处的力宝广场,由于紧邻万源街地铁站,兼具商业、办公和居住,人员熙熙攘攘。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此次调查排队最长的核酸检测点。现场市民排成“L型”长队,总长超过了250米。据此处排队的居民反映,中午高峰期,现场排队情况更严重。







在经开区力宝广场,居住、办公、商业人员密集,核酸检测点排队较长

从经开区边缘地带的物流基地向北,穿过凉水河大桥,逐渐进入路东区。这里企业密集,有多个大型企业的总部。在科创十四街的一处检测点,现场队伍大约有130米。由于这里是24小时检测点,从白天到晚上,现场都很忙碌。

实地走访之外,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近期在不同区域遇到核酸检测排长队、等候时间过长的现象。

少了

点位窗口双减少 部分只营业半天

随着“15分钟核酸检测圈”和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招募上岗,核酸检测应当更便捷、更省时。那么,多个检测点为何会排起长队?调查发现,除了点位分布的因素外,也与步入常态化检测后,点位与窗口的收缩有关。




常营体育公园西门附近一核酸检测点排长队

有市民表示,自己单位附近原本有6个核酸检测点,然而近期只剩下地铁站边的1个。“以前队伍也长,但是很快,差不多十分钟搞定。而现在,基本都是半小时以上。”

采样点减少,从多方面得到印证。“由于采样点数量减少,实验室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广渠门附近一核酸检测点,近日张贴出说明,提醒前来参加检测的市民。记者也从多个街道了解到,一些核酸检测点的数量确有缩减。“可能相比大规模核酸检测时,点儿减少了。”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

点位压缩的同时,可供检测的窗口也少了。下午1点,胡凌霄在北京站周边发现,过去开设两个检测窗口的核酸检测点,变成了一个窗口。“直接排出了数百米,队伍前进得特别慢。”

“周边的核酸检测点原来有三个检测通道,最近只有一个了。”家住东四环边的陆云旗说,之前全区筛查时,不论什么时候去检测,几乎很快就测完。“前几天排队了近一小时才做完,又是高温天,回到家头都晕了。”

此外,不少核酸检测点的工作时间也缩短为了半天。看到北京站附近核酸检测点排长队后,胡凌霄又在回家路途中找到三个核酸检测点。遗憾的是,这三个点都是只在上午检测。而后他经人介绍,辗转到荣丰2008小区附近一核酸检测点,发现该处同样下午不检测。“为了找一个人不多、能快速做完的核酸检测点,我从中午12点多到下午4点多做完检测,走了差不多上万步。”

“之前是‘应检尽检’,所以点位比较多,现在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复工复产,有些变化。”一名街道办工作人员表示,眼下不仅核酸检测点位和窗口有所缩减,检测时间也相比此前有所改变。

慢了

出检测结果偏慢 为上班每日检测

调查发现,核酸检测点位和窗口少了之外,有核酸机构出结果变慢、市民为正常上班而多“刷”检测,也是排长队的因素之一。




东五环外一小区核酸检测点暂停服务

“暂停营业。营业时间,另行通知。”东五环外一居民小区,此前也经常排长队的一处核酸检测点,近两日突然关门。记者联系该核酸检测机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公司已对一些点位暂停营业,原因是样本量太大,很难保证在24小时内全出结果。“最近好多样本无法在24小时内出结果,很多市民投诉了。”她表示,最多时,公司一天会收到6万多个核酸样本,“已经是最高承受量了,没有那么多仪器可以出结果,所以只有减少接收量。”

这样的情况,在广渠门一带也存在。前述核酸检测点的公告中,也表示实验室超负荷状态下,“检测结果可能会延长为24小时—48小时上传。”

一些机构出结果变慢,让上班族颇有些无奈。“之前普遍筛查的时候,几乎今天做了检测,明天结果一定会出,上班不用担心,现在可保不准了。”上班族吴云说,为了每天能够安全、顺利进入公司大楼,自己只有几乎每天都去做核酸,以保住48小时“保鲜期”。

有核酸检测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有单位和个人,依然对核酸检测的要求比较模糊。“自我加码,每天一测甚至每天两测,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排队。”

破局

增设新点要成本 有地区紧急加开

在遇到检测排长队、等候时间长的尴尬后,能否增设新检测点位,成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北京市卫健委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据其了解,目前核酸检测点基本是区属管理。“一般是各区的街道、社区按照周围居民、楼栋等情况,跟区卫健委去报,之后设置多少个核酸检测点、在哪里设置,都有上报的流程。”针对排队长、等候时间长的现象,她建议向所在区的卫健委反映。

而记者采访了解到,设置一个核酸检测点的成本其实不小。需要解决好机构、人员和场地的基本条件。

机构,就是负责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机构。在北京进入常态化核酸检测后,检测机构的工作量很大。检测机构考虑到自身检测量的承受能力,对开设新的核酸检测点已越来越谨慎,容易导致部分区域检测点偏少。

人员,除了检测人员还有辅助人员。比如,现场信息录入和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随着北京积极推进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报名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在部分区域,还是略显不足。

场地方面,按照要求,采样点需要空旷、通风、平坦、安全。而且根据条件,要划分为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采集辅助区和临时隔离区。每个功能分区,又有相应要求。比如采集区,需要冷/暖风扇(空调),适量桌椅。如果样本无法及时运送(大于4小时),还要准备4℃冰箱或低温保存箱。在空间相对局促的人员密集区、中心城区,场地条件也是制约核酸检测点数量的因素之一。

尽管面临各种制约和困难,现实中,遇到诉求强烈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也在努力破题。柳鹏所在的小区周边,近日就在居民的要求和反馈下,成功新增了至少两处核酸检测点。“之前点位比较少。现场的排队太长,可能每个人都要等候将近一小时。”他说,前几天晚上6点钟,核酸检测点位即将关门时,还有不少人未完成检测。等候的市民,要求延长检测时间,也有人询问能否增加检测点,“可能街道社区也注意到了,连夜增加了点位,最近现场的秩序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