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从英国读研回国的陈佳,正好赶上了国内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的一年,与此同时参与竞争的还有2021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突破百万,找工作对任何学历的毕业生来说都不容易。
今年,教育学专业的陈佳回国之后,面临的是“双减” 政策下的教育改革,各大教育企业纷纷进行收缩及裁员,这让她的就业机会减少。
“现在想去大城市的教育机构是无望了,普通院校更想要有学科背景的师范类学生,国际学校又想要有经验的,感觉自己的路已经完全被堵死了。”行业的急剧变化和巨大的竞争压力,让陈佳忐忑不安。
后疫情时代,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的新形势,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就业预期,也改变了他们的就业方向。
“我打算留在西安老家考编了。”
老家的“铁饭碗”
“哪儿有考试我就去哪儿。”放弃了留学生对高薪工作的向往后,陈佳开启了“全国巡考”模式,先后报了五个城市的事业编。“上周末去成都考完试之后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还是打算留西安了,家乡的环境能让我安心一点。”陈佳说。
陈佳的考试资料
如今,像陈佳一样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的海归正日益增多。据智联招聘《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海归开始选择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2021年海归群体前往三线及以下城市发展的意愿明显增强,投递人数同比增长了24.5%,而新一线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6%。
陈佳的老家西安,一度成为中国的“网红”城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在《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中,西安排在百强第11位。西安高校数量达63所,可谓是一座青春城,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西安制定了创业补贴、人才奖补等政策。吸引了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众多优质企业纷纷落户,使就业环境逐渐改善,更是直接吸纳了理工科院校的人才。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然而,陈佳在老家求职也并非一路坦途,“本地就业机会更多以制造业、能源化工企业为主,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工作选择面比较窄。”陈佳表示,尽管自己的专业在西安并不“吃香”,但是这里国有企业、高校资源较多,可以通过考公考编进入这类单位从事文职工作。
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国企热、考公潮升温,毕业生都想要个“铁饭碗”,这个趋势也逐渐蔓延到海归群体。2021年向国企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7%,3成留学生期望进入国企就业。不久前,北京也公布了一部分2022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在这次的名单里,诸如城管、街道办等一线基层岗位,也不乏海归精英在竞争上岗。
“在国外留学后可能会与国内就业市场‘脱节’,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所以还是回到老家找份体制内的工作最稳妥。”陈佳表示,自己还努力在城市产业结构和自我职业价值观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并不认为“体制内产出与留学投入不对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多元化的兴起,一些对于留学生和回家考公的观念固化已经被打破。
离家和生活更近一点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周蓉决定回成都工作。她的专业是风景园林,和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蓝图非常相符,在毕业前她就已经找到了一份在成都某设计院的实习。
“我找工作最看重的是生活环境,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周蓉说。
在成都有她最爱逛的春熙路,半夜回家也能在楼下买到十几块钱一碗的冒菜,也不用因为房价而透支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相比于北京让人感觉到“打脸”的干燥大风,她更喜欢成都带有泥土清香的潮湿空气。
“不少人想在北京挣大钱,然后回老家定居,我直接一步到位了。离家近、不加班、房租便宜,还有很多时间去生活。”周蓉表示,追求简单稳定的生活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特征。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说明了这一趋势,对这届毕业生来说,虽然薪酬福利仍是求职时首要关注点,但看重“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占比38.5%,排名第二,说明毕业生开始更多地关注事业与生活的协调。
数据图来源: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这种心态也在年轻职场人中蔓延,90后新媒体从业者艾蔻正在线上办离职手续,这是她4月刚换的工作,受疫情影响,一直居家办公的她至今都不知道同事们长什么样子,但已打算离职回青岛老家了,“这次是真的要‘逃离北上广’了。”
朝阳工作,顺义租房,上下班通勤3小时,周末还随时要应对突发事件“追热点”,在北京工作的三年一直是这个状态,有新闻和环境研究学背景的艾蔻已经不想再研究流量密码了。
“在北京确实开阔了眼界,但是渐渐的也想放慢脚步。”回老家,她想更好地照顾父母,也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做事,“我每天都在幻想那种张嘴就能吃到海鲜的生活,周末可以去爬山看海。曾经我有很大的梦想,现在只希望青岛能让我快乐一点。”
艾蔻青岛老家的风景
出众的山海资源、冬暖夏凉的气候,让青岛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宜居城市。谈宜居躲不了谈房价,艾蔻表示,虽然青岛的房价并不低,但比起在北京永远无法实现的买房自由,青岛依旧充满了希望。
“青岛近几年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一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不仅有像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这些500强大企业,我家崂山区也聚集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我想先回去看看机会。”艾蔻说。
和家乡“双向奔赴”
应届毕业生和职场人选择回到老家,并不代表着他们选择“躺平”,小城市的工作并不代表着平庸,那些曾受过高等教育、在大城市“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回乡后一般都可以获得一份相对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同样需要奋斗,或许背负着更大的责任。
这是95后张剑回老家合肥工作的第一个月,他曾经在北京做过编导、跑过市场、写过策划,此刻,他是一个汽车制造大厂的文宣。搬出了北京的合租房,住进了合肥的工厂宿舍,他并没有感到落差,而表示“这里的生活太充实了,氛围也特别好,像是回到了大学。”
张剑的公司宿舍
和艾蔻一样,张剑也是一个 “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他抓住了合肥发展的机遇,顺利地在制造业里找到了属于他的岗位。
过去的四十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心城逐渐出现房价贵、人才竞争压力大、交通拥堵等现象,导致周边卫星城成为很多人安居乐业的次优选择、甚至转变成最优选择。
近年来,有一类被称为“小镇青年”的群体逐渐走进大众的视线。他们来自三四线及以下的县城、乡镇,有的胸怀理想,为了在繁华的城市扎根而拼尽全力;有的坚守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安贫乐道过惬意生活。B站的up主Mandy就是一位见识过上海的精致繁华,最终选择回到小镇生活的“回流小镇青年”。
985高校毕业的她,经历了3次考研失败,最后回到小镇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单休、包吃住,转正工资只有4000块。回到朴实无华的家乡,她的生活方式是随意的、不修边幅的,穿着拖鞋就去路边饭馆吃饭,去市场买菜,再也不用每天洗头化妆、不停地读书学习积累谈资,来迎合上海的潮流。
从这支关于她的视频中,想回乡工作的年轻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小镇青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真实想法。
有人问:回老家工作,是不是没出息?对于这个问题,Mandy说:“去看一些没有看过的风景,快速地成长,很重要。在见了不同的世界之后,可以选择往前走,也可以选择停下来。”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她一个。看过了大都市的摩天大楼,家乡的老街小巷也更有味道,这是经过漫长岁月打磨过的风景,更能触动年轻人心底对生活的向往。
我国近些年大力发展小镇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发展之下,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之前有了很大进步,加之很多大中型企业既身兼乡村振兴重任,也需要去到土地和劳动力更有价格优势的地区降低生产成本,小城市逐渐得到重视并在产业上迅速发展起来。
在全国各地已有不少城市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推出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年轻人就业。据智联招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2021年,成都的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在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的支持下,人才净流入由负转正;南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人才净流入较为稳定;武汉积极针对大学生开展“学子留汉”政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才留在武汉。
在今年特殊的就业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考虑返乡就业,但大多人仍因信息差和各种顾虑持观望态度。面对处于求职困境的年轻人与引才困境的地方企业和政府,智联招聘将积极发挥人力资本生态价值,携手多地政府及企业搭建平台,帮助年轻人与家乡“双向奔赴”。
为响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智联招聘发起「我在家乡挺好的」城市专场招聘,青岛、西安、吉林、河南、佛山、合肥6大城市作为返乡就业活动首发城市,将于6月6日-13日在智联招聘APP开展系列直播活动。活动现场将邀请本地博主分享返乡经验,并带领大家开启本地特色风情“云探城”,还有当地人社部门专家具体介绍当地人才引进政策,本地知名企业近距离直播探秘工作环境等。
正在看工作机会的你,快速预约直播吧!参与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在线投递简历,一键直达“家乡好工作”。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人物均为化名)